..續本文上一頁余身就是此二者的變化。
二菩提心亦是白分多居于頂上,赤分多居于臍間。而由母所成就的赤分精華猛厲火短阿的性相者是太陽的本性清淨的赤色;風息成爲有火暖性質的所觸是熱;由于菩提心是清淨的智慧甘露,所以體驗是樂;由于法界是般若波羅密多的體性,所以自性空等即有如此的四種性相。由父所成就的白分精華菩提的本體 (抗)字由于是月界分,故而白淨;由于與般若的自性旃陀離相屬,所以滑利;由于容易引至任何處,所以完全成團而滾動等即有如此的四種性相
。由于此白分主居于頂上;部分遍于全身,尤其遍于諸脈輪,所以,這四種性相就分別住于能淨治身語意樂四界之垢的身語意智之四喜的所依——有作用能力韻各個白分的熔分,並由于從上述的諸脈輪産生出能生如此能力的熔分流,所以是在憑依十六白分的十六喜的邊際出現俱生喜。
赤分也雖主居于臍間,但是,由于部分遍于諸脈輪,所以那四種性相就分別住于能生淨治塵暗心力叁者之垢的叁金剛之樂的所依一一有作用功能的各個赤分的熔化分,並由于從上述的諸脈輪産生出能生如此能力的熔分流,所以是在憑依十二赤分的叁四一十二喜的邊際出現俱生喜。將赤白界[26]稱做菩提心的含義是怎樣的呢?答:菩提心有因、道、果的叁種菩提心。
其中因菩提心就是有情相續中本有的無始菩提心。道菩提心有總隱兩種。其中總義者就是名爲因乘的二谛菩提心,隱義者就是由于將本有的無障精液那個菩提心緊閉于離障的金剛之身,所以彼若熔化,便由緣起之力使二谛菩提心于相續中生起,所以赤白精血也是菩提心。總義和隱義的兩種菩提心也是後者最勝,因爲總義者是所依純心的菩提心,所以不成爲不退轉和無變化的菩提心;而隱義者由于是所依身和能依心二者的菩提心,所以能成爲那兩種。
果菩提心就是金剛持。總之,在臍間和頂上住于 (阿抗)體相的赤白菩提心,于輪回者[27]之時中雖然由所謂“我”這個詞産生了法與人的二我,但是,由緊閉所依身之末摩[28]的燃熔的緣起耶二無我智亦能自然顯現,同時由征得如來的勸慰色身和金剛持的勸慰法身——無我的神我後,就能心不外鹜地成就功業遍行常住之位。這是《金剛鬘》中所講的。
③猛厲火瑜伽。不變樂不共的能立——內猛厲火亦有基位、道位和果位的猛厲火叁種。其中基位猛厲火的處雖然有多數續部中說成了臍間,《文殊口教論》中說成了私處,《金剛心釋》中說成了二者等亦不相違,因爲《金剛心釋》中所講的“如水與空中月影。”是說,猶如虛空中的月亮,真猛厲火住于臍間。猶如水中的月影,猛厲火的影像于私處出現。所以,顯然存在于臍間和私處任一或二者之中。有怎樣的體性呢?是說成了實體、咒和智慧等叁種。
將第一種又說成了四類:《勝樂》中說成了明點、《金剛鬟》中說成了火、《大手印無垢點實踐法》中說成了風、《金剛心釋》中對繞瑪[29]下端以猛厲火來表示,所以說成了脈。說成了咒的,如《春點論》中所講:“臍間 字形,說是最短聲。”是說成了短 (阿)的自相。說成了智慧的,如《對法》中所講:“此智風由業風策動。”除去這些許多的說法而外,實際上存在于何者的體性中呢?若按二谛中的世俗,真明點和功能于火的體性中存在是合理的,因爲將此說成了由母所成就的血精華——一切體溫的根本和一切赤分界之主。
因爲若點燃它,就能焚燒蘊界處的習氣,並熔化大樂菩提心,即具有燒熔的功能故。諸其他者是從一個方面而所假立的,即是以風是猛厲火能熾燃的緣、脈是其處或所依、咒是能加持猛厲火者等而假立爲彼的。按照勝義,猛厲火就有智慧的體性。所以,在世俗上雖然存在于明點的體性,但是,在勝義中則承許是智慧。第叁種道位猛厲火。道位的猛厲火以道的何所依來點燃的緣,就是以種子、手幟、佛像、火、明點和那達等所緣來點燃。
一股是以業風來策動。特別的,《空行母海》中說成了以有元輔音字母體相的繞江(左右脈)之風息來點燃。《金剛鬟》中說成了單以中脈的風息來點燃。《時論》中說成了以成團的下行風息來點燃等以風息來點燃和以憑依具備密乘修法的自身與他身的方便來點燃等叁種。熾燃的火性由于超越了粗分微塵的法性,所以是一種明亮無阻、體驗爲根本定各個自證現量之境、風瑜伽等的功能已成神力、焚燒蘊界處的習氣並引生四喜四空和能作智火的增上緣者。
這雖然不是外火,但是,由于瑜伽的加持力所致,故如火一樣是能暖熱的。熾燃的量,入、住、溶叁者能形成小中大叁種熾燃。其道的實質或真實就是由猛厲火熾燃爲火的行相的樂爲緣而所生的那個智慧,因爲經中既然將猛厲火說成了尋思的對治,所以是由智慧來作尋思的正對治,而僅由暖是不能作此的。此智慧又有無分別、樂和明顯分等叁種。其中無分別智是由于被猛厲火的熾燃顯現製止了風息遊動和根隨境轉,所以滅除了于此等旁鹜的尋思後便住于無分別。
樂智,是由猛厲火熾燃,故生起由菩提心熔化所表的樂智。明智,是由于一切能所二取的妄念皆于中脈中清淨,所以樂空或明空雙運就以所想象的次第叁現分進退的方式而出現。果位猛厲火,《時輪》中所講的“智慧火焰極旺,彼能焚燒一切魔及其對境。”是將摧伏魔等的作用說成了妙觀察智。
(2)別說彼之實修。此中分二:①講說上門解脫道;②講說下門大樂道。①講說上門解脫道。以如是脈、風、明點的瑜伽來修成樂空智,首先必須實修憑依具備密乘修法的自身的上門解脫道。此亦如《後分迦白》中所講:“彼有叁要領,亦是身位境。”就是修學具足身要領坐姿、位要領修持、對境要領所緣等叁種。其中第—種,就是具足靜慮六法。第二種,就是根本位等。第叁種,有未憶持使憶持,已憶持使堅固和堅固使發效力等叁法。
其中第一法,也就是以修習影像的佛像、憶持法胤[30]的所依、轉變叁密[31]的方式、改變水中月影形狀等四法使所修持的瑜伽最終出現。第二法,就是以對身、脈、風、明點、智輪等策動具有四密的靜猛旃陀離之業而使修持達到量(標准)。第叁法,就是正入結合增長、結合變換、結合雜事、結合殊勝的大修,無偏頗地轉起所淨基、能淨道、清淨果、無別義理的一切法——大密甚深旃陀離的本面本師所開示的*輪,善巧將道與果的一切法歸攝爲無余諸法的瑜伽現象——甚深旃陀離的體性,故是頓攝普照莊嚴佛的智慧而修。
②講說下門大樂道。就是對上門解脫道獲得了堅實的補特伽羅作爲發揮智慧的效力的分支,依止他身業印。此亦如《律生》中在概述了“此後詳說瑜伽尼,彼之性相妙淨善,空行母者即有蓮[32],
拉瑪哈蒂乃尼變,堪達惹室香卡乃,有色孜紮乃尼變,智者應當觀察爲,即此四種自身物。”等以後,所廣說的尋覓自己的身、心和脈的方法一樣,法種王——內外密的盛德者是以思擇、勾召和隱身的方便來尋覓的,並以學處和灌頂來成熟相續。而律義與叁昧耶清淨者則是在將等至加行到安樂時加持二人的所依身而來尋覓隱脈,以降、持、遮、散的加行來生起究竟大樂智的。
3.如是集中堅守的功德。由集中堅守身體穴道而修猛厲火的功德,在現階段是能出現十征象[33]和八賢德。此中十征象,就是如普遍公認的青煙和陽等。八賢德,即如《甘露河流》中所講:“八賢德顯現:地德——身體魁梧、水德——身體潤澤、火德——身體光華、風德——身體輕盈、月影——無人能見、日色——隱形、虛空德——如秋天晴空成爲無晝夜和目不張閉。”又如此中所講:“最後一切都達到的功德,是由于無戲論的樂從俱生智中顯現,所以出現連續不斷的光明。”
特別在最後,《叁補止》中所講的“故由此何爲,簡言唯成佛,
凡以無數劫,皆是以聖樂,此生汝證得。”就是說,由于以第一方便大樂爲差別,所以能現世成就雙運金剛身,特別由于如理依止了他身,所以在現階段能身體健壯、容光煥發、延年益壽、空行母聚會、智敏聰明又叁昧增長。最終如由聖人的水銀變鐵塊爲黃金一樣,由于脈、明點和風息叁者的精華增長,諸濁垢漸減後,身幻身——現空無別圓受身和心光明——樂空無別法身的密意便現前而成佛。所以唯是如此能成就。
二、解說發揮道效力幻身。
此中分二:(一)總說詞義與區分的建立;(二)別說所修義。
(一)總說詞義與區分的建立。由于有境大樂本身能發揮對境現如幻化的作用,所以發揮道的效力者就是身。其詞義,由于雖無行相但能執種種行相或者雖然顯現但無自性,所以稱做幻身。幻身總的區分,說成了譬喻幻身、現分幻身、夢境幻身、中有幻身、光明幻身、變化幻身和智慧幻身等七種。
其中譬喻幻身,如《經莊嚴論》中所講:“諸幻術師變化色……”等。就是本來非有,但憑藥等實物,突然現起馬象等形。現分幻身,如《中觀根本智論》中所講:“猶如夢境似幻化……”等,就是這個諸法現似夢幻但無真實。夢境幻身,如《釋量論》中所講:“是身然細微,隨處無挂礙……”等,就是那個習氣所生的夢境身細微風心所成,隨處通行無阻礙者。中有幻身,如《俱舍論》中所講:“諸根齊全行無阻……”等,就是那個意生中有之身,諸根圓滿,通行無阻者。
光明幻身,如《空行海》中所講:“瑜伽于續王,說彼彼儀軌,光明幻化幻,诠彼爲世間。”等,就是由修圓滿次第之勢力所起的虛空行色,如圓光。變化幻身,就是由對生次圓次已獲得堅實的定力所變化的壇城等。智慧幻身,如《經莊嚴論》中所講:“如來者乃佛智所化幻身。”就是諸如來的叁密無盡莊嚴圓輪。此外,還分成了總義幻身和隱義幻身兩種,分成了根本幻身和後得幻身兩種,分成了初業者幻身、第叁次第幻身和雙運幻身等叁種,分成了總義、隱義和雙運的幻身叁種,分成了詞義、總義、隱義和究竟的幻身四種…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