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128

  ..續本文上一頁而對于突然而來的等同梵行諸人士,是否未作“普喜六法”[111]並有輕視的行爲?是否有些惡劣的出家衆對于具信的婆羅門和在家主,作了使他們對正法喪失信心,轉而去依止外道?是否作了一切邪念生計,如耕地(比丘不許耕地)、作商、依仗王勢、生活腐化?是否取受淨治功德後,而于邊隅處,斜靠臥具,失去淨治的功德?是否將非沙門認作沙門而擾亂了等同梵行?雖是如此,尊者滿慈子!可以說爲佛的比丘僧衆或迦葉等人,我要問他們:安住于大悲的佛世尊在無余涅槃法性中,是否已入圓滿涅槃?是否由于失去衆生的舵手(指佛),而世間混亂起來?具足十力者(指佛),是否被無常之力所壓製?衆生的導師、能使我們覺醒的怙主,是否長眠?佛日是否西落?能仁月光是否被羅睺蝕滅?叁十叁天[112]的自在如意寶樹,以芬芳美妙的菩提枝上的花朵作裝飾,結出具修善四妙果,這些是否被無常狂象所摧毀?智慧明燈,是否被無常狂風吹來,而示現圓滿涅槃?”滿慈子作偈答道:“爲使具慧教法住,會集聲聞僧伽衆,彼處召集諸衆人,祈君安坐勤作此。航船舵手我世尊,雖如慧山已示崩,神聖教法具慧力,多數僧伽相寂靜。不集凡夫召善者,遣我作使到此來,爲使教法常留住,祈君定往助一力。”憍梵缽提聽後說道:“滿慈子!我應前往獻微薄力,但時候不大適宜。”並作偈道:“衆生怙主住世時,我有奔走效勞心,今佛示寂趣彼岸,如此世間誰願行。此諸勝妙缽叁衣[113],祈君獻于諸僧伽,我願寂滅無後有(轉世),謹懇諒我卓越意。”說偈後也就顯現各種神變而示寂。他的身體自然地焚化,而降落到四大河中。這時空中響起四偈句:“現時諸非吉,衆生依自業,引路明燈滅,當知應去處。”又說:“有爲刹那成壞滅,生等具足苦煩惱,異生執我起慢心,應知彼等無作者。”又頌:“善巧常思不放逸,意中精勤福事業,萬物終歸是壞滅,生命吉祥常變動。”又頌:“正慧敬禮能仁前,我意無余皆已作,願以虔誠報敬意,憍梵缽提隨佛行。”于是滿慈子仍用神變返回僧伽衆聚會中,頂禮之後,將衣缽等物供上,作偈說道:“彼聞世尊身入滅,由福業力亦示寂,此是彼之衣缽等,祈諸僧伽思容恕!”大迦葉說:“諸比丘靜聽!如是聖者而示寂,他衆勿作示寂行,尤應致力于事業,此時當集具權者。如是成就福業根,“屍利娑園”勝牛王(即憍梵缽提),汝未思及如是義,利衆集會獻智能。”說後即定出戒約。又說:“宣說正法在此處,衆多比丘若聚擾,將能生起散亂心。故爾須往“摩揭陀””。衆人回答說:“好!”除有學比丘外,其余衆人都請暫退;並選出阿難爲供水的職事人。阿難隨同僧衆前往集會地點。大迦葉直往王舍城,阿阇世王一見到他,便想念起佛世尊,因傷感而從象背墮落,幸被大迦葉及時運用神力將他扶住,囑咐他定下晢約今後不再這樣作;並同他在此聖地共商有關教法的事宜。阿阇世王說:“很好!我願准備一切資具。”于是就在那裏集會。國王在“諾瞿陀樹石窟”處,備齊了臥具和用品,便于大衆在那裏安居修夏。

  大迦葉全面地觀察了阿難的意識後,對阿泥律陀說:“此處之事,佛徒衆曾爲如來所稱贊,但其中有貪、瞋、癡、愛、取和有學的比丘。”阿泥律陀運用先知觀察後,說道:“請明察吧!比丘僧伽,原本是舍離無義,潔淨的本質,是世間的布施處——福田。以阿難爲例,原先也是這樣的阿!”于是大迦葉爲了使其知道佛律,用呵責的語氣對阿難說:“我不讓你出面,是因召集不同的勝衆。你不應和勝衆在一起商決正法事宜,你走開啊!”阿難如被擊中要害般地激動起來,說:“大迦葉,夠了!夠了!我沒有退失戒律的見行生活;我對僧伽未有過絲毫的過失。請你容恕吧!”大迦葉說道:“你在世尊跟前服役,說未作過四種壞戒的事,這有什麼值得奇怪!你對僧伽未有過失麼?你站起來捧著“籌木”[114]吧!今當衆宣布你的罪過。”阿難站了起來。瞬間叁千世界震動起來。諸天神驚歎道:“怪哉!大迦葉在此能仁超聖的處曆,說出真實而有利的話,嚴厲地呵責阿難。”大迦葉斥阿難道:“你啓請佛世尊接受女人出家,而世尊對你說:“阿難!不要說請允許婦女出家”,並給她們授具足戒,而使她們成爲正比丘尼。這是何故?應知這對教法《毗奈耶》(即戒律)來說,如果讓女人出家,要影響《毗奈耶》正法不能長住。這好比豐收在望的稻田,一場雹災把它打光一樣。度女人出家,影響正法“毗荼耶”不能長住。那時,世尊沒有對你說過麼?!這是你不知羞恥之事。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哺乳世尊的乳母,可以說這是爲了報恩和具足四衆弟子[115]而作。但是你所作的報恩,是對法本身的損害。是對圓滿正覺田中降下冰雹,以致減短正法住世千余年的時間。應知往昔衆生煩惱輕的緣故,具足四衆是合理的,而現在世尊不願接受的情況下,強作啓請,這是第一種罪過。你放下籌木吧!(意思是因有罪過不能參加與會數)。其次是你未作佛世尊不入涅槃的請求,這是爲諸魔所喜歡的事情,也是罪過。你放下籌木吧!另外你對佛世尊所問,作了所答非所問(據《俱舍論釋》中說:“在佛與僧伽大衆面前,舍利子言道,比丘證得“滅盡定”時,身離飲食,生起“意生身”,彼仍入于“滅盡定”。優陀夷尊者說:“此爲無住、無間、無機緣”。佛問其原因,答道:“由于從貪中舍離貪欲,彼“意生身”生于“無色”界中,彼無入“滅盡定”之可能。佛世尊以阿難爲多聞者,希望他作出分析。直至再叁催問,他未如佛意而作分解。佛問阿難:“阿難!如牛一般的癡人,對妙高山般的阿羅漢如此譏諷,汝能忍受麼?”阿難回答:“世尊!這是不能的。”他答非所問地說了:“此具善比丘,以他者所說,能作他者加行……”等語,將佛所問語隨風飄散。對此佛世尊所作正直的分析是:“意生身”爲“色界”有情,能入“滅盡定””(《俱舍論釋》中引有此段經教,有些經教中缺少此節;有些經教複不可解)。你放下籌木吧!再者你抖佛衣時,足踐佛衣,當時雖沒有幫助牽持佛衣的人,但佛衣下墜時,是被天神捧持著的。你放下籌木吧!你又取來濁水(給佛濯足),這是罪過。因那水是“迦拘達啰河”中,有五百乘車過道時攪渾了的濁水,幸而向空中捧持時,天神速以八功德水注入。你放下籌木吧!還有依照所論戒律“細分”與“雜事”對于僧伽外活動,應當考慮觸樂環境的,但你未告知他們《雜事》中是怎樣說的。其中對于五墮、波羅提提舍尼(即個別忏悔)、波逸提(即犯墮)、作棄墮、不定等以下的事,在“雜事”中是有說明的。因此,有部分人除四波羅夷外,其余都不守護,有一部分人除不定以上,其余都不守護。因此外道乘機毀謗,當時爲離開佛世尊的悲戚心情所壓製,而未顧及此事,但這也是罪過。你放下籌木吧!又你展示世尊的“馬陰藏相”(叁十二相之一)給在家人和婦女看,你雖然想展示婦女已離此男相,但這事也是罪過。因此你放下籌木吧!又你展示佛身給婦女看時,以致淚水墮下玷汙佛身,你雖然想使人們看見佛身,將發大心!豈知這是罪過,其中具有一些貪愛。因此,已斷離貪欲的殊勝衆在此聚會,你不能參加,你走開吧!”

  阿難環視四方,以悲戚的心情緩慢地歎息道:“唉!我真不幸啊!我離開了如來,誰來作我怙主?作我明師?”那時,天神齊聲贊歎道:“佛勝了!”諸非天(即諸神)也贊道:“如佛一樣的聲聞尊者呵責了如佛一樣的聲聞弟子。”阿難說道:“大迦葉請你寬恕吧!這是依法的作爲,今後我決不再犯。世尊是將我托付給了你的啊!世尊曾經說:“阿難,你勿憂傷!我已經把你托付給大迦葉”。你不要因爲我這些小罪過而不寬恕我,你應如命奉行。”大迦葉說道:“阿難,你不要流淚!你的善法不會衰退,將會增長。我是爲了使你精行教法,才對你作了呵責。”阿泥律陀對大迦葉說道:“如果沒有阿難參加,如何結集佛經呢?”大迦葉說道:“阿難雖有功德,但不應和聖衆住在一起。因爲他還有貪欲等汙垢,尚須再加學習,而不應和聖衆在一起念誦。”于是對阿難說:“你走開吧!你精勤地去成就阿羅漢後,方能同聖衆在一起正淨地念誦。”于是阿難眼淚盈眶,心生悲苦,如與佛世尊分離那樣便走開了。他去到“枳支城”中,枳支氏子給他服役。在他說法時,枳支氏子觀察了阿阇黎的心而作偈道:“釋迦未作放逸行,林中斜倚示圓寂,注念心中勤禅定,不久將除正解脫。”如《能斷子教授》中所說:“阿難在晝夜的初時分,忏悔罪過,以此淨治了心中的障染。到半夜在經堂外面洗足後,入內剛側右脅,頭未落枕也就證得阿羅漢。他複往“諾瞿陀”樹林深處去了。

  于是大迦葉爲了在未來時中,所有比丘不至忘懷的緣故,上午商談有關偈頌,下午商談有關散文。首先商議結集經藏事宜。由大迦葉啓問阿難,以兩次啓請的作法,而結集經藏。由五百阿羅漢在獅子座上。鋪陳祖衣。阿難入坐其間正想將記持的經藏說出。諸天神知道後,生起恭敬前來谛聽。于是由大迦葉作啓請偈語道:“我佛利世間,所說諸正法,皆具最勝相,請尊說經藏。”

  于是阿難念起佛世尊的功德,面對菩薩樹王,合掌高聲地說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羅尼斯”仙言鹿野苑中……。”剛一說起,人天大衆頓生悲感,作偈歎道:“噫嘻此諸世,無常無差別,誰說大寶藏,功德海亦竭。由誰說我聞,正法能解脫,合說如是聞,彼是今傳播。”又說了“薄伽梵對五比丘說:“諸比丘,未聞之法,即是苦聖谛……等””經藏。阿難誦說了經藏。于是阿難對迦葉說道:“我親聞此法類,曾流盡我的血淚海,越過白骨山,斷絕惡趣道,得啓增上解脫門。皆因說此法而使我和八萬天衆證得法眼。今在此聽說“如是我聞……”噫嘻!一切無常無差別。”如此說罷,也就從座墊下來呆著。…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