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布施、持戒爲福資,智慧即是智慧度,余叁(忍辱、精進、禅定)福慧二俱合,前五(度)亦是慧資糧。”
己叁 訓釋字義。如頌所說:“常于修得中,善法再叁修。”這是梵語“桑壩惹”,意爲“資糧”;“桑達那”意爲“常時”;“壩娃那”,意爲“修”,“惹底米”,意爲“再叁”。即是由常時不斷地再叁修行所得的“資糧”。
己四 “業”。如頌所說:“凡是堅資糧,能成一切義。”
己五 修法。如頌所說:“入行及無相,以及任運成,授權爲究竟,能作堅資糧。”這是指由勝解行及初地,至六地之間,以及七地、八九兩地與十地的一切資糧,其數次爲:入行地、第七無相地、第八任運成地、(原著中缺第九。按《菩薩地》中,爲“行決定地”)、第十授權地,爲究竟佛地而修。
己六 “果”。《大寶鬘論》中說:“諸佛之色身,從福資糧生,總攝佛法身,從慧資糧生。”又《六十如理論》中說:“願從福慧中,獲得二正果。”此又是由主因門而開示,一般地說,彼二身,也是二資糧之果。
己七 所緣境。有福資糧的所緣境,即“盡所有”——世俗;慧資糧的所緣境,即“如所有”——勝義。
己八 分類。僅以十二門來分,此中分十二庚目:
庚初 就大乘之規而論。是說方便與智慧,即指能斷相執的智慧,攝集善根的方便。《伽耶廓山經》中說:“方便知聚集,智慧知能斷。”這是說由智慧緣空性而通達,以大悲方便能作利益一切有情事業,故此稱爲具空性大悲之必要。
庚二 以攝法而論。六度攝一切善法,即能圓滿佛的教法。如頌所說:“應知一切白淨法(即善法),散亂住定分二類,波羅密多二(散與定)與二(福與慧),是由彼二全收攝。”又說:“現前受用不意樂,極重二資不厭離,瑜伽行相不分別,一切大乘盡于此。”這是說一切大乘爲六度所攝。那末,聲聞、緣覺中,是否有六度?答:沒有。如《攝大乘論》說:“如麟獨居之獨覺,彼等六度名亦無,唯一只有薄伽梵,堪住六種波羅密。”那末,聲聞經藏中何以也開示六度菩薩諸行?答:那是略作開示,不能看作全面開示。如《寶鬘論》中說:“聲聞乘之中,未全作開示,豈能成菩薩,菩薩願行故。”又《莊嚴經論》中也說:“不全與相違,非機未示故,此等聲聞乘,不名大乘法。”
庚叁 由“地”之門而分。如《寶鬘論》中說:“如彼聲聞乘,聲聞地有八,如是大乘中,菩薩地有十。”又《叁皈七十頌》中說:“如是羅漢慧,先趣七地者,如是圓覺慧,十地爲加行。”因此聲聞中有:見淨地、種性地、第八地(亦名八人地)、見地、薄地(亦名柔軟地)、離欲地、作護地(亦名已辦地),以及獨覺地共爲八地。大乘中則有“極喜地”[40]等十地,每一地中都以十波羅密多[41]爲主。其余一般的,是以淨行而論。這是“地”之主要部分。一般的,如頌所說:“由住于信地。”是說資糧道[42]爲“信地”。又說:“登地爲勝解。”是說“加行道”以下也有“勝解行地”。又《菩薩地》中也有說七地的:即種性地、勝解行地、增上意樂清淨地、決定地、行地、行決定地、趣究竟地等七地。
庚四 就四攝而分。如《現觀莊嚴論》中說:“等施示取行,由自諸隨行,愛語及利行,即是求同事。”這是說與施度等同的布施,及對于他人開示的愛語,他者取行六度的利行,與自己行于六度是同爲一事,此即是四攝。
庚五 就四行而分。《現觀莊嚴論》中說:“大乘及小乘,有情作勝解,二者應希求,爲應化機故,諸堅之四行,如經隨行說。”這是說爲了對大乘勝解諸有情,而成爲十波羅密多的體性——波羅密多行;爲了勝解小乘諸有情,而開示“叁十七菩提分”中與菩提分的相隨行;由于希求大小乘諸勝解力,而明六神通的自性——神通行;爲了成熟叁乘中應化有情,而開示無量的成熟化機有情的方便,即普遍成熟有情行。共爲四行。此如《頂上大寶經》中所說。《菩薩地》中也說:“當知由此四種菩薩行,攝一切菩薩行。”
庚六 就八十無盡慧而分。如《二萬般若頌釋具足清淨論》中說:“發心加行增上心,以及六度無盡等,神通以及四攝事,各別明示二資糧,順菩提分寂止等,密等正法經所說,同一方便是善巧。”這是說發心、意樂、加行(即預行)、增上心、六度、四無量(慈、悲、喜、舍。)、五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礙解(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辯說無礙)、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共爲四依)、二資糧(福、慧二種)、叁十七菩提分、止觀二、陀羅尼(即咒)、辯才二、有爲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清淨(爲四法印)、同一行、善巧方便等,此爲《開示八十無盡慧經》中所說。《莊嚴佛意論》中也說:“以此諸法攝一切大乘道。”
庚七 就二十二種發心而分。《現觀莊嚴論》中說:“地及金月火,藏與寶生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與大路,乘騎及噴泉,弦樂水雲等,二十二種相。”以此比喻所表示之義,如聖解脫軍及阿阇黎獅子賢所樂許的友伴是:希求、意樂、增上心、加行、十波羅密多、六通、二資糧、叁十七菩提分、悲心、勝觀、陀羅尼、辯才、法喜慶、具同一道、具法身等。《莊嚴經論釋》、《二萬般若頌釋具足清淨論》、《莊嚴佛意論》等論中,及八十無盡慧中的六度,都一一列數,其余項目,是舉出一目後,按其次第配合編出的。阿阇黎獅子賢,及無畏師等許多論師都認爲以上的二十二種發心攝自大乘的道果等。而有些人則認爲是學道所攝。
庚八 就四加行而分。則是:一切行相的圓滿加行、頂位加行、究竟加行、刹那加行等四加行。或是披甲修行、入行、資糧修行、出離修行等四行。(以上指修行中的初段預行法)
庚九 依共通乘的說法就四道而分。則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四道。究竟道屬于果,故未包括在四道內。資糧、加行兩道僅是勝解真實性行,而未現證,因此是勝解行地。見道與修道,則是現見真實(空性),所以此是現證。初道和二道(資、加)是有漏世俗識,因此非真實“道谛”。那末,《攝論》中何爲“道谛”?凡是資糧道,凡是加行道,凡是清淨道,一切都攝而爲一,即名“道谛”。《集論》中也說:“五道爲道谛。”意思是說“道谛”的所屬,或說是“隨順道谛”。如《集論釋》中說:“所謂五種道,是以五抉擇位(即階段)來說的。”此種抉擇也是“道谛”所屬的階段,故說爲“道谛”的所屬。何以說破除諸世間法後有(即輪回),而且能生起不趨向于彼的出世間道,是“集谛”[43]所攝?乃是由于真實性是不趨向于後有的,但是它與後有的身、語、意的善行相隨順,所以彼諸法也是“集谛”所攝。有人說資糧、加行兩道的反面,即是無漏,是合格的“道谛”。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攝論》中說:“以聞、思所生慧、勤、行“念住”(即系念)等,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修順抉擇分加行所生念住等精進而行,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而勤行具足見道加行順抉擇分的諸念住等,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依此能生見道中無間斷道所攝世間勝法,也是世俗識有漏善法。因此說此等爲有漏善法。
庚十 就叁學而分。即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即定)和增上慧學。《現觀莊嚴論》中也說:“依叁學而言,佛正說六度,初戒前叁度,後二即二學(定、慧),余一(精進)通叁學。”
庚十一 就叁種福資而分。一、布施所生福資;二、持戒所生福資;叁、修所生福資。一是施波羅密多;二是戒波羅密多;叁是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波羅密多。
庚十二 就七道或叁十七菩提分而分。如前所說,是由一切經中所說而得知。
戊二 積累若幹時間。經論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叁無數劫、七劫、十劫、叁十叁劫等說法。也有說十叁劫的。其中所謂“叁無數劫”的說法,在一般經典中較普遍。“無數”之意,也是《俱舍論釋》、《莊嚴佛意論》等許多經論中所說的“超越數計”而不是“無量數”之意,認爲六十個數目中達到“阿僧祇耶”的,即是“無數”。其數目是:一、十、百、千、萬、億、兆、京、梯、垓、壤、溝、澗、正、載、矝羯羅、大矝羯羅、頻婆羅、大頻婆羅、阿閦婆、大阿閦婆、毗婆诃、大毗婆诃、嗢蹭伽、大嗢蹭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醯都、大醯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叁磨缽耽、大叁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阇、大拈筏羅阇、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蘭、大跋蘭、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耶。至此還有其余八種數目(即阿毗達磨——對法藏中所出數目)。《菩薩地》中,對于“無數大劫”的算法(即阿僧祇耶劫的算法)有兩種:一是指每一大劫中,有年、月、刹那[44]等是無數的,故名爲無數大劫——阿僧祇耶劫;二是大劫是超越數計的無數,故也名爲無數大劫——阿僧祇耶劫。此兩種算法中,如果說成佛需要許多無數劫則取第一種;如果說成佛需要叁無數劫——阿僧祇劫也可以,則取第二種。這樣的說法,顯然與諸經中所說,超越所有恒河沙數大劫是相同的。《般若八千頌釋》的密意是說叁無數劫,《了義論》中則認爲是叁十叁無數大劫。如經所說:“由第一阿僧祇劫而圓滿的資糧地起,至初地之間的資糧;由第二阿僧祇劫而圓滿的無垢地起,至第七地之間的資糧;又由第叁阿僧祇劫而圓滿的不動地起,至“佛地”之間的資糧。如是由此叁阿僧祇劫而成佛。”如認爲按數(叁)字之義,則與經典自語相矛盾。實際不然,由于等同叁段之故,則說由叁阿僧祇劫而成佛。並且知道不了義經所說,是與其極相矛盾的。如世親菩薩說:“普遍完成“資糧地”,則超一大阿…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