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77

  ..續本文上一頁了清除毗舍離比丘的名字,再次詳說了“十事非法”。所有與會者都說:“我們應把他們清除出去”。由此處傳稱爲“七百正說”。這樣爲了除淨“十事非法”,于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年,在毗舍離城波利迦園(藏文作“古瑪布山寺”),由無憂法王(或阿育王)作施主,而由七百阿羅漢作了第二次結集法藏。

  關于第叁次結集:由于經中沒有明文敘述,因此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佛滅度後一百叁十七年,難阿迦王及大蓮王在世,當“白崛城”長老大迦葉和上師等還在世時,有一罪惡者名“賢善”,裝飾比丘外相,示現各種神通,使諸僧伽內部分裂,佛教發生混亂。那時正當“龍軍”及“悅意”兩位尊者護持教法,僧伽分成各部各家,經過了六十叁年,“上座寓母子部”,才結集法藏。”又有人說:“佛滅度後一百六十年,正當“花開城”無憂王在世時,由于諸阿羅漢用梵語、俗語、訛誤語、羅刹語誦讀佛典,他們的徒衆也因隨此(誦法)而分開,成爲十八家。由于産生了不同的宗派,而使佛教混亂起來。後由阿羅漢和善巧的凡夫等在“健陀羅寺”中聚會,結集法藏。”此說認爲那時已是佛滅度後叁百年的時候。我(著者)想這種說法,與《大悲妙法蓮花經》中所說:“我滅度後一百年,白城子“摩啰”種姓中,無憂王出世,一日內造八萬四千佛舍利塔,”與“有光”論師所說:“阿育法王逝世,諸阿羅漢爲了調伏愛用俗語、訛誤語、平常語念誦經句,漸次與其他經典相混雜。例如摻雜普通語的經典等,教法遂分爲十八家”等等說法,是互相矛盾的。有人說:““效用”在排除十八家非佛語的疑慮。其時間爲佛滅度後叁百年;其處所爲“迦濕彌羅”的“恭巴那”寺;施主是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結集者有“波哩迦”等五百阿羅漢,及“嚩蘇彌紮”等五百菩薩衆,並凡俗班智達二百五十人,或說一萬六千人集會而作念誦,同時審定十八家爲佛語。”關于其中分部的情況,壩嘉論師說:““根本”原來是“多僧部”及“上座部”兩部。”有人說:“連同“修姤路句部”共叁部。”至于“說一切有部”則說:“到了第二次結集時,只有“說一切有部”一家,後來,由于用各別的語言念誦而分爲十七家。但他們不是佛的教法。由于未被戒律所攝集,所以不見于《毗奈耶》中。因其義彼此矛盾,故未列入經藏。又因解釋其他不同的句義,與法性不順。所以非是佛語。”實際上所分出十七家的教典,都是佛語。由于戒律中有所開示,也見于《毗荼耶》中。由于開示“增上意樂”[119]故列入經藏。由于與涅槃相順,而開示“增上慧”[120],所以與法性並無矛盾。由于傳播一切法無我等的叁法印[121],由于只承認佛的教義爲主;由于諸阿羅漢作了區別;更由于這些家派都是從佛的加持而出,如《及利及王說夢經》中說:“大王,你在夢中見到的十八人牽引著一匹布,這是能仁的教法將分爲十八家的象征。那一匹表示解脫的布是分不開的。”由因以上經中說到,所以成爲佛語。“調伏天”及“諾枳”阿阇黎他們承認根本四部。“調伏天”論師有頌說:“東西兩部雪山部,超出世間言語部,執一語言部等衆,與及摩诃僧祇部。說根由家護光家,示地家與法護部,多聞部與紅衣徒,與及修姤路部等,皆爲說言一切有。作聖住及芿山部,法勝部及上座部,新演家及守護家,寓母子部等各家,恭敬諸師相有叁,由地語義師有別,故成各別十八家。”如以諾枳阿阇黎來說,他認爲摩诃僧祗部中(即多僧部)有六家;說言一切有部有四家;一切所貴部中(即恭敬諸聖家)有五家;上座部中有叁家。其中由于說蘊、處、界叁者,或說叁時一切有。因此名爲“說言一切有”這是從上流世法中所出,操梵語而且是出生他部法規的根本,因此名爲“根本說一切有部”。這一部的阿阇黎是王族,修學聲譽,受人尊敬,名羅睺羅賢,操梵語。所披的祖衣有二十五條,九條以上有優波羅花、蓮花、大寶、樹葉等花紋。所謂“摩诃僧祗部”,也是爲數最大,所以稱爲“摩诃僧祗部”,或稱作“多僧部”。這一部的阿阇黎爲婆羅門種姓,修德甚高,名摩诃迦葉,操俗語,祖衣有二十叁條,七條以上有海螺花紋。一切所貴部(即恭敬諸聖家)的阿阇黎爲戍陀羅陀種姓,持律德高,名“優婆離”,操訛誤語即阿婆商夏語(古印度四大語系之一),祖衣有二十一條,五條以上有婆枳迦花紋。所謂“上座部”(即聖住堅固家),由于是上座聖者的種姓,故名爲“上座部”。這一部的阿阇黎爲王種,爲調伏邊地的高德,名“迦旃延那”,操平常語,其祖衣條數和花紋與一切所貴部相同。有人說“摩诃僧祗部”用平常語,一切所貴部用俗語;“上座部”用訛誤語。對于十八家之見(見解),是有極大差別的,但都是佛的教法。如頌所說:“見中有分別,因此成差異,並非師不同……。”又有頌說:“釋迦獅子教,分作十八家,是彼衆生師,爲昔業決定。”如此作了第叁次結集經藏。據說由于那些沒有得到陀羅尼(總持文)的一般俗人念誦佛經,而發生了增減,爲了使能仁教義不致衰減,才建立了有文字的經函。在這以前全是背誦,並沒有文字記載的經函。有人說,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文殊根本續》中曾說:“阿阇世王(亦可譯爲“未生怨王”)的兒子“邬巴”將佛的一切語教,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又《無垢光明論》中也說:“薄伽梵圓滿涅槃後,由諸結集者將叁乘教法書之于經函。”由此可推想早就有了書寫的經函。

  庚二 依大乘之規而說。衆生傳說,在王舍城南方“毗瑪那婆嚩哇”山中,集會菩薩十個十萬(即百萬)衆,由妙吉祥(即文殊)主持結集《阿毗達摩藏》(即現對法藏);由彌勒結集《毗奈耶藏》(即律藏),由金剛手結集《經藏》。清辨所著《中觀心要八十頌釋》中也說:“大乘爲佛所說,而根本的結集者,爲普賢、文殊、秘密主(即金剛手)、彌勒等大菩薩。非如我等的根本結集者爲聲聞大衆。因大乘之語教,非彼等(聲聞)的行境。”《十萬般若疏》中也有“金剛手菩薩爲結集千佛教法者,秘密不可思議……”等語。《金剛手灌頂續》中也說:“金剛手菩薩爲結集者。”所以經言:“金剛手菩薩對彌勒等諸大菩薩,作如是言而結集。”

  己二 所結集教法的情況。分叁庚目:庚初 教法能住世若幹時間;庚二 懸記教法住世時所出住持教法的有情;庚叁 得懸記者對佛教法所作的事業。

  今說庚初 教法能住世若幹時間。有一部分持律師說:“《毗奈耶雜事》中說,佛的教法能住世七千年,由于度“摩诃波阇婆提”(佛的姨母)出家的原因,減短二千年,而只能住世五千年。”這種說法和《雜事》中所說住世千年,是相矛盾的。《賢劫千佛經》中說:“教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五百年。”即一千年。《俱舍疏釋》的《金鬘論》中也說:“大王!您于夢中,見召集大衆,作諸惡語,並懲罰加害等,是何因緣?”王說:“此爲釋迦世尊的教法住世千年,後來由于邪惡論說與懲治因緣,而有使教法毀滅的預兆。”又《俱舍論自釋》中也說,佛法住世千年。其他還有人指出《金鬘論》中就是那樣說的,而在《阿含經》中說是長久住世,也就是住世千年的長久時間。《報恩經》中說:“如來若許可度女人入佛教法,正法將提前五百年被毀滅。以此因緣,如來的密意未思及諸女人入于佛教。”這是說,由于度女人出家,以致佛法住世減短五百年。《無盡慧菩薩所示經釋》中對于末後五百年中“末後”的解釋是:例如以人壽能活到百歲來說,活到五十歲之間,爲增盛時期。在這時期,身體、智慧、能力等都旺盛發達。過了這五十年,到後階段的五十年,是減弱時期。在這時期,身體、智慧、能力等都將衰弱減退。如是釋迦能仁的教法,證果與極盛時期,爲一千年,住于此贍部洲中。複將這千年,各半分開,前五百年確定爲旺盛時期,後五百年則確定爲衰減時期。又《月藏經》中說:“我滅度後,像法住世兩千年。”以及《大悲妙法蓮花經》中說:“我滅度後,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五百年。”這是說教法將住世一千五百年。《金剛經注釋》中說:“所謂最後五百年,是五個百數的聚數爲五百。”即是通稱佛的教法,將住世到五個整五百的年數。因此,“最後”是分別(五個的最後)而說的。又《佛意莊嚴論》中也說:“薄伽梵釋迦牟尼的教法,將住世五個五百年。”這類說法,是說教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十萬般若注疏》中說:“教法住世五千年。”是將每千年各分爲半,因此爲十個五百,而作爲十品。此中第一、第二、第叁等叁個五百年中,如其次第出有許多阿羅漢、阿納含、須陀垣[122]。故此名爲阿羅漢品、阿納含品、須陀垣品。即是“悟解”叁品。續爲第四、第五、第六等叁個五百年,如, 其次第出有許多具足勝觀、叁摩地、戒律等功德的人。因此名爲勝觀品、叁摩地品、戒律品等,即是“修叁品”。繼爲第七、第八、第九等叁個五百年,如其次第出有善巧《現對法》、《經藏》、《毗荼耶》等的許多導師。因此名爲對法品、經藏品、毗奈耶品等,即“教叁品”。第十個五百年;由于僅有出家相,而不具足正確見行,因此名爲“唯持相品”。此即最後五百年。阿阇黎妙吉祥稱說:所謂十個五百年,即是指通“達對法”的叁期。即修的叁期,教的叁期和“唯持相”的叁期。初叁期又名爲“果時期”。帕巴嘎尾協業(聖喜友)所著史籍中說:“贍部洲的人壽由下減到十歲時起,至上增到人壽六百歲時,薄伽梵釋迦牟尼的教法將能存在到這樣長久的時間。”至于說教法住世一千年、一千五百年、二千年、二千五百年等說法,顯然是不了義(即不徹底的)的說法。而密意的根本,是針對修行等的衰敗而言,如《佛意莊嚴論》中說:“正法的衰沒,是修行完全衰敗之故。”又《金剛經注釋》中說:“正法示現敗壞相,是對教法的信解、閱讀、念誦、…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