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迄今僅有部分存在,沒有完善的典籍。如《論議正理釋論》中有頌句說:“正淨攝事已衰殘,所以應知非全豹。”又如《苦蘊經》、《能現所問經》、《尊長經》、《阿難經》、《迦葉經》等許多經典,在世親菩薩住世時,就已毀沒。此外,如《寶積經》本來有十萬品,現存僅有四十九品;《大方等大集經》本來有十萬品,現存僅有《寶頂》等八十九品;《大方廣經》本來有十萬品,現存僅有四十多品;《楞伽經》本來有叁萬六千頌,現存僅有叁千六百頌;《大乘密嚴經》本來有一萬二千頌;現存僅有一千叁百頌;《大雲經》本來有十萬頌,現在僅存少數幾品;《叁摩地王經》僅存十五卷,而且其中有一卷還是殘缺的,一卷從一到一百頌中尚有殘缺,一卷僅有一品到十品;《涅槃經》及《正法念處經》末篇未譯完;《勇行禅定指示經》(又名《首楞嚴叁昧經》)本來有十萬品,現僅存一品;《如來頂髻經》、《大證悟經》、《月藏所問經》等原來有很多品,如今每部僅譯出一品,此類舊譯也遭到相當的毀沒。此外梵本的一切廣釋論著中,所引的許多經教,現在也見不到了。還有《大瑜伽行地經》等經典,存在于天界中;原有一百俱胝頌的廣本《佛母般若經》存于乾闼婆王尊勝刹中;原有一百億頌的中本《佛母般若經》存于帝釋天居中;原有十萬頌(普遍傳稱爲十萬般若)的略本《佛母般若經》全部存于龍宮中。(言龍樹從龍宮取出的並非全部)
關丁密宗的經典:有四千種《智慧金剛集續》(密經稱“續”),有八千種《行續部密續》,有四千種《分別續》,有六千種《二俱續》(內外二者俱備),有一萬二千種《大瑜伽續》,有一萬四千種《大瑜伽無上續》等說續和釋續,每一種密續,又有許多《本續》和《釋續》等。在此動搖不定的世界中,有五十萬種《歡喜金剛續》,有二萬五千種《密集續》,有十萬品的《勝樂廣續》(存于天界),有十萬頌的《勝樂後續》,有一萬二千種《時輪續》(存于香跋拉),有叁萬六千種《瑜伽隨明續》,有一萬六千種《幻化網續》(存于喀什米爾的壩蘇達惹龍王處),有一萬八千種《摩诃摩雅密續》,有叁十萬種《紅色閻曼德迦密續》,有七百品的《救度母現生密續》,有七百品的《馬頭金剛續》,有七十萬種《不空絹索續》等密續經典。相傳它們都分散地存在于天界中,及香跋拉和邬仗那等處。此外據說印度、喀什米爾、尼泊爾、黎域(即現在和阗一帶)、漢地、跋尼什、藏巴迦、赭鳥、金目(意譯)、那汝迦瑪、讓瑪、赤銅洲(意譯)、桑迦羅洲(或說即錫蘭)、支央古洲、雅莫那洲、金洲、月洲、瑪喀、喀俠、季江、象雄、住俠(勃律)、阿夏(吐谷渾)、松巴(蘇毗)、薩霍爾、木雅、將玉、約古、妥嘎、邬仗那、飛翔地(意譯)、盲地(意譯)、卓那、迦陵迦(印度一城名)等廣大地區,及西藏各地區的佛陀教法,在初建的情況下時興時衰,還存在著全與不全的叁乘教法。據說有很多佛經仍存在于龍宮海窟中。月居士著的《寄弟于書》中有頌說:“教法如勝寶,妙好未殘缺,何爲清淨相,應作如龍冠,諸王頂髻寶,敬仰而憶念,並爲諸衆生,消除諸翳障。”
己叁 住法[128]之末衰毀的情況。《月藏所問經》中說:“薄伽梵:最後正法將如何毀沒?由何因緣而衰沒?是誰將留此世間而未逝?”佛說:我涅槃後,五百年時,將有衆多行我教法的清淨解脫有情出世。繼後五百年,將出現衆多修禅定者。國王和一切有情大都對佛法信仰而依行,退信失修者很少。此後五百年,將有衆多宣說正法,引導衆生能得解脫的阿阇黎出現于世。彼時聲聞阿羅漢將希如晨星;國王和衆人大都僅能聞法,不能精勤修行,將退減信念;守護正法的諸護法神將對不信正法諸有情産生憎恨,顯示往昔誓願的威力,而誅滅彼等;贍部洲諸國王將彼此交兵,發生戰亂。于此五百年中的最初叁百年間,行持正法的天龍神衆也不住此土;諸有情將不信教法;諸行持教法者也將不依正法教典而行事;由于缺乏精勤之力,成就者也將稀少;四顯色(青、黃、赤、白)將成爲四色互混而不清;香、味等也將減淡;瘟疫流行,災荒大起,人畜遭損。最後二百年間,諸比丘將不如法而行事,于世間爭名奪利;悲心減退;戒律廢弛;誹謗如法正行;劫奪財物;依仗世間國王以執掌國政;爲國王作信使並尋求差事;離間國王和人民;尋求從商圖利之方;正法行者也僅作想修而不能實行;大都口頭空談,詭詐萬端。那時,一切歡喜正法的天龍神衆皆舍離此間,如是行非法的比丘所在處所,彼諸魔類,毀法諸障,將降臨此間,而生起魔害災禍;國王和臣僚信心減退;不分善惡;對法尋過;盜劫叁寶及僧伽財物;不畏罪過;搗毀一切佛象及佛塔;諸供養資具也將減少。那時,只依少數如法正行的比丘,及在家善信大衆的福力,使疆域中普降及時雨雪,禾稼豐收,人疾畜瘟也漸減少,疆土安甯。但善信未住處所,産生一切痛苦和不安。那時,印度及印度以外的地域,將出現名叫“耶婆那”、“缽羅壩”、“西姑那”等叁王,此叁王不依正法行事,領兵作戰,西北兩方疆域,多遭毀滅,所有塔廟,亦遭毀滅,所供養資具和叁寶財物,互相掠奪。叁王彼此殘殺,以此叁國的國政不得安甯。曾有一時期,彼叁王媾和,政治統一,集中衆多兵力,強占印度恒河北岸的梗達羅及瑪哈德俠等地區。那時,恒河南岸“果烏香毗”地區,有王名“摩因陀羅西那”,生子名“都遮娑哈”,眉間有黑痣,手腕以下色如塗血。同時,五百大臣亦生有子,手腕以下色亦如塗血。與此同時,彼王的馬廄中,生有一能言小駒,當天晚上降下血雨,國王以此種象徵問于仙人相師(具有五種神通的),相師說:“王今生子,將于此閻浮提多殺生靈,流血遍野。此後即作閻浮提王(即統一此世界)”記別之後,王子年事漸長,至十二歲時,耶婆那等叁王集中兵力約叁十萬衆前來進攻“摩因羅陀西那王”的國土,兵臨國境,國王大生憂苦!王子都遮娑哈問父道:“父王因何如此不樂?”父王說:“叁王領兵來戰,以此不樂。”王子聽後,勸其父道:“父王勿憂,我能勝敵。”王聽後甚喜!于是王子統率諸臣之子,集兵二十萬衆出征。王子作戰時,眉間黑痔增大,漸遍全身,頓成烏黑,忽生怒威,即時破敵,凱旋而歸。國王對其子說:“你與叁王作戰,得勝而歸,甚妙!今後你掌國政,我即退位出家爲僧。”下命後,即由其子繼承王位。此後,新王領兵繼與叁王交戰,達十二年之久,衆多敵軍,漸次歸順,叁王被擒,亦遭誅戮。從此以後,新王即統領閻浮提。于是國王問諸大臣道:“我如今作閻浮提王,心裏雖得安慰!但多殺有情,罪惡極大!委實不安,應作何法,以淨此罪?”諸大臣答道:“此去“巴紮利弗紮羅”(古印度巴連弗國)國,有一精通叁藏教法的阿阇黎,是婆羅門“阿迦羅達多”(亦譯“阿耆尼達多”)之子名“有徒”,他住寺中,迎請來此,能淨此罪。”王聽後甚喜!當即迎請比丘“有徒”前來。國王向他恭敬頂禮,而問淨罪之法。此師答道:“十二年中,一心供養叁寶,虔誠皈依,即可淨罪。”于是國王召遣閻浮提所有比丘,齊聚“果烏香毗”(舊譯“僑嘗彌羅國”)國中。因此,所有其他疆土,行法諸僧,一時盡空。而諸比丘在前來途中,大多數作了殺害野獸和野人,浪費泉水等惡事。來到王前的比丘,約有十萬,國王對諸比丘大舍供施。此後,諸比丘互相交談,問汝師爲何名?門徒去何處?有何同戒伴友等等。其他諸比丘聽彼等所說,頓生憂傷,揮淚嗚咽,悲痛捶胸!于是國王面谕諸比丘,勿作悲傷!諸比丘不聽王谕,國王甚感不樂,垂頭喪氣就寢,入寢時,發願道:“現今世間的憎伽,難作依怙,我願一睹羅漢真額。”繼入夢中,世間神祗爲他授記說:“此去犍陀摩羅山,有“惹達那俠”之子,名“柔和”證得阿羅漢果,住彼山中,迎此師來,可淨罪障,除諸懷疑。”國王醒後,當即如夢遣使迎來聖僧,頂禮供養。繼此于十四日夜,集會僧伽,諸比丘啓請阿阇黎“有徒”宣說戒律。阿阇黎“有徒”說:“茲人如盲,複無鼻耳,縱有明鏡,亦複何用。我雖說戒,汝不依戒而行,不如法守護,說戒何益?”阿羅漢“柔和”如獅子吼聲一般說道:“我受得佛戒以來,象“拘屍那”(一根茅草)那樣大的戒也未觸犯過,請不要這樣說,應爲大衆說戒。”阿阇黎“有徒”知“柔和”已成爲阿羅漢,心生慚愧,默坐無言,然而“有徒”的弟子比丘名“臂嚴”從座而起,對阿羅漢說:“你無律儀也不知戒,我阿阇黎精通叁藏。爲何輕侮!”說後心生極大忿怒,欲殺阿羅漢。此時有一愛護正法的夜叉名“斑面”,手持金剛杵,現身而來責斥惡比丘“臂嚴”道:“汝因何殺害阿羅漢?”說罷,即以杵擊殺“臂嚴”。羅漢的弟子比丘名“格熱”也來殺阿阇黎“有徒”。結果諸比丘彼此互相殺害,無一幸存。那時,虛空界所有天龍護法諸神,大都不悅,心生悲痛,哭泣墮淚,頓成血雨降彼王土,虛空變成黃、黑、紅等顔色,電閃雷鳴如巨大吼聲,“計都星”[129]發出黑煙,日月星光,亦不複見。那時,叁十叁天諸天神及“大幻化母”等來臨彼土,大生悲戚!收回諸僧伽的所有衣具,並攜返叁十叁天。以後,國王問道:“從何而來如是喧嘩之聲?”侍臣回禀道:“僧衆大亂,互相殘殺!”國王聞後,不樂而起,黎明外出,赴寺觀察,見諸僧伽,斷首截肢,或被挖目,各種死相,目不忍睹,心生憂苦!立即尋覓羅漢與叁藏有徒屍體,挾于左右腋下,悲痛地作頌說:“羅漢爲我母,叁藏是法庫,二者俱逝世,我命有何惜。誰欲撫國政,我即付與彼。”說後閉上雙目不想再看諸人。諸大臣爲了消除王的憂苦,當即找來五百出家衆,剃去須發不用利刃,而用火燎,然後蒙以黑紅畜皮,來到王前,衆臣禀告王:“五百僧伽,前來朝王。”王聞心喜,睜目細觀,皆蒙畜革,頭面發須被火燎盡。…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