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83]叁千大千世界:以須彌爲中心之世界,爲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爲一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爲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爲一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表示此中有小、中、大叁種之千。
[84]菩提道場:即釋迦牟尼成佛的古印度菩提伽耶城。
[85]入涅槃:“涅槃”意爲脫離憂苦,舊譯爲“寂滅”。魔王請佛入涅槃,即請佛入寂滅(逝世)不再度衆生。
[86]毗沙門:四大天王中,北方之天王。又名多聞天王。
[87]喜樂子余行:即古印度外道師名。
[88]活命外道:即古印度一種外道。有人認爲是大醫,能醫人活命者。
[89]阿羅漢:意譯爲已伏煩惱,已滅怨敵。梵文音譯爲“阿羅漢”。
[90]天與非天尋香:“天”指天界有情;“非天”指介于人天之間一種神類,即“阿修羅”;“尋香”亦名乾闼婆,即天界之“樂神”。
[91]恒河:亞洲大河名,其上遊經我國西藏,流經北印度,至東巴基斯坦入海。
[92]八聖道分:與八正道同。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3]見道:五道之一,證得見道即入聖流,而不是凡夫。
[94]說一切有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立有爲、無爲一切法之實有,故名“說一切有部”。
[95]四聖谛:即四谛。詳見30頁注[20]。
[96]四果:指聲聞乘四果。即: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等四果。
[97]中轉無相*輪:指佛叁轉*輪中,第二時教無相*輪,即說空義谛之《般若經》等。
[98]靈鹫山:此山在古印度王舍城中,佛曾于此處說法。
[99]叁解脫門:即:空、無相、無作,稱“叁解脫門”,又稱“清淨解脫”。即: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叁種。
[100]摩揭陀語:即摩揭陀國語。
[101]阿賴耶:心識中之第八,意譯爲“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意。
[102]唯識派:信奉大乘“唯識宗”的派系名。
[103]中觀派:大乘佛教一派名。
[104]無明:即:不明事理、愚昧、癡。佛書譯爲“無明”,是煩惱的根本。
[105]大迦葉: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爲初次結集經藏上首,第一代傳法藏師。
[106]阿阇世王:意譯爲“未生怨王”,佛在世時,是摩揭陀國王舍城之統治者。佛滅度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王爲作護法施主。
[107]舍利:意譯爲“靈骨”,即佛或大德圓寂後,焚化屍體所發現之堅固不化瑩潔之顆粒骨身,有五色舍利。有能增長和不增長兩種。
[108]修夏:又稱安居,坐夏。佛教律製比丘須于夏季雨期叁月,安居一地,足不出戶。
[109]舍利弗:釋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0]目犍連:釋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1]善喜六法:即:財、食、資、具、利、濟等。
[112]叁十叁天:即帝釋所住的天界。
[113]缽叁衣:即祖衣、七衣和五衣。
[114]籌木:佛教僧侶舉行大法會時,計算人數的木籌碼。
[115]四衆弟子:在家、出家男女弟子共爲四衆。
[116]本母藏:此言論議。集諸經義,論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诠義,故名“ 本母”。
[117]麻衣比丘:如來滅後,迦葉尊者結集法藏,後將法藏交付阿難,並囑阿難以後將法藏交付麻衣比丘。
[118]犍椎:即:鍾、磐、打木等,用以打擊出聲,呼召僧伽之物。
[119]增上意樂:是言熱忱、忠心、忠貞不逾。佛書譯爲“增上意樂”。
[120]增上慧:戒、定、慧叁學中的增上慧學。
[121]叁法印:即:無常、無我、涅槃,謂之叁法印。
[122]阿羅漢、阿納含、須陀垣:阿羅漢詳見165頁注 [88]中;“阿納含”意爲“不還”,小乘四果中之第叁果;“須陀垣”意爲“預流”,小乘四果中之初果。
[123]兵解:修行人在成道時,死于刀槍軍器之上的,稱“兵解”。
[124]邪命生活: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違法事而生活,謂之“邪命生活”。
[125]巴尼巴:古梵文“聲明”四大論著之一。屬古南印度語系。
[126]五百生中:即五百世受生中。
[127]中觀應成派:佛教宗派中的中觀派之一。
[128]住法:謂佛法住世時期。有佛戒律存在,即法尚住世時期。
[129]計都星:九曜之一,即彗星。
[130]金輪地基:金輪之上爲“地輪”,自水面至金輪地基,深八萬由旬。
[131]十六尊者:受佛囑咐,永住此世,濟度衆生。一、賓頭盧尊者;二、迦諾迦伐蹉尊者;叁、迦諾迦跋厘阇尊者;四、蘇頻陀尊者;五、諾距羅尊者;六、跋羅婆羅尊者;七、迦裏迦尊者;八、伐阇羅弗多羅尊者;九、戌博迦尊者;十、半托迦尊者;十一、啰怙羅尊者;十二、那伽悉那尊者;十叁、因揭陀尊者;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十五、阿瓦多尊者;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
再說第四總綱中所分二甲目,其中甲初 總說世間中佛法如何而來的情況已在前面述說。現說:
甲二 分說西藏佛教如何而來的情況
此中分叁乙目:乙初 前弘時期[1]西藏佛教的情況;乙二 後弘時期[2]西藏佛教的情況;乙叁 西藏所譯出的佛經和論典目錄。
今說乙初 前弘時期西藏佛教的情況。總說最初西藏地區人的來曆:據《勝天贊釋》(脫准住傑等所著)說,是般荼王的五個王子和十二個極惡的仇敵軍團交戰的時候,汝巴底王領著他的軍隊約一千人,喬裝爲婦女,逃遁到大雪山叢中,逐漸繁殖起來的。又西藏的傳說故事中說,是由猴和羅刹[3]女交配而來的。應閱讀其他史書便可知道這些詳細的情況。
至于說到西藏藏王的傳統:有一部分人說,最初的王嗣,是從憍薩羅(古印度國名)國王“勝光”的兒子名“五節”傳來;又有一部分人說,影勝王最小的一個兒子名“小力”才是“五節”的王子;還有一部分人說,西藏諸魔同十二夜叉[4]小王共同造作災害的時候,白薩羅王名“能現”生有一子,睫毛蓋著眼睛,手指間有蹼(薄膜)聯著。該王十分驚恐,將小孩裝入大銅盒中,抛入恒河中,被一農夫拾得,將他養了起來,直到他年事漸長,聽旁人講他是拾來的,便心生悲苦,逃到大雪山裏。漸次越過“拉日”山口,來到了“贊塘閣西”[5]地方。被當時的本教[6]徒們看見,說他是由天索和天梯下來的。因此,說他是一位神人,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贊普”。問他從那裏來?他以手指天,彼此不通語言。于是將他安置在木座上。四人用肩擡著,向衆人說,這是我們的救主。尊稱爲“涅赤贊普”(意爲肩輿王),這即是藏地最初的王。這位藏王的王子爲“谟赤贊普”;“谟赤贊普”的王子爲“頂赤”;“頂赤”的王子爲“索赤”;“索赤”的王子爲“耶赤”;“耶赤”的王子爲“達赤”;“達赤”的王子爲“舍赤贊普”。以上七王,統稱爲“七赤王”。在最後一藏王“舍赤贊普”時代,正是“垛本”(最初本教)興起時期。舍赤贊普王有叁子,最小王子(長子名俠赤;次子爲枳貢贊波;最小王子即稼赤,又名布德貢嘉。枳貢贊波和大臣交戰失敗,被大臣殺害。叁王子逃往“公波”地方,當了“公波”和“梁波”之王,王被大臣諾昂逮捕。叁王子的母親在夢中,夢見和一白人相交合後,從血球中而出生一子,命名“從因生”)即“稼赤王”,名“布赤貢嘉”,通稱此王子叫“布德貢嘉”。他後來製服了大臣諾昂。那時,已有種田、冶煉金銀和造橋等事業。稼赤的王子爲“阿學勒”;“阿學勒”的王子爲“依學勒”,他修建“青哇達哲”堡,這是西藏最初的一座堡寨。“依學勒”的王子爲“德學勒”;“德學勒”的王子爲“古汝勒”;“古汝勒”的王子爲“種傑勒”;“種傑勒”的王子爲“脫學勒”。以上六王,統稱地上“六勒王”(據說六王的陵墓建築在天空,身體都如虹而消逝)。“脫學勒”的王子爲“嘉薩朗盛德”。從“嘉薩朗盛德”的王子“德洛朗”起,至“赤脫傑脫贊”王之間,以上共傳了二十六代王朝。繼此由“脫脫日涅贊”王當政,在他享壽六十歲時,他住的“容布拉崗”宮頂從空中落下一寶箧,開箧一看,裏面有《大乘莊嚴寶王經》、《百拜忏悔經》,及金塔一座,起名爲“嚴密寶箧”,而作恭敬供養。從此佛教聖法正式建立,大約延長了一百二十年,在這以前,西藏的政治,都是由本教徒來治理的。該王(脫脫日涅贊)在夢中得到授記說:“王朝再傳五代的時候,將有知道此箧中經典的人。”涅贊王的王子爲“赤業松贊”(亦譯“乞嘌雙提贊);“赤業松贊”的王子爲“卓業德汝”;“卓業德汝”所生王子名“達日業舍“谟隆”(意爲“生盲王子”),他登王位後,因供奉“嚴密寶箧”雙目複明,而能看見達日山上岩羊在跑。由此得名“達日業舍”(達日,山名;業,岩羊;舍,看見)。他的兒子即“朗日松贊”(此王在位時,從漢地傳來算法和醫藥)。朗日松贊配妮“澤邦薩枳薩脫嘎”生下一具足相好的王子,頭頂上住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常用彩緞包束佛像以爲莊嚴(裝飾)。系丁醜年(隋義甯元年,公元617年)誕生,起名“赤德松贊”。這位藏王十叁歲從王都出發,遠征邊區所有諸小邦國,使之歸順于權下。由于收他國進頁禮物須閱讀文件,那時西藏沒有文字,特派“圖彌阿努”的兒子(即圖彌桑補紮)和隨行人員一行十六人赴印度去學習文字。他們在班智達“拉日巴生格”(神明獅子)座前,學習了《聲明》,而與西藏原有的語言配合起來,總攝爲藏文叁十個輔音字,以及“阿”和四個元音字,並參照“迦濕彌羅”的字體,在拉薩瑪如堡,製造出西藏文字和《八種聲明論》。藏王也在此閉戶專學了四年。繼後,也就譯出了《寶箧莊嚴經》…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