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即吩咐,取诸供物,敬奉三宝,供此诸僧。于是国王启问诸僧教法,然而,此等僧伽连一法句亦不会说。国王复生忧苦,悲泣堕泪。只好收殓诸比丘尸身,荼毗作供。那时,赡部洲所有正法,全部尽灭。此后,黄金变劣银,或变砾石;白银变劣铜,或变顽石;黄铜变劣铜,珍珠变骨角等。六味仅剩苦、酸二味。“僧增”授记的典籍中说:“神象由龙宫迎去供养;一切文字自然变为鼠雀;诸衣将变为粗劣;诸味仅剩苦涩二味;诸宝将尽没灭;诸王亦将为教法尽灭而悲伤致死。”这些说法是指教法仅住世二千年而言。“法友”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注释》中说:“显然如上所说,早已过去了。总之,教法尽灭之因,实为佛发愿力已尽,实为教法应化的众生已完。”此诸因缘,如诸经中所说:“一切沙门废弛见、行;诸檀越(施主)等对教法减信;魔王及诸魔神眷和诸饿鬼等扰乱。此是产生灾障之三因,它将使教法终归尽灭。”其实佛世尊教法毁坏之因,已在上述一二两因中,明确地说了。又《世间实设论》中说:“教法尽灭的时间,是在人寿减至四十岁时。”冾译师却说:“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而法灭。”但未见到如何得知是三十岁的根据。《妙法莲花经》中说:“释迦牟尼如来的正法尽灭后,诸塔下沉至“金轮地基”[130]底下。到娑婆世界诸宝匮乏时,诸塔变为吠琉璃髻慧妙宝,以消除诸贫乏。此后,诸塔复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间,而降下各种花雨,由诸花雨发出三宝音,及各种法音。此种法音,欲色两界诸天一闻之下,顿时忆念往昔善根,降临阎浮提,安置诸人于十善行之中。之后,虚空中的诸花变成诸宝,下降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相互斗争得以平息,无病少恼,人寿年丰。任何众生一见诸宝,或一接触,或受用诸宝,都能进入三藏,得不退转。最后,复入住金轮地基下,如是刀兵、饥馑,及瘟疫三劫到来时,诸塔变为“帝青宝”上升至“色究竟天”之间而住,亦复如前,降花雨,传法音,降宝雨,以息灭一切违缘。复下降到金轮地基下而住。“善友”所著《语录》中说:“当人寿增至七百岁时,十六尊者[131]将于此土,集会所有住在此世的一切释迦牟尼佛教徒众,造七宝塔,一切来会诸人,在那里共同绕塔,跏趺而坐,齐诵“南无薄伽梵如来罗汉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而恭敬顶礼。十六尊者也就全体示现涅槃。七宝塔也下沉至金轮地基下而住。从此薄伽梵释迦牟尼的教法,也就尽灭。此后,将有七俱胝独觉出现于世。此后,一切众生人寿增至八万岁时,弥勒如来将出现于世。据《菩萨藏》中说:“人寿从十岁增至弥勒出世之间,在这一“上增劫”里,将有八万独觉出现于世。”有一部分人说:“释迦牟尼如来入灭后,经过五十七俱胝年时,弥勒佛方出于世。”
我佛教法大宝炬,已成福善功德藏。
时间缘会咸遇合,犹如鲜花渐萎谢。
如今教法不常住,寿如风烛亦不固。
烦恼死神魔力增,以此于法应勤修。
思此我愿诸释子,正定力舍此世心。
如鹦布顿著此要,愿由此善谒弥勒。
《佛教史大宝藏论》第二卷总说佛法出现于世的情况叙述完结。
注释
[1]“劫”:言长期,长时。在佛典中有许多劫的名称。
[2]婆罗门:古印度的贵族僧侣阶级名。
[3]授记:即预言。旧译“授记”、“记别”、“悬记”。
[4]无上菩提心:即利一切有情,希望成佛的心。
[5]吠陀仙人:“吠陀”意为“明论”,印度古典宗教的仙人。
[6]娑婆世界:即此世界。“娑婆”,意为“堪忍”。是说此世界众生能忍受诸烦恼痛苦,故此世界又名忍土。
[7]十不善:即身的三种:杀、盗、淫;口的四种:诳语、恶口、两舌、绮语;意的三种:贪、嗔、痴。
[8]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和合及恶心出佛身血。
[9]四正勤:即:一、对已生恶为断除而精进;二、对未生恶为使不生而精进;三、对未生善为使生起而精进;四、对已生善为使增长而精进。
[10]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释迦”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忍、寂、满。
[11]梵行:清洁纯净的行为。
[12]拘留孙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佛;贤劫千佛之最首一佛,人寿六万岁时出世。
[13]拘那含牟尼佛:意译为“金寂”。过去七佛之第五佛,人寿四万岁时出世。
[14]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世。释迦佛以前之佛。
[15]弥勒佛: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出世,继承释迦佛。
[16]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亦名“金刚萨埵”。
[17]住劫:四“中劫”之一。谓自“成劫”至“坏劫”间,此世界有情“住”之一期。
[18]增劫:于“住劫”中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之间,谓之“增劫”。
[19]减劫:于“住劫”中人寿有二十次增减,由第一次至第十九次减寿之时期,谓之“减劫”。
[20]二胜弟子:指释迦牟尼二弟子,即舍利子和目犍连。佛各有二胜弟子。
[21]迦毗罗皤窣都:古印度城名。释迦牟尼诞生地。
[22]乔答摩:旧称“瞿昙”,释迦佛姓氏。
[23]净饭王:释迦牟尼之父。
[24]摩耶夫人:净饭王之夫人,释迦牟尼之生母。
[25]罗睺罗:释迦牟尼之子,后来随佛出家。
[26]阿难:释迦牟尼座前服侍之弟子。
[27]舍利子: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28]阿泥律陀: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
[29]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30]四大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
[31]四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32]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位,即暖、顶、忍、和世第一。
[32]无余涅槃:二种涅槃之一。为身智皆灭之涅槃。
[34]大菩提:或称无上菩提,即指证得佛果位。
[35]正等菩提:或称正等正觉,即指圆满佛果。
[36]增上果:指人、天两种善果。
[37]烦恼障:二障之一。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能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烦恼障。
[38]有漏:“漏”是烦恼的异名,含有烦恼的事物,谓之“有漏”。
[39]无漏:离烦恼的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
[40]极喜地:是菩萨十地中的初地。
[41]十波罗密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力、愿、智十种波罗密多。
[42]资粮道:为五道位的第一种。
[43]集谛:“集”聚集之意,“谛”意为“真实”。言实能召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
[44]刹那:极短时、瞬间。佛典中谓一弹指时间有五百刹那。
[45]吠陀:意译为“明论”,有四种,即:祠祀、禳灾、赞颂、歌咏等四者。
[46]迦利沙钵那:钱量名,一颗可当四百钱。
[47]那由他数:数目名,谓之“千万”。百万那由他数佛,即有一百个千万数的佛。
[48]暖位:加行过四位之第一位。
[49]色究竟天:属于第四静虑的第八处,为密严刹土,金刚持住地,报身佛住地。
[50]乾闼婆:天界司伎乐之神。
[51]尼连河:亦称“尼连禅河”,佛将成道,先浴于此河,后坐菩提树下。
[52]王舍城:印度古城名。有五山,第一山即灵鹫山。
[53]婆罗尼斯城:印度一古城名。
[54]赡部洲:亦称“阎浮提”,佛典中说环绕须弥山的四洲中的南方大洲名,又称南赡部洲。即指此世界。
[55]长净法:一种斋田名。即八关斋已法。
[56]兰毗尼园:古印度净饭王国中一名胜花园。即诞生释迦太子之处。
[57]劫毗罗城:古印度城名,释迦太子“悉多”之生地。
[58]第四静虑:有八处: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此三处为凡夫住地)、无想天、无烦天、善观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此五处为圣者住地)。
[59]俱卢舍:里程名。牛声或鼓声得闻之距离,约五百日或五里。
[60]阿閦鞞:阿毗达磨所出数目中,第20位大数。
[61]阿伽罗婆罗:阿毗达磨所出数目中,第21位大数。
[62]半由旬:为四俱卢舍,约十三市里。
[63]遍入天神子:不属于四禅天界之一天界神的儿子。
[64]四大天王:东持国天王、南增广天王、西丑目天王和北多闻天王。
[65]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欲心,观自身及他身之不净。
[66]帝释:亦译“桥尸迦”、“因陀罗”,为三十三天之主。相当于汉族所说“玉皇大帝”。
[67]胜星:为二十八宿中的鬼宿。
[68]毗舍离城:古中印度一国都名。第二次结集经典处。
[69]无所有处: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者观所缘皆无所有,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名“无所有处”。
[70]摩揭陀:古中印度国名。王舍城之所在国。
[71]影胜王:佛在世时摩揭陀国王名。
[72]鹿野苑:亦称仙人住处、仙人堕处、施鹿园、鹿林。佛成道后,最初来此说四谛之法。
[73]鸠槃荼:鬼名,啖人精气之鬼。
[74]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为大蟒神。
[75]罗刹:恶鬼之总名。
[76]无遮供施:宽容而无阻遮,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
[77]他化自在天王:欲界六天之第六。此天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为欲界之主,四魔中之天魔。
[78]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79]地坚母:世界大地之神,魔王问佛何能作证时,地坚母从地涌出为大佛证。
[80]净居天神:即指净居天界的天众。
[81]四禅定: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定。每一禅定中,有各种天界。
[82…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