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83]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为中心之世界,为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一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为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表示此中有小、中、大三种之千。
[84]菩提道场:即释迦牟尼成佛的古印度菩提伽耶城。
[85]入涅槃:“涅槃”意为脱离忧苦,旧译为“寂灭”。魔王请佛入涅槃,即请佛入寂灭(逝世)不再度众生。
[86]毗沙门:四大天王中,北方之天王。又名多闻天王。
[87]喜乐子余行:即古印度外道师名。
[88]活命外道:即古印度一种外道。有人认为是大医,能医人活命者。
[89]阿罗汉:意译为已伏烦恼,已灭怨敌。梵文音译为“阿罗汉”。
[90]天与非天寻香:“天”指天界有情;“非天”指介于人天之间一种神类,即“阿修罗”;“寻香”亦名乾闼婆,即天界之“乐神”。
[91]恒河:亚洲大河名,其上游经我国西藏,流经北印度,至东巴基斯坦入海。
[92]八圣道分:与八正道同。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3]见道:五道之一,证得见道即入圣流,而不是凡夫。
[94]说一切有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立有为、无为一切法之实有,故名“说一切有部”。
[95]四圣谛:即四谛。详见30页注[20]。
[96]四果:指声闻乘四果。即: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等四果。
[97]中转无相*轮:指佛三转*轮中,第二时教无相*轮,即说空义谛之《般若经》等。
[98]灵鹫山:此山在古印度王舍城中,佛曾于此处说法。
[99]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称“三解脱门”,又称“清净解脱”。即: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三种。
[100]摩揭陀语:即摩揭陀国语。
[101]阿赖耶:心识中之第八,意译为“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意。
[102]唯识派:信奉大乘“唯识宗”的派系名。
[103]中观派:大乘佛教一派名。
[104]无明:即:不明事理、愚昧、痴。佛书译为“无明”,是烦恼的根本。
[105]大迦叶: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为初次结集经藏上首,第一代传法藏师。
[106]阿阇世王:意译为“未生怨王”,佛在世时,是摩揭陀国王舍城之统治者。佛灭度后,五百罗汉结集佛说,王为作护法施主。
[107]舍利:意译为“灵骨”,即佛或大德圆寂后,焚化尸体所发现之坚固不化莹洁之颗粒骨身,有五色舍利。有能增长和不增长两种。
[108]修夏:又称安居,坐夏。佛教律制比丘须于夏季雨期三月,安居一地,足不出户。
[109]舍利弗: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0]目犍连: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1]善喜六法:即:财、食、资、具、利、济等。
[112]三十三天:即帝释所住的天界。
[113]钵三衣:即祖衣、七衣和五衣。
[114]筹木:佛教僧侣举行大法会时,计算人数的木筹码。
[115]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男女弟子共为四众。
[116]本母藏:此言论议。集诸经义,论议明之,出生诸经别所诠义,故名“ 本母”。
[117]麻衣比丘:如来灭后,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后将法藏交付阿难,并嘱阿难以后将法藏交付麻衣比丘。
[118]犍椎:即:钟、磐、打木等,用以打击出声,呼召僧伽之物。
[119]增上意乐:是言热忱、忠心、忠贞不逾。佛书译为“增上意乐”。
[120]增上慧:戒、定、慧三学中的增上慧学。
[121]三法印:即:无常、无我、涅槃,谓之三法印。
[122]阿罗汉、阿纳含、须陀垣:阿罗汉详见165页注 [88]中;“阿纳含”意为“不还”,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须陀垣”意为“预流”,小乘四果中之初果。
[123]兵解:修行人在成道时,死于刀枪军器之上的,称“兵解”。
[124]邪命生活: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违法事而生活,谓之“邪命生活”。
[125]巴尼巴:古梵文“声明”四大论著之一。属古南印度语系。
[126]五百生中:即五百世受生中。
[127]中观应成派:佛教宗派中的中观派之一。
[128]住法:谓佛法住世时期。有佛戒律存在,即法尚住世时期。
[129]计都星:九曜之一,即彗星。
[130]金轮地基:金轮之上为“地轮”,自水面至金轮地基,深八万由旬。
[131]十六尊者:受佛嘱咐,永住此世,济度众生。一、宾头卢尊者;二、迦诺迦伐蹉尊者;三、迦诺迦跋厘阇尊者;四、苏频陀尊者;五、诺距罗尊者;六、跋罗婆罗尊者;七、迦里迦尊者;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九、戌博迦尊者;十、半托迦尊者;十一、啰怙罗尊者;十二、那伽悉那尊者;十三、因揭陀尊者;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十五、阿瓦多尊者;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
再说第四总纲中所分二甲目,其中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已在前面述说。现说:
甲二 分说西藏佛教如何而来的情况
此中分三乙目:乙初 前弘时期[1]西藏佛教的情况;乙二 后弘时期[2]西藏佛教的情况;乙三 西藏所译出的佛经和论典目录。
今说乙初 前弘时期西藏佛教的情况。总说最初西藏地区人的来历:据《胜天赞释》(脱准住杰等所著)说,是般荼王的五个王子和十二个极恶的仇敌军团交战的时候,汝巴底王领着他的军队约一千人,乔装为妇女,逃遁到大雪山丛中,逐渐繁殖起来的。又西藏的传说故事中说,是由猴和罗刹[3]女交配而来的。应阅读其他史书便可知道这些详细的情况。
至于说到西藏藏王的传统:有一部分人说,最初的王嗣,是从憍萨罗(古印度国名)国王“胜光”的儿子名“五节”传来;又有一部分人说,影胜王最小的一个儿子名“小力”才是“五节”的王子;还有一部分人说,西藏诸魔同十二夜叉[4]小王共同造作灾害的时候,白萨罗王名“能现”生有一子,睫毛盖着眼睛,手指间有蹼(薄膜)联着。该王十分惊恐,将小孩装入大铜盒中,抛入恒河中,被一农夫拾得,将他养了起来,直到他年事渐长,听旁人讲他是拾来的,便心生悲苦,逃到大雪山里。渐次越过“拉日”山口,来到了“赞塘阁西”[5]地方。被当时的本教[6]徒们看见,说他是由天索和天梯下来的。因此,说他是一位神人,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赞普”。问他从那里来?他以手指天,彼此不通语言。于是将他安置在木座上。四人用肩抬着,向众人说,这是我们的救主。尊称为“涅赤赞普”(意为肩舆王),这即是藏地最初的王。这位藏王的王子为“谟赤赞普”;“谟赤赞普”的王子为“顶赤”;“顶赤”的王子为“索赤”;“索赤”的王子为“耶赤”;“耶赤”的王子为“达赤”;“达赤”的王子为“舍赤赞普”。以上七王,统称为“七赤王”。在最后一藏王“舍赤赞普”时代,正是“垛本”(最初本教)兴起时期。舍赤赞普王有三子,最小王子(长子名侠赤;次子为枳贡赞波;最小王子即稼赤,又名布德贡嘉。枳贡赞波和大臣交战失败,被大臣杀害。三王子逃往“公波”地方,当了“公波”和“梁波”之王,王被大臣诺昂逮捕。三王子的母亲在梦中,梦见和一白人相交合后,从血球中而出生一子,命名“从因生”)即“稼赤王”,名“布赤贡嘉”,通称此王子叫“布德贡嘉”。他后来制服了大臣诺昂。那时,已有种田、冶炼金银和造桥等事业。稼赤的王子为“阿学勒”;“阿学勒”的王子为“依学勒”,他修建“青哇达哲”堡,这是西藏最初的一座堡寨。“依学勒”的王子为“德学勒”;“德学勒”的王子为“古汝勒”;“古汝勒”的王子为“种杰勒”;“种杰勒”的王子为“脱学勒”。以上六王,统称地上“六勒王”(据说六王的陵墓建筑在天空,身体都如虹而消逝)。“脱学勒”的王子为“嘉萨朗盛德”。从“嘉萨朗盛德”的王子“德洛朗”起,至“赤脱杰脱赞”王之间,以上共传了二十六代王朝。继此由“脱脱日涅赞”王当政,在他享寿六十岁时,他住的“容布拉岗”宫顶从空中落下一宝箧,开箧一看,里面有《大乘庄严宝王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起名为“严密宝箧”,而作恭敬供养。从此佛教圣法正式建立,大约延长了一百二十年,在这以前,西藏的政治,都是由本教徒来治理的。该王(脱脱日涅赞)在梦中得到授记说:“王朝再传五代的时候,将有知道此箧中经典的人。”涅赞王的王子为“赤业松赞”(亦译“乞嘌双提赞);“赤业松赞”的王子为“卓业德汝”;“卓业德汝”所生王子名“达日业舍“谟隆”(意为“生盲王子”),他登王位后,因供奉“严密宝箧”双目复明,而能看见达日山上岩羊在跑。由此得名“达日业舍”(达日,山名;业,岩羊;舍,看见)。他的儿子即“朗日松赞”(此王在位时,从汉地传来算法和医药)。朗日松赞配妮“泽邦萨枳萨脱嘎”生下一具足相好的王子,头顶上住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常用彩缎包束佛像以为庄严(装饰)。系丁丑年(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诞生,起名“赤德松赞”。这位藏王十三岁从王都出发,远征边区所有诸小邦国,使之归顺于权下。由于收他国进页礼物须阅读文件,那时西藏没有文字,特派“图弥阿努”的儿子(即图弥桑补扎)和随行人员一行十六人赴印度去学习文字。他们在班智达“拉日巴生格”(神明狮子)座前,学习了《声明》,而与西藏原有的语言配合起来,总摄为藏文三十个辅音字,以及“阿”和四个元音字,并参照“迦湿弥罗”的字体,在拉萨玛如堡,制造出西藏文字和《八种声明论》。藏王也在此闭户专学了四年。继后,也就译出了《宝箧庄严经》…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