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91

  ..續本文上一頁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達宗”;由阿梅

  迅季瑪住持澤寺和紮瑪寺,從這兩寺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迅宗”;由達

  釋迦雲敦住持樹波寺,從這一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達宗”;由裏

  洛卓迅魯修建覺谟寺,從這一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裏宗”。對下區五寺,則稱作“敬貢傳派”。由納

  绛秋嘉稱修建了曲彌寺,從這一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納宗”;由洽薩區的嘎

  協饒喇嘛修建了尼寺,及由垛

  耶喜迥勒修建了邦嘎拉隆寺。這兩寺沒有很大的發展,因此除“納宗”外,沒有其它傳承的派系。由大德朗

  绛色修建了聞普寺,並住持章張寺;由此發展出來的奔圹寺、洽寺、枳貢寺、閣敦措瑪寺等,統稱爲“上下朗宗”。由廓哇

  耶喜雍珠住持蔗寺,由他的傳徒傑准

  協迥修建了夏魯阿谟寺後,他到印度重受戒律儀,後來由廓哇

  耶喜雍珠住持夏魯寺,所出大德即所謂“四棟六梁”,從此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夏魯傳承派”。由季

  耶喜旺波修建了香區的喀隆寺,繼後又建界熱朗惹寺。在這兩寺的路臺上,複建谟香區的若崗寺。由朗惹寺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朗惹宗”;由柳區的烏隆寺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烏宗”。以上二寺則統稱爲“下季傳承派”。由朗惹宗住持赤區的喀切寺,繼由阿麥的傳徒香敦楚拔住持嘉居寺,阿麥的門徒貢波

  塔巴仁清又有門徒四人。由四徒中的樹敦彭紮住持蔗區的傑昌寺及甲喀達隆寺,由這兩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樹宗”。由四徒之一的傑准嘎波住持安伊寺;由四徒之一的雍敦紮嘎日巴住持峨寺。後來這兩寺歸入“阿谟宗”而未得發展。由四徒之一的肖哲修建了肖哲寺。以上寺廟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爲“貢宗”,又稱“中季宗”。由阿麥

  喀切貢巴住持色區的那德惹寺,從這寺中出來的有上區的溫、巴、香叁師;又由赤敦准壩住持熊納惹寺,從這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赤宗”;又由薩伯准穹住持章穹寺,從這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章穹傳派”。繼後,由嘉敦

  阿雅德哇住持波汝杜納寺,從這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嘉宗”;由阿阇黎迅魯釋迦住持薩普寺,從這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薩宗”。以上諸寺統稱“上察四宗”,又名“上季宗”。由阿麥的門徒“邦”師來管理赤寺;香准

  索紮住持嘉居寺。從以上兩寺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中季宗”。由“上季宗”出來的門徒迅魯迥勒住持敬喀吐寺,從這寺支分出來的,統稱“吐宗”;由季准

  伯季耶喜住持仲區的恭嘎惹哇寺,該寺是從“上季宗”發展出來的。又有所謂“沖宗”一門發展爲“九察”,其中由“上沖宗”發展出“嘎系”和“敬系”二系;由“中沖宗”發展出“新寺”與“舊寺”二系;由“下沖宗”發展出來的,則有“察宗”五系(連上面四系共爲九系)。由阿麥沖准住持枳區的揚溫寺時,也將枳寺供獻給了他,後來他將枳寺托付給他的侍者壩准

  洛卓雲登,由洛卓雲登作阿阇黎而教撫出來的門徒,統稱“壩宗”。此師的門徒裕

  卻旺住持傑區的勒領寺,從這寺中發展傳承下來的,統稱“上壩宗”;由裕脫伯住持江惹寺,由達巴覺准住持傑伯寺,從這兩寺出來的大德,統稱“中壩宗”;由枳寺發展出來的大德,統稱“下壩宗”。又有以令措寺供于阿麥大師,大師將此寺托付給他的門徒惹

  洛卓讓波,及康巴二人;由惹

  洛卓讓波師住持歐彌寺,康巴師住持嘉喀寺。這兩寺分別稱作“惹系”與“康系”,而統稱爲“令宗”。達察師以甲卻喀波伽寺供于阿麥大師,大師將此寺托付給他的門徒嘉

  嘉補楚生,又由嘉師托付給貢波迥勒,貢波師教撫了姆區的勒谟伽寺和甲卻寺;嘉師還修建了紮圹寺。以上各寺統稱爲“嘉卻宗”。又由瑪須區的女施主以略谟扪卓寺供于阿麥大師,大師將此寺托付給他的門徒瑪巴

  多傑耶喜,多傑耶喜複將此寺托付給他的門徒勒波

  紮巴绛稱,並住持絨喀普寺。由阿麥曲昌修建了達察居圹寺後,又將寺供于阿麥大師;又由瑪巴修建了鄭瑪崗波寺,連同倫卓達昌寺共四寺,統稱爲“扪卓四子寺”。以上諸寺統稱爲“扪卓宗”。又由阿麥大師住持色區的崗措寺,後來大師將此寺托付給他的門徒香巴

  澤惹措巴,並由香巴又建了“色”區的紮學寺,並住持真波頂寺和枳區的揚溫寺,後又住持惹索察納寺,及達察喀波伽寺。他又將這兩寺托付給他的門徒壩

  格通。格通又住持絨區的壩垛寺,後來托付給他的門徒哲准烘波。以上諸寺統稱爲“垛宗”。在察宗聚會時,察宗諸寺只派來叁位地位不高的僧人到會。因此問道:“你們的堪布哪裏去了?”答道:“已逝世。”于是說:“那末你們就作爲“垛宗”的門徒吧!”因此他們就並入“垛宗”了。以上諸寺統稱爲“下沖五宗”。沖系九宗都屬于季區的阿谟峨嶺寺。此外,有阿夏果窩切的門徒名阿夏耶喜雍珠想到康區去受戒,當他往拉薩去到拉薩佛堂,上樓時,只見木梯下角的正面,繪有一伯貢波的畫像,當他下樓時,那幅畫像成了伯貢波真實的現身,手捧顱器中,有人心和人血合在一起,貢波正用人的肋骨作羹匙而進食。他即刻虔誠祈求加持!貢波對他說:“我作爲你的護法,一月之內你可以回來吧!”因此說“阿宗”有大神力,即是這一原因。之後,阿夏師去到康區的寺廟中,在大喇嘛的門徒哲窩

  卻納大師座前,請求賜戒,大師說:“我在放水施“垛瑪”的當中,即可滿足你的願望。”說後不久,大師尚無暇給他傳戒,卻圓寂了。他以虔誠的信心,將大師面示的“我在放水施“垛瑪”的當中,即可滿足你的願望”這句話作爲他已受戒。因此,對于他所受的戒,傳稱爲“水施沙彌戒”。此師作阿阇黎後,複住持納朗哲達寺,繼住持窩裕達惹夏奪,以及住持兩寺路臺處的勒波伽寺等。又由他的門徒協烏

  業朗巴住持吞區的壩索塘寺,複漸次住持柯熱季崗寺、娘若布多寺、柯熱壩柯寺、吞區的仲學寺等。又由此師的傳徒索

  楚稱喇嘛住持“壩索圹”寺。又由他的門徒邦

  杜真住持“達”區的本金寺;複由此師的門徒魯

  仁清紮住持庫隆拉紮寺;惹俠師住持窩裕色崗寺。以上諸寺統稱爲“阿宗”。又有蔗

  迅楚師到康區去求戒,抵康後谒見赤喀卡納寺大喇嘛的門徒雅思本敦,請賜具足戒。雅師應允說:“是應該傳的。”說後尚無暇傳戒即示寂了。迅楚師說:“我已得具足戒,因爲雅師已說過“是應該傳的”。”從此之後,則稱爲“應該傳的具足戒。”繼由迅楚師住持達納普區的嘉昌寺,及香區的傑普寺。從嘉昌寺發展出傑區的八寺。以上諸寺統稱爲“蔗宗”。如是向外發展的約有十人,但是前藏的松巴師及後藏的窩傑兩昆仲沒有發展,以此只有六人略有名聲,但已不屬于阿蔗兩宗的諸師中。有一部分人說:“由阿阇黎菩提薩埵的門徒壩惹達啰傳拉隆

  饒厥央,拉隆傳大喇嘛貢巴饒色,貢巴饒色傳雅貢

  耶喜雍珠,雅貢傳仲

  耶喜绛稱,仲師再傳魯麥等人。”

  在一些遺訓書中卻說:“由阿阇黎菩提薩埵、阿阇黎達啰西巴及枳納彌遮作阿阇黎傳出“壩惹達納”爲師,壩惹達納再傳約

  格迥;由約師傳大喇嘛貢巴饒色,貢巴饒色傳卓

  曼殊西,卓師傳仲

  耶喜绛稱,仲師傳魯麥協饒等人”。日惹師說:“所謂大喇嘛的門徒有仲師等前後藏十人,請求授戒的說法,是應加以考查的。”

  又有一部分人認爲約師等人,是枳納彌遮阿阇黎的傳系。又有一部分人認爲是細哇措阿阇黎的傳系。這些說法,都應再加考查。

  如是前後藏全無佛法的時間,約七十年之久,後來由前後藏的十位大德才複興了佛教。當這十人到達前藏的時候,聽一位老媽媽說:“我在六歲時,見過出家人。”問她現在有多少歲?她說:“找現在已滿七十六歲了。”由此證明無佛法的時間爲七十年。又有一部分人說:“西藏地方無佛法的時間,是一百零八年。”日惹師說:“有人說,從十位大德起直至譯師仁清讓波未出世之前,由于沒有說法和聞法的因緣,只能算作“像法時期”。後來藏王作施主,班智達和譯師們翻譯佛典,這算是“教法中弘時期”。後來又由藏王來作施主,而是由峨譯師等人翻譯佛典,這算作“教法後弘時期”,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既承認(那時)有清淨的比丘戒,而算作“像法時期”,這是矛盾的。所謂沒有說法和聞法的因緣,理由也不能成立。由班智達

  枳納彌遮傳承出來的有譯師魯伊绛稱,及約

  格迥等人;由此傳承出來的有大喇嘛,大喇嘛傳仲師,仲師傳魯麥,魯麥傳樹

  多傑绛稱,樹師傳其四位弟子,即倫楚江、嘎居巴楚迥、勒波紮嘉、鄭巴協峨等四門徒。勒波紮嘉又傳索

  楚稱喇嘛,嘎居巴又傳梁昌

  仁清喇嘛,鄭巴協峨又傳閣清巴

  耶喜喇嘛。此叁師又傳嘉

  杜真旺秋楚稱;嘉師的門徒有瑪措绛多、甲杜真、季波楚拔,直傳至俠彌師等人,都是以《毗奈耶》爲教授的。又由枳納彌遮傳嘎、覺、香叁師;次第傳承的有朗讓

  達哇多傑、伯季多傑、壩

  嘉哇耶喜、覺住

  卻根耶喜、生准迅魯、嘎彌

  雲登雍珠、庫敦

  協饒准殊、惹赤

  讓壩、嘉

  嘉布楚勒、章底

  達瑪領波。傳至此師的弟子本、若二師等人時,講說和聽受《對法》的教義,並沒有中斷。因此所劃分的“中弘”和“後弘”,並不合理。因教法已遭毀滅,前後藏已全無佛法,這中間是有一段時間的。怎能以此來劃爲“中弘”呢?”大善巧師章納巴也說:“所謂教法後弘的情況,是說朗達瑪毀佛後劃分的。”

  這樣佛教得以死灰複燃,從阿裏地區開始了廣弘的事業。先是柯熱藏王將西藏政權托付給他的兄弟松額王,自己出家爲僧起名耶喜峨。他對于顯乘的佛經,雖然通曉,而對某些修密行者以淫樂爲解脫的邪行,是否爲佛法?生起了懷疑。因此,他派遣仁清讓波等二十一位少年去到印度學習佛法。後來只有仁清讓波和勒比協饒二人學成歸來,其余的人大都半途死去,未學成佛法。仁清讓波成爲一位善巧精通一切顯密教法的人物,同時他還迎請了班智達夏達嘎惹哇瑪…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