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在欲界善心當中它是屬于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如果一個人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達到了安止定,安止定才能稱爲禅那。而近行定還是屬于欲界的心,它不能稱爲禅那。

  

禅那依照經教法可以分爲四種,依照論教法可以分爲五種。我們這裏討論的是用論教法來講述的。佛陀教導了很多種修定而培育達到安止、達到禅那的方法。佛陀教導的種種可以達到色界禅那的方法,一共有26種,有26種方法可以證得色界的禅那,是哪26種呢?即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和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其中的舍無量心只是屬于第四禅或者論教法的第五禅。在40種業處當中,或者說可以證得色界禅那的26種業處當中,只有25種可以證得這一種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禅善心。

  

一個人可以透過專注一些物質現象,例如:大地,專注泥土,然後取泥土的概念專注它,這是屬于土地,地、地、地,或者泥土、泥土,這樣也可以。透過專注土地而證得的禅那,我們稱爲地遍的初禅。

  

如果專注于水,例如:我們舀一盆水,或者專注河水,好像我們的菩薩在過去曾經投生爲稱爲護象的,就是《護象本生經》,當時他只是透過專注恒河的水就可以證得了禅那。這是透過專注水而證得的禅那。

  

還有專注火,例如: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比庫尼,應該是叫蓮花色uppalava

  a,她就是專注蠟燭的火而證得了禅那的,火遍的禅那。

  

還有專注風遍、專注光明、專注限定虛空,專注特定的顔色,例如:專注紅色、專注黃色、青色、白色,這些顔色也可以證得禅那。還有專注外在的死屍的不淨,可以達到這一種禅那。還可以專注自己身體的32個部分,可以達到禅那。還可以專注呼吸而達到禅那。或者說散播慈愛、散播悲憫、散播隨喜給其他的衆生,也可以達到這一種禅那。因此一共有25種業處可以證得這一種禅那心。

  

應當如何來證得這一種禅那心呢?對于欲界的有情,我們投生爲人,因爲人類是有可能證得禅那的。如果投生爲畜生或者投生爲鬼,那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在欲界的衆生當中,惟有兩類的衆生可以證得禅那,即人類和欲界的天人。因此我們擁有了可以證得禅那的這種趣(投生的趣),對于欲界的衆生,這種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得透過修習,透過培養、培育才能夠生起這一類心。

  

應當如何來生起這一類的心呢?一位禅修者可以透過專注在剛才所說到的25種特定的對象的其中一種,然後時時地去注意,時時地專注。他只是取一個對象,然後在行、在站立、在坐著、在躺臥,都時時地把他的心投入到這個所緣。當他的心一境性培養到一定的程度、一定的強度,就有可能生起這樣的心。由于這一類的心是經過高度培育的、過高度強化了五種心所,這五種心所組合在一起,就稱爲初禅。而這種五種心所分開來稱爲禅支。禅支即我們這裏講到的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禅支。這五種禅支是怎麼樣的呢?我們稱爲pa¤ca jhàna

  gapa¤ca就是五,jhàna 就是禅,a

  ga直接翻譯成支,它的意思就是因素,成分,構成初禅的五個成分稱爲五禅支。就好像我們說到的手,手是由五個手指構成的,所以我們稱爲這手。同樣的,這五種被強化了的,被加強了的心所,我們稱爲禅支。

  

第一種禅支是尋(vitakka) 。尋是把心投入似相。我們說到的尋就是把心投入到對象,投入到目標。這一種心是屬于雜心所,也就是說在平時一般的情況下,這種尋都有可能會生起。除非是在有些無因心裏面,例如:耳、鼻、舌、身這些心裏面它不會生起。還有在更高的禅那裏面這種心所不會生起。

  

這種尋就是把心投入到所專注的目標,如果這種目標已經被高度地專注,它會形成一定的影像,這種影像我們稱爲禅相。禅相又可以分爲叁種,第一種是parikamma nimitta (就是遍作相),或者又稱爲預作相。例如:我們專注呼吸,那麼我們專注呼吸本身,這就是稱爲預作相。透過持續地專注之後,呼吸會變成朦朦胧胧的光。這個時候我們稱uggaha nimitta (取相)。當我們持續地專注于取相,取相會變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或者越來越潔白。這個時候我們稱爲似相(pa

  ibhàga nimitta)

  

如果我們是修地遍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透過專注地的概念,時時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裏面。當我們在做地的那個圓相,叫做Ma

  óala(曼陀羅),Ma

  óala的時候這個稱爲遍作相。之後我們就時時地去專注這個:地、地、地,這個也稱爲遍作相。然後當我們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猶如睜開眼睛看的一樣,這個稱爲取相(uggaha nimitta)。之後我們再時時地閉著眼睛專注取相,之後地的遍相會變得非常之平整、幹淨、潔淨,這個時候它已經超越了原來所看到的地的遍相。而它沒有之前地的遍相那麼的粗糙而變得更加細。這個時候,就稱爲似相。當他在專注地的似相的時候,如果他的定力很穩,他應該把地的遍相慢慢地擴大,擴大到一切處。然後再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裏面,地的似相裏面,而成就了初禅,這個是尋。把心投入到似相,這稱爲尋。

  

在還沒有禅那的階段,尋還是投入,但是投入可能是屬于遍作相,或者屬于取相。如果在禅那的階段,他投入的所緣(對象)必須是似相。如果對于修慈、悲、喜這叁種禅那來說,他投入的對象是一切衆生或者特定的衆生。例如:他所散播慈愛的很恭敬的人,或者中性的人、或者不喜歡的人,他把慈愛散播出去,這稱爲尋。

  

第二種禅支是伺。伺是使心繼續保持在似相上。尋和伺之間的區別就好像鳥展翅飛翔和在天空翺翔一樣,在拍翅膀的時候,稱爲尋,而在天空翺翔的時候稱爲伺。或者又如敲鍾,我們把鍾錘敲鍾的時候,這種動作比喻成尋,然後鍾聲繼續的缭繞,這比喻成伺。所以尋和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阿毗達摩 第叁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