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的貪。從很強程度的執著、貪婪或者叫做欲火中燒,到很微細的喜愛、貪著,都屬于貪。由于所有的這些心裏面都有一種稱爲貪的心所,所以這一類的心稱爲貪根心。貪根心有8種,是哪8種呢?即: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舍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舍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心好像有8種,但它們其實是很好來理解的。
雖然貪根心可分爲8種,但是我們只要抓到它們的規律,我們就很好理解。例如,在這8種貪根心裏面,如果是依照受、依照它們的感受來分,可以分爲悅俱的,是不是?悅俱巴利叫做somanassasahagata。還有另外一種是舍俱的,舍俱的就是upekkhàsahagata;還有另外一種是邪見相應的,有邪見相應的和邪見不相應的;還有另外有行和無行。依這樣來分,那麼心就可以分爲8種。它們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抓到它們的規律,就不用死記硬背,我們都好理解這些心。
所以貪根心的分別,可以用叁項原則來分別:第一就是有些心是悅俱的,有些心是舍俱的。悅俱就是當你貪著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是很歡喜的貪欲。你的感受是歡喜的,還是你感受平平的?如果很歡喜的、很喜愛的這種稱爲悅俱。悅俱就是伴隨著喜歡的;舍俱,就是感覺平平的。悅巴利叫做somanassa,俱就是sahagata,如果從它的直接意思來說,somanassa就是su manas,心感到很好的。manas是心意,感到很好的,sahagata是一起、俱行的,就是伴隨著。我們可以說,悅俱就是伴隨著那種很舒服的感覺的,這麼樣來理解。在心的規律當中,任何的心都會伴隨著一定的受。因爲受是屬于遍一切心的心所,所以換而言之,只要有心的生起必定伴隨著一定的感受。
感受可以分爲叁類:一類是愉悅的感受,一類是中舍的感受,一類是不好的感受。愉悅的感受、好的感受,我們稱爲悅俱,或者稱爲樂受;感受平平的我們稱爲不苦不樂受或者稱爲舍受;而不好的感受我們稱爲憂受。還有另外一種分類法是邪見相應和邪見不相應。邪見相應是di higatasampayutta higata-vippayutta hi
如果我們在貪著的時候,認爲實在有個東西可以貪著或者有個我在貪著,我可以貪著,這樣的話就是屬于邪見相應。但是,如果純粹只是喜歡,但是他並沒有認爲有個我、或者我可以貪著,也就是沒有夾雜著我、我所的這樣的心、這樣的貪心,稱爲邪見不相應心;
或者如果是認爲對象是永恒的、是常的,認定了,那麼這種心就是屬于邪見相應心。或者認爲對象是快樂的,認爲可以得到永恒的快樂,這個也是屬于邪見相應心;但假如在貪著的時候純粹只是貪著,但是他並沒有認定對象是常的、是樂的、是我的、是淨的,那在這一種貪心裏面,並沒有邪見這種心所生起,稱爲邪見不相應心。在貪這種心裏面如果有邪見的心所生起,你會認爲有個什麼實體,例如:有靈魂。那麼這樣的話,你所生起的心就會有邪見。
還有另外一種分法是有行和無行。這裏的行sankhàrika本身是造作。在這裏,它的意思就是慫恿、受鼓動的、被煽動的。例如:我們在貪著一樣事情的時候,是被他人說服的、有人在旁邊煽動的,或者自己逼自己“你要這麼樣,要這樣”,一定要強迫自己去生起貪愛的,這樣的心稱爲有行的心。但如果是很主動的生起,一看到它你就很喜歡,這樣的心由于是主動的生起貪,稱爲無行心。
這8種貪根心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幫助理解這8種貪根心。
例如在《阿毗達摩要義》裏面舉了八個假設的例子,講到了:如果一個人不去思維果報的、不去思維業報的去享受食物、貪著食物,這個稱爲悅俱邪見相應的無行心;
而有一個人被他的同伴說服了之後也不思維果報的、很愉快地去看電影或者是去看戲、去看表演,這個稱爲邪見相應的有行心。因爲他是經過說服的,由于他沒有思維果報的,這個稱爲邪見相應。
第叁種心,就是有一個女士很歡喜地穿上新衣服,但是她也知道執著新衣服會令人生起貪,所以她只是很歡喜地穿衣服,這稱爲悅俱邪見不相應的無行心。因爲她是很歡喜的自己主動的穿衣服,所以這個是無行的,但她也知道貪著是不好的,這種稱爲悅俱邪見不相應一心。
第四種,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就是有一個女孩也知道業果法則,但是在她的同伴邀請之下,她很歡喜地去聽流行歌曲,這個就是第四種心。
第五種心,就是有個男孩,他稍微有執著地去吃只是加了鹽的白飯,但是他並沒有感到歡喜,也沒有去想想業果法則,這個稱…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