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沈、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P3

  ..續本文上一頁span>,它是指諸學,包括戒學、定學、慧學。例如:現在有些人會懷疑說:“依照戒、定、慧是不是能夠斷煩惱?依照戒、定、慧是不是真的能夠證悟涅槃?是不是現在這個時代還能夠證悟涅槃?是不是這個時代還能夠證得禅那呢?這種搖擺不定或者懷疑,稱爲疑學,就是疑戒、定、慧叁學。

  

第五、pubbante ka

  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前際。這裏的前際是指過去世。有些人不確定到底有沒有過去世?有沒有前世呢?我的前世、我的過去世是怎麼樣的呢?我是從哪裏來的?這些是對前際的疑。

  

第六、aparante ka

  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後際。就是對未來世的懷疑。有沒有未來世?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我死了之後將要到那裏去?這就是對後際的懷疑。第七、pubbantàparante ka

  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前、後際。前面第五種是專指只是懷疑前際不懷疑後際,後面一種是只懷疑後際不懷疑前際。但是在這裏就是對前、後際都懷疑。例如有些人雖然信了佛,但是他對過去、對未來世還是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這一種稱爲疑,這種疑也是屬于不善心所。

  

第八、idappaccayatà pa

  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

  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此緣性、緣生法,就是對因果法則,對緣起法的懷疑。到底是不是造了善的業能夠帶來福樂的果報?造了不善業是不是能夠帶來惡報?這是屬于對緣起、對因果的懷疑。

  

這裏講到的疑和邪見有什麼區別呢?例如:我們講到的對過去世和未來世,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煩惱,他不確定,你說現在沒有過去世但好像又有過去世,你說有過去世好像又沒有過去世,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爲疑,疑是種不善心所。如果一個人已經相信了、接受了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這個就叫做邪見。

  

邪見已經比疑造的惡業更重。例如:到底人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沒有呢?爲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那些作惡的人卻飛黃騰達?那些善人卻貧困潦倒呢?這樣的話天理何在?因果何在?難道真的有因果法則嗎?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爲疑。但如果一個人相信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沒有因、沒有果,你造了善造了惡也不會帶來果報,你現在的這種善惡的福樂果報也不是你過去造的因,或者人純粹只是偶然生的,他沒有結生或者他不是由業結生。當他相信了、接受了這叫做邪見micchà-di

  hi,如果還是處于搖擺不定叫做疑。疑和邪見就是這麼樣區別的。

  

如果一個人要徹底地斷除這八種疑,他惟有證得了初果, sotàpatti-magga(入流道)才能夠徹底地斷除。即使一個人修到了緣攝受智,他可以觀照過去世、觀照未來世,由于這種觀智只能夠鎮伏疑,由于他已經見到了過去世、見到了未來世和它們的因果關系,就不會再有這種疑,但是要完全把它連根拔除惟有是出世間心,出世間的聖道才有這樣的能力,而斷除疑、斷除邪見的就是入流道。

  

到此爲止我們已經講了十四種不善心所,這十四種不善心所,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癡(moha)、無慚(ahirika)、無愧(anottappa)和掉舉(uddhacca);還有十種雜不善心所:即貪(lobha)、邪見(di

  hi)、慢(màna)、嗔(dosa)、嫉(issà)、悭(macchariya)、惡作(kukkucca)、昏沈(th

  na)、睡眠(middha)和疑(vicikicchà)。在我們講了這十四種不善心所之後,現在我想來問一問大家:這十四種不善心所大家有沒有?哪一樣沒有的?請舉一個例子哪一樣沒有的?有沒有沒有的?我想這十四種不善心所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是不是?承認嗎?承認嗎?對。這十四種不善心所我們說到的都是一種心理的體驗、一種心理的作用。十四種不善心所哪一種大家沒有體驗呢?哪一種沒有體驗?也可以說,我們平時講到的煩惱都離不開這些,它的表現就是這些。

  

例如:我們講的煩躁、憤怒、緊張、悲痛這些是屬于嗔;如果我們講到喜歡這個,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這個是什麼?這是貪。認爲有一個靈魂、有一個我、心在輪回或者有時候我們不相信因果法則,這個是屬于邪見;而我們經常都會自以爲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我們自己稍微有一點點的成就的時候,我們就會怎麼樣?會慢;但是一但我們遭到了挫折之後就會怎麼樣?很自卑,自卑也是屬于一種慢;別人修得比我好,我感到自己很不舒服,這是什麼?這是妒嫉;別人得的比我多,甚至別人經常很樂意做善事、你少一點做善事,你也感到很妒嫉;悭也是,別人向你要東西你舍不得給,這也是屬于悭;追悔,就是後悔做了事情,這些屬于惡作;昏沈和睡眠就是當我們在生起被動的不善心的時候,這兩種心就會生起;對疑也是,我們經常都會生起。在生起這些不善心的時候一定伴隨著癡、無慚、無愧和掉舉。癡就是由于我們沒有透視到世間法的真相,沒有透視到諸法的真相,由于無知,我們才會生起貪、才會生起嗔、才會生起癡。我們在做這些不善事,生起這些不善心本身就有無慚、無愧在,同時心處于散亂、搖擺的狀態,這屬于掉舉。

  

我們再回到之前講到的七種遍一切心心所、六種雜心所,每一樣是不是大家都能夠體驗到的呢?是不是?例如: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和欲,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的體驗。

  

我們學阿毗達摩只是怎麼樣?只是分析我們的心理而已,讓我們更有條理地認知自己的內心,更重要的就是“阿毗達摩”所講的每一樣東西最終都是爲了指導實修的,在我們修名業處的時候就要觀照這些,這些是我們到時分析所見到的究竟法要認知的對象、要觀照的所緣。

  

在修觀的時候由于不如理作意仍然還會有不善心的生起,即使一個人修到維巴沙那還是有不善心生起。當生起不善心的時候他也應該如實地觀照,他觀照的就是這些不善心。正如佛陀在《大念處經》裏面講到的:有貪心時他了知我有貪心,離貪心時他了知我無貪心;有嗔心時了知我有嗔心,無嗔心時了知我無嗔心;有癡心時了知我有癡心,無癡心時了知我無癡心。是不是?這些就是佛陀在教導修觀的方法。

  

講了這十四種不善…

《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沈、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