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pan>,它是指诸学,包括戒学、定学、慧学。例如:现在有些人会怀疑说:“依照戒、定、慧是不是能够断烦恼?依照戒、定、慧是不是真的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还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得禅那呢?这种摇摆不定或者怀疑,称为疑学,就是疑戒、定、慧三学。
第五、pubbante ka khati vicikicchati
第六、aparante ka khati vicikicchati khati vicikicchati
第八、idappaccayatà pa 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 khati vicikicchati
这里讲到的疑和邪见有什么区别呢?例如:我们讲到的对过去世和未来世,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烦恼,他不确定,你说现在没有过去世但好像又有过去世,你说有过去世好像又没有过去世,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疑是种不善心所。如果一个人已经相信了、接受了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个就叫做邪见。
邪见已经比疑造的恶业更重。例如:到底人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没有呢?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那些作恶的人却飞黄腾达?那些善人却贫困潦倒呢?这样的话天理何在?因果何在?难道真的有因果法则吗?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但如果一个人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没有因、没有果,你造了善造了恶也不会带来果报,你现在的这种善恶的福乐果报也不是你过去造的因,或者人纯粹只是偶然生的,他没有结生或者他不是由业结生。当他相信了、接受了这叫做邪见micchà-di hi
如果一个人要彻底地断除这八种疑,他惟有证得了初果, sotàpatti-magga(入流道)才能够彻底地断除。即使一个人修到了缘摄受智,他可以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由于这种观智只能够镇伏疑,由于他已经见到了过去世、见到了未来世和它们的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有这种疑,但是要完全把它连根拔除惟有是出世间心,出世间的圣道才有这样的能力,而断除疑、断除邪见的就是入流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了十四种不善心所,这十四种不善心所,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痴(moha)、无惭(ahirika)、无愧(anottappa)和掉举(uddhacca);还有十种杂不善心所:即贪(lobha)、邪见(di hi na
例如:我们讲的烦躁、愤怒、紧张、悲痛这些是属于嗔;如果我们讲到喜欢这个,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个是什么?这是贪。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我、心在轮回或者有时候我们不相信因果法则,这个是属于邪见;而我们经常都会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我们自己稍微有一点点的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会怎么样?会慢;但是一但我们遭到了挫折之后就会怎么样?很自卑,自卑也是属于一种慢;别人修得比我好,我感到自己很不舒服,这是什么?这是妒嫉;别人得的比我多,甚至别人经常很乐意做善事、你少一点做善事,你也感到很妒嫉;悭也是,别人向你要东西你舍不得给,这也是属于悭;追悔,就是后悔做了事情,这些属于恶作;昏沉和睡眠就是当我们在生起被动的不善心的时候,这两种心就会生起;对疑也是,我们经常都会生起。在生起这些不善心的时候一定伴随着痴、无惭、无愧和掉举。痴就是由于我们没有透视到世间法的真相,没有透视到诸法的真相,由于无知,我们才会生起贪、才会生起嗔、才会生起痴。我们在做这些不善事,生起这些不善心本身就有无惭、无愧在,同时心处于散乱、摇摆的状态,这属于掉举。
我们再回到之前讲到的七种遍一切心心所、六种杂心所,每一样是不是大家都能够体验到的呢?是不是?例如: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和欲,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体验。
我们学阿毗达摩只是怎么样?只是分析我们的心理而已,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认知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就是“阿毗达摩”所讲的每一样东西最终都是为了指导实修的,在我们修名业处的时候就要观照这些,这些是我们到时分析所见到的究竟法要认知的对象、要观照的所缘。
在修观的时候由于不如理作意仍然还会有不善心的生起,即使一个人修到维巴沙那还是有不善心生起。当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也应该如实地观照,他观照的就是这些不善心。正如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有贪心时他了知我有贪心,离贪心时他了知我无贪心;有嗔心时了知我有嗔心,无嗔心时了知我无嗔心;有痴心时了知我有痴心,无痴心时了知我无痴心。是不是?这些就是佛陀在教导修观的方法。
讲了这十四种不善… 《阿毗达摩 第二十四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种美心所中的信心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