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所之後,我們接著再來講美心所(sobhanacetasika)。爲什麼稱爲美心所而不稱爲善心所呢?爲什麼要這麼樣叫呢?這裏的美sobhana,意思就是好的、美麗的、莊嚴的、光輝的、漂亮的。美心所和善心所有點相像,不過美心所涵蓋的面更廣。因爲善心所只是生起在善心裏面,善心是一種能夠造業的心,但是美心所既可以生起在善心裏面,也可以生起在善果報心裏面,還可以生起在唯作心裏面。唯作心就是佛陀和阿拉漢聖者所生起的那些相當于善心的那種心,但是由于佛陀和諸阿拉漢已經不會再造業了,所以那種心我們不能夠叫做善心,而稱爲美心。
因此美心包括叁類的心即:善心、善果報心和唯作心。
美心所一共有二十五種:即十九種通一切美心的心所。
這十九種通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和心正直性。這十九種之所以稱爲通一切美心的心所,也就是說在一切的美心裏面這些心都會生起,而且一生起就一起生起的。就猶如不善心裏面有四種通一切不善心的即是癡、無慚、無愧和掉舉。同樣的在美心裏面一旦生起了美心,那麼這十九種心必定是一起生起的。
而剩下的六種美心所分別是叁種離心所,就是正語、正業、正命;還有兩種無量心所即:悲憫和隨喜;最後一種是無癡,也就是慧心所。加起來就是二十五種美心所。
在這裏我們先講第一種,信(saddhà)。這裏的信的意思是信仰、有信心。其特相是信心,對應該相信的事情有信心;作用是淨化,猶如淨水珠,能夠讓濁水變得清澈、澄清;表現爲不迷蒙,即能夠去除疑等心的不淨;近因是八種應當相信之事或者聽聞正法,透過聽聞正法來相信應當相信的事情。
是哪些應當相信的事情呢?一共有八種,這八種稱爲當信之事,也就是我們在講到疑,就是懷疑這八種,而信就是相信這八種。即:第一、導師;第二、法;第叁、僧;第四、戒、定、慧叁學;第五、前際,就是過去世;第六、後際,就是未來世;第七、前後際,也就是對過去、未來世都相信;第八、此緣性、緣生法,就是對業果法則能夠相信。這八種是值得相信、應當相信的事情,而且這八種是一切聖者所堅信不移的對象。
如果一個人透過聽聞佛法,或者透過修行而證得了初果,那麼他對這八種事情就是決定不移的相信。如果一個人已經證得了初果,這種人就稱爲具見者,就是他擁有正見的,擁有正見的人惟有證得初道、初果或以上的人才能夠稱爲具見者。在中部的《多界經Bahudhàtuka suttaü》裏面,就講到了一個初果聖者,一個具見者不可能造作六種逆罪。有如在《寶經》裏面講到的:對于一個初果聖者來說,他絕對不會再墮落到四惡道,同時也不可能再造作六種逆罪。哪六種逆罪呢?第一、弑母,就是殺害親生母親;第二、弑父;第叁、弑阿羅漢;第四、惡心出佛身血;第五、分裂僧團。這五種稱爲五逆罪,又稱爲五無間罪,又稱爲五種重罪,這是作爲一個初果聖者是不可能造作的。所以佛陀在《多界經》裏面這樣講:「對于具見者是不可能造作弑母的,但是對于凡夫來說還有可能。」對于分裂僧團也是這樣。對于第六條:作爲一個已經證得了初果的聖者,他如果還會對叁寶之外的,另外去求皈依(它的原文是:以此內另求應施者),這個對于初果聖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經典裏面把一個初果聖者所建立的信心叫做什麼信?叫做不壞信。不壞信就是絕對不會受到破壞的、絕對不會動搖的信心。不壞信有多少種呢?有四種,哪四種呢?對于佛陀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于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于僧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且他的聖者的德行已經成就了,稱爲聖戒成就,也就是他不會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造作殺生、不予取、欲邪行、虛妄語和服用麻醉品。即使是一個在家衆,當他證得了初果,他也自動會具有這樣的素質、這樣的功德,他不會再故意造作這些。
對于佛陀呢?如果一個初果聖者他會對佛陀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那什麼是佛陀呢?對于世尊,他已經是阿拉漢、已經是正自覺者、已經是明行具足、是善至、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他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對我們的佛陀他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
對法呢?法是世尊所善說的;是自見的、就是在今生可以證得的;是無時的,一旦證得聖道,立刻聖果就不用再拖很久了;是Ehipassiko,歡迎大家來體驗的、來見的;opanayiko是導向滅苦、導向涅槃的;paccatam veditabbo vi uhi”ti
對于僧呢
在這裏,我們講一個故事,叫麻風病人蘇拔布特的故事。當佛陀住在Veluvana王舍城郊外的竹林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就給大衆說法,這時來了個麻風病人,他的名字叫做Suppabuddha,由于他自己患了麻風病,他不敢在人群當中坐,他坐在人群的邊邊上、邊角上。當佛陀在說法的時候,他很認真、很恭敬地聽法,結果就在座上證得了初道和初果。之後他生起一個這樣的心願,他想要把他所證得的功德、獲得的功德去告訴佛陀、向佛陀表白。
于是他在那邊等著佛陀說完法、人群離去之後,他走在路上,准備跟著佛陀去。當他走在路上的時候,這時Sakka天帝(帝釋天王)想:這個麻風病人Suppabuddha想要把自己所證得的東西、所證得的功德告訴佛陀,那我就想要再測試一下他、考驗一下他。于是他現在半空中,然後說:“Suppabuddha,你這個可憐的人呀!你這個很貧窮的人呀!只要你肯說:“佛陀不是佛陀,法不是法,僧不是僧。對于佛陀我受夠了,對于法我也受夠了,對于僧我也受夠了。那麼我將會給你無量的財富。””這個時候Suppabuddha說:“你是誰?”他說:“我是Sakka。(我就是Sakka天帝)”。
他說:“你這個黑暗愚蠢的人,你這個沒有慚愧心的人,你甚至不配跟我說話,更不要說這樣叫我說。我其實並不貧窮,我並不可憐,因爲我擁有了七種聖財,哪七種聖財呢?(當時他就… 《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沈、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