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第二十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已經學習、探討了嗔。嗔屬于作爲一個人、作爲有情、作爲凡夫最常見、最頻繁生起的煩惱之一。昨天講到了嗔的特點以及嗔的表現,還有如何克服嗔的方法之後,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探討作爲嗔因的其它幾個心所。我們先講嫉。嫉是妒嫉的嫉。它的特相是妒嫉他人的成就或所得;作用是不喜歡他人的成就、不想看到別人有所得;表現爲厭惡他人的成就、不願意見到他人有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這一種心所,我們平時也叫做嫉妒、妒嫉或者也叫做吃醋,內心酸溜溜的。見到別人得到的東西自己沒有,感到內心酸溜溜的。見到別人獲得的東西比你多,你自己少,又感覺到酸溜溜的。甚至見到他人對別人好,而對自己沒有那麼好,甚至不想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功德、分享自己的成就,這樣所産生的心理,稱爲妒嫉。

  

由于妒嫉,往往會去整一個人、去傷害一個人、甚至會去暗箭傷人。就好像在一間公司裏面,如果你是先到的、你是先來的,又有一個人比你有才幹,比你有才華、比你有能力,或者得到了上司的賞識。這樣的話,你就很想把他打壓下去、給他穿玻璃小鞋,在上司面前說他的壞話,設法把他打壓下來,不達到目的就不甘罷休。即使他從來都沒有得罪過你、沒有說過你,甚至對你很好,但是由于你的妒嫉,不能夠容忍他和你一起分享你的成就,或者不能夠容忍他超過你。

  

妒嫉、嗔,還有傲慢,它們同樣可以使我們的心變得顛倒、變得是非,甚至不畏懼因果去做一些惡事,做一些不善事。無論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嗔恨或者充滿了妒嫉,或者充滿了傲慢,他都有可能被這些不善的心所遮蔽住他的眼睛。當他的內心被這些煩惱所擊敗、所擊倒的時候,他會做出一些常理很難想象的事情,甚至他自己明白因果,但是由于他的內心被妒嫉、被嗔恨或者被傲慢所打敗,他會不擇手段的去整一個人、去批評一個人、去毀謗一個人。

  

妒嫉所造下的惡業有時候往往是很重的,甚至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惡趣。即使一個人很有幸,因爲妒嫉這種不善業沒有直接令他投生到惡趣乃至地獄,但如果他投生爲人的話,他也是到處會被人輕賤、被人看不起、他沒有影響力、到處都沒有威信。在這裏,我們就講一個因爲妒嫉而造不善業的故事。

  

我們先講羅薩咖·帝思長老的故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在高賞比那個地方,有一個漁村,這個漁村住著很多戶人家。有一天,這個漁村有一個家庭,漁民夫婦生了一個孩子。自從這個孩子誕生了,整村人就很倒黴。他們以捕魚爲生,自從這個小孩子誕生了之後,整村人天天到河裏面去打漁,都一無所獲。就這樣過了幾天,當時那些村裏的人就感到很納悶:“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遇到這麼倒黴的事情,這樣再下去,我們怎麼維生?”于是,他們就聚集到村長那裏。他們想,一定是我們的村裏出現了一個倒黴的人,要不然不會這麼樣。于是他們通過商量,就把一個村分爲兩個部分、分爲兩大組。然後,結果一旦那個村分爲兩大組了,只要這個小孩還在的那個村子、那個組裏的漁民就打不到魚,而其它那個組就可以捕到魚。于是,他們又把這個組再分爲兩個小組,這樣一直再分,最後就找到了這個小孩的父母。

  

當時,那個村裏的人很生氣,于是把夫婦倆連同他的孩子趕出了村莊。趕出了村莊之後,這對夫婦就沒辦法維生,于是只能夠做乞丐。但是,他的父親或母親只要帶著這個小孩子,就沒辦法要到飯,很倒黴,真是個掃帚星。

  

這個小孩叫羅薩咖·帝思,這個小孩長到剛剛能夠走路的時候,他的母親沒辦法,因爲只要帶著這個小孩子,她一輩子都沒辦法吃飽,所以就給了他一個破碗,讓他自己去乞討、去謀生了。這個小羅薩咖他也沒辦法,于是開始了自己流浪的生活,過著好像烏鴉在垃圾堆裏面、在死屍堆裏面撿那些東西一樣,他就到處去垃圾堆裏面、去人家倒掉的東西裏面撿些東西來吃。

  

後來,沙利子(舍利弗尊者)長老見到了這個小孩子,他感到這個小孩子很可憐,于是收留了他。但是即使是收留了他,只要這個小孩子跟著長老一起去托缽,人家都好像看不到他一樣,也沒辦法托缽。所以惟有沙利子尊者(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自己去托缽,他才能夠獲得一些東西。但是由于羅薩咖(Losaka) 過去生的巴拉密在今生成熟的緣故,他不久之後就證得了阿拉漢果。但是,證得阿拉漢果並沒有改變他的命運、他這種很倒黴的果報,他仍然去托缽時托不到缽,沒辦法。

  

後來有一天,當時沙利子尊者已經見到羅薩咖·帝思(Losaka tissa)就會在那天的傍晚入般涅槃了。他想:“哎呀,我的這個弟子,從來都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餐,像樣的食物。”于是那一天,他又帶他去,結果只要他帶他(羅薩咖)去,他(羅薩咖)跟在後面,即使平時很恭敬沙利子尊者的大施主,都好像見不到他一樣,沒辦法托缽。于是,沙利子尊者不得不把這個小孩送回去,然後自己托缽。自己托了缽之後,他就托人送給羅薩咖·帝思尊者吃,但結果,這個送的人就在半路上把飯吃掉了。等沙利子尊者回去寺院的時候,發現原來羅薩咖·帝思還沒有吃飯、還沒辦法吃飯。

  

于是,他就到皇宮裏面去,當時因爲國王有邀請,他就要了一些叫做咤都馬荼拉,catumadhura現在在緬甸和斯裏蘭卡還經常會有。catumadhura是用酥油,再加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混合的一個像紅糖漿那樣的東西,很甜的,就叫catumadhura。他拿著這一缽catumadhura去了羅薩咖·帝思那裏。但是,由于他擔心這個缽一旦被羅薩咖·帝思碰到了,裏面的食物都會不見了。于是,他端著缽,讓羅薩咖·帝思就這樣在缽裏面吃,等他吃了他這一生當中最像樣的、最好吃的一頓飯,結果就在那天晚上,他就入般涅槃了。羅薩咖·帝思爲什麼會有這麼樣的果報呢?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過去佛的時代,當時是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的教法時期。那個時候,他也出家是一位比庫。當時他受到一位很有錢的施主的供養。在那一生當中,他也很精進地修行。

  

有一天,來了另外一位外來的比庫、外來的尊者,這位尊者其實是阿拉漢聖者。當這位尊者來到施主的家門口托缽的時候,這位施主就被這位外來的比庫他的威儀所感動。于是,他請求這位尊者留下來受他的供養,那位阿拉漢比庫也答應了。然而,本來當時的羅薩咖是經常受施主供養的,這個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外來的人、外來的比庫,他就很不自在,而他又發現到他的施主對這位外來的比庫那麼恭敬,于是他感到很妒嫉,就到施主面前說:“哎呀,那一個剛來的,他很懶!他一天什麼東西都不做,只是懂得睡覺,他很懶!”就在那個施主的面前毀謗這位聖者。

  

不僅如此,第二天,當這位施主供養他們的時候,由于妒嫉,當時的羅薩咖·帝思就把叫他帶去供養那位客住比庫的飯,全部把它倒到火坑裏面、倒到火碳堆裏面去,就是他不想讓這位客來的比庫吃東西。由于他的妒嫉,他的心沒辦法平靜。當那位阿羅漢比庫看到了這原來住在這裏的比庫,他的心已經完全被妒嫉所打敗了、沒辦法平靜,一旦見到他,他就喪失了理智一般,一定無論如何想要把他趕走,于是就在當天下午離開…

《阿毗達摩第二十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惡作(追悔)心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