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用的工具是中脈、心識及氣此叁者。在儀軌中,並無說明應如何作觀想,大家依現在馬上將教的傳承口訣開示去修即可。
中脈是一條垂直貫穿人體上半身的脈絡,與脊椎平行。它的尾部在臍下位置,頂端則上至頭頂而向前彎至眉心,亦即佛像的眉間白毫或某些本尊之第叁眼位置。這個位置十分重要,有時有些人被魔類或邪術侵入體內,便可能是經由這部位入體的。邪術及魔類侵入,可以經由眉心、左及右手無名指的指根或左及右腳無名指之指根這五個通道。由眉心入體的魔類,力量是較大的;由腳的指根入體者力量較小。有一種法門,便是透過持咒呼氣在手上,再觸碰上述五個部位,以守護這些“入口”的。上述中脈之描述,是按生理結構來說的;但在修這遷識法時,我們卻並不需觀中脈延伸至頂上再向下垂至眉心,而要觀它延伸至頭頂,透頂而伸出,頂端透突出頭頂約四指橫排之高度,其尾端則在胸部心輪以下四指橫排左右位置結尾,而並不觀它延至臍下。這並非真正的中脈狀態,而是爲了方便遷識修持才這樣觀想。
中脈外壁爲淺藍色,內壁紅色而空心。它的頂端略脈身闊大,似一個喇叭口之形;尾端幼細封閉像蛇的尾巴,中間的部分就似一支空心的箭管一般。
我們身體中有許多脈絡,例如左脈、右脈及各支脈等,但它們與遷識法無關,故此我們不必觀想它們。由心輪下少許位置至尾端的中脈部份,亦與遷識法無太大關系,所以我們亦不需著意觀想這一段中脈。
在心輪位置的中脈管內,便是我們的心識,它就像是一顆小如綠豆但白色的東西。這顆心識,性質就似一顆水銀珠般,最輕微的震蕩便足以能令它顫抖不定良久。其實,心識本爲無形的東西。在此法中,我們爲了修持之方便,故此把它觀爲有形相的東西。
現在我們已觀出了遷識法所需的所有工具了,亦即頂上的彌陀、中脈及心識。我們幻想自己便是這顆心識,處于中脈心輪高低之位置,上望在脈的頂端坐著之彌陀。這情景就像是坐在井中看著井頂出口上方、天上的月亮差不多。我們此時要專注于這叁者——自己是心識、中脈爲通道、頂上之彌陀是目的地,其他別的東西全都不想,仿似宇宙中只有這叁者似的。我們在中脈內看頂上的本尊,要在心中培養出很強烈的欲望:“我要上去那裏!我要上去那裏!”在此心念中,我們誦念儀軌中的九句誦文。
無欺妄之叁寶本質尊 解脫惡道怖畏之勇者
清淨刹土引導勝舟主 怙主阿彌陀佛前祈請
第一句稱彌陀爲佛、法、僧叁寶合一化身,此句亦爲依止之意。修依止心是爲再下來之修持打下基礎。第二句贊他爲能令人解脫于叁惡道的“勇者”。第叁句贊他是引領我們到達淨土的“船長”。第四句是說我們向彌陀誠心地祈請。
分解死主怖畏祈救護 可懼中陰險隘祈解脫
難忍惡道危地祈引領
這叁句呼應死亡、中陰及轉生這叁個過程。第一句“分解死主怖畏祈救護”,是請彌陀于我們死時支援護佑我們免于死亡時之怖畏。“可懼中陰險隘祈解脫”一句,是求彌陀解脫我們中陰時的恐怖幻境與痛苦。“難忍惡道危地祈引領”一句,是指于我們將掉入如懸崖等險處之惡道轉生時,請彌陀拉我們一把的意思。
佛土極樂世界祈引導
這一句是求彌陀帶我們到他的淨土。
別無希求之處祈悲攝
這一句是說:“無論順景或逆景,我就只靠您一位了,請以悲心來對待我吧!”
在誦完祈請文後,我們觀頂上彌陀出于對我們的慈悲,由心放出一道比中脈更幼的光束垂下,透過我們中脈之頂上開端,進入中脈通道而直達我們的心部。彌陀的心光之尾端如一個磁鐵的爪,把我們的心識吸住、抓住了。在生出此觀想後,我們透過鼻孔柔柔地吸氣,至無法再吸入時,便吞一口唾液,幻想這唾液把氣壓下去了,同時把下體肛門肌肉收縮,像是在下方把出口堵住和鎖住似的。這上吞口水、下提肛門肌肉,像上下兩道鎖,把氣封在臍輪位置。我們盡力忍氣,越久越好。同時,我們心中要想著憋在體內臍輪的氣是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一切功德所化。至忍不住要呼氣時,便大喝一聲“嘻”(Hig),幻想在體內憋著的氣向下沿中脈上沖,這氣流把本來就輕如羽棉、懸浮欲飛之心識由下往上推,同時觀想彌陀的心光趁勢把心識往上拉扯。第一次“嘻”及呼氣時,本尊心光從上拉、功德之氣由下往上推,把心識由心部帶至中脈內的喉輪高度;然後我們又大喝一聲“嘻”,這次把心識由喉輪帶到眉心高度;在第叁次“嘻”及呼氣時,心識由眉心高度被帶至頭頂出口處,但並不沖出中脈頂端。然後我們叫一聲“嘎”(Kha),心識就降回原來在中脈內心輪處。在這樣修時,我們先吸氣、忍氣,然後在吐氣時把一口氣分多段,“嘻”、“嘻”、“嘻”共叁次,加上一次“嘎”,這樣地分段吐氣。這樣地一吸、一忍和一次的分段地呼,連帶觀想,我們做二十次左右。在修第二十一次時,我們如前述地作叁次“嘻”,把心識帶至頭頂中脈出口處,然後再喝一聲“呸”(Phat)。這最後的一聲“呸”,就如放弓弦時的一聲;我們觀想心識就如彈珠,被射入了頂上彌陀的心中。我們觀心識停留在頂上佛心中一會兒,然後才如前地念“嘎”而把心識由佛心降回自己心部。
剛才講述了前後共二十一次的呼吸觀想,前二十次並不觀想心識離體飛出而進入佛心,第二十一次才觀它進入佛心。二十一次爲一個回圈,但多了一兩次亦無問題。我們在每一座上,可修十到二十個回圈。在修完後。我們觀想頂上之彌陀由本來之化身相變爲報身相,亦即無量壽佛之形相。無量壽佛(藏文Tsapame)與彌陀是同一位佛的報身及化身,二者並無分別,但無量壽佛是延壽法門之主尊。我們誦他的禮贊文一或多次,然後誦他的咒若幹次,譬如說一百次等,同時想著無量壽佛在放光加持,令我們的壽元延長及堅固。
無量壽佛的其中一種短禮贊文是:
無量壽佛世間尊 滅除一切非時死
諸孤獨苦依怙處 敬禮無量長壽佛
無量壽佛的短咒是:
唵 阿瑪蘭尼 只溫地易 疏哈
Om Amarani Sivandiye Soha
如果我們喜歡深入地修延壽法的話,亦可以在此時作更詳盡的全套延壽觀想,把無量壽佛的整個延壽法門加插于此時(注:參考上師著作《壽份無量》)。
即以此善普回向 願我速成彌陀境
六道衆生不余留 鹹皆令入彼果位
在修完延壽法後,我們觀頂上佛陀下降融入自己身體,然後誦念上述的回向文,便完成了一座修持。
在閉關中,我們要一天分叁或四座修遷識,每座中修十到二十個循環。閉關修至某一天,頂上有少許膿血流出,或出現一極小的孔,又或能摸到頭頂有少許突出,便是開頂成功了,可以離關。在出關後,我們只需天天幻想自己心識沿遷識路線走幾遍即可,不必真的運氣及觀想心識,但卻應終生好好地修五力等往生因素。
在到了我們臨死的一刻,如果我們有體力坐起的話,便雙跏趺盤坐,不斷對彌陀做祈請,心中要放下萬緣執著,一心求生淨土。待風大融入心識時,我們便如閉關修法所作般,運氣而大喝“嘻”及“呸”,把自己之心識推入頂上彌陀心中,然後觀他帶著我們的心識直接飛返極樂淨土,融入常在淨土宮殿中講經的彌陀心中,然後這淨土中的彌陀心放一道光,光之尾端粘著我們的心識,這光柱射入彌陀淨土的一朵未開的蓮花中,把心識植入了在花苞中央。最後,我們又再觀彌陀由心再次放光射向此花,令花苞打開了。在花苞打開的一刹,我們這就成功地到達了極樂淨土。如果我們一直以來有好好地修五力,尤其是曾作極多往生之因及常常串習的話,死時作此最終及真正的遷識是不難的。若體力不支,臨終時躺著作此觀想亦可。假使我們曾積許多往生之因及在生時恒常串習,縱使由意外而猝死,也不會妨礙遷識之進行,意外猝死一樣可以順利往生。
以上已說完遷識修持法。大家若能依法修持,在一周至叁周內開頂是不難的。
衲的根本上師是金剛持赤江仁寶哲,但衲的遷識法傳承卻來自薩巴仁寶哲。薩巴仁寶哲是公認的淨土再來人。在圓寂前,大師便宣告自己將會去極樂淨土,然後入定五天而示寂。衲雖然只是個無德無證的老和尚,但由于現在傳授的法,得自這位與極樂有殊勝關聯的大師之傳承關系,聞法而依之修學者,是值得心生歡喜和生大信心的。
阿彌陀佛法門之其他相關修持要訣
要往生彌陀淨土,單單每天在座上念誦那幾分鍾,是很難期望成功的。佛陀曾經向他的大弟子阿難尊者說:“若有人日夜心中不斷求生極樂,作供養,誦佛名,發菩提心,並以善因回向予一切衆生俱得樂離苦,此人即使不能精進地作大修持,但堅守十善業等,對彌陀等叁寶生大依止心,死時必定不怖不驚,得以往生!”(注:漢譯《觀無量壽佛經》中第二十五品有相似文句,法師之開示似乎是引自此經文之藏文譯本)欲求往生的人,必須重複又重複地發起大願、對淨土法門恒常串習、以菩提心不斷積集往生之因。除了在座上修的時間外,我們要培養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因,就如細水長流一般,無時無刻不在造因,此爲往生之要訣。如果缺乏了以上所說的五力等因素,單靠每天在座上念幾句佛咒,是沒有太大力量的!
怎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造很多的因呢?譬如說,我們供養飲食品,不一定要放在佛壇上的才算。在進餐前,我們也應先供養彌陀等叁寶,並作發願回向,這便積了一個小小的往生之因了。又如我們買了一瓶礦泉水,意欲自己飲用,也應在心中先行供養彌陀等叁寶。順帶一提,並非單是修淨土法門的人才要如此做,在自己作任何飲食前,先行在心中供養叁寶,本來就是佛教之傳統。即使我們並不持素,只要吃的不是爲自己殺的肉,亦可以在心中供養。在購物時,我們不論…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