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用的工具是中脉、心识及气此三者。在仪轨中,并无说明应如何作观想,大家依现在马上将教的传承口诀开示去修即可。
中脉是一条垂直贯穿人体上半身的脉络,与脊椎平行。它的尾部在脐下位置,顶端则上至头顶而向前弯至眉心,亦即佛像的眉间白毫或某些本尊之第三眼位置。这个位置十分重要,有时有些人被魔类或邪术侵入体内,便可能是经由这部位入体的。邪术及魔类侵入,可以经由眉心、左及右手无名指的指根或左及右脚无名指之指根这五个通道。由眉心入体的魔类,力量是较大的;由脚的指根入体者力量较小。有一种法门,便是透过持咒呼气在手上,再触碰上述五个部位,以守护这些“入口”的。上述中脉之描述,是按生理结构来说的;但在修这迁识法时,我们却并不需观中脉延伸至顶上再向下垂至眉心,而要观它延伸至头顶,透顶而伸出,顶端透突出头顶约四指横排之高度,其尾端则在胸部心轮以下四指横排左右位置结尾,而并不观它延至脐下。这并非真正的中脉状态,而是为了方便迁识修持才这样观想。
中脉外壁为浅蓝色,内壁红色而空心。它的顶端略脉身阔大,似一个喇叭口之形;尾端幼细封闭像蛇的尾巴,中间的部分就似一支空心的箭管一般。
我们身体中有许多脉络,例如左脉、右脉及各支脉等,但它们与迁识法无关,故此我们不必观想它们。由心轮下少许位置至尾端的中脉部份,亦与迁识法无太大关系,所以我们亦不需着意观想这一段中脉。
在心轮位置的中脉管内,便是我们的心识,它就像是一颗小如绿豆但白色的东西。这颗心识,性质就似一颗水银珠般,最轻微的震荡便足以能令它颤抖不定良久。其实,心识本为无形的东西。在此法中,我们为了修持之方便,故此把它观为有形相的东西。
现在我们已观出了迁识法所需的所有工具了,亦即顶上的弥陀、中脉及心识。我们幻想自己便是这颗心识,处于中脉心轮高低之位置,上望在脉的顶端坐着之弥陀。这情景就像是坐在井中看着井顶出口上方、天上的月亮差不多。我们此时要专注于这三者——自己是心识、中脉为通道、顶上之弥陀是目的地,其他别的东西全都不想,仿似宇宙中只有这三者似的。我们在中脉内看顶上的本尊,要在心中培养出很强烈的欲望:“我要上去那里!我要上去那里!”在此心念中,我们诵念仪轨中的九句诵文。
无欺妄之三宝本质尊 解脱恶道怖畏之勇者
清净刹土引导胜舟主 怙主阿弥陀佛前祈请
第一句称弥陀为佛、法、僧三宝合一化身,此句亦为依止之意。修依止心是为再下来之修持打下基础。第二句赞他为能令人解脱于三恶道的“勇者”。第三句赞他是引领我们到达净土的“船长”。第四句是说我们向弥陀诚心地祈请。
分解死主怖畏祈救护 可惧中阴险隘祈解脱
难忍恶道危地祈引领
这三句呼应死亡、中阴及转生这三个过程。第一句“分解死主怖畏祈救护”,是请弥陀于我们死时支援护佑我们免于死亡时之怖畏。“可惧中阴险隘祈解脱”一句,是求弥陀解脱我们中阴时的恐怖幻境与痛苦。“难忍恶道危地祈引领”一句,是指于我们将掉入如悬崖等险处之恶道转生时,请弥陀拉我们一把的意思。
佛土极乐世界祈引导
这一句是求弥陀带我们到他的净土。
别无希求之处祈悲摄
这一句是说:“无论顺景或逆景,我就只靠您一位了,请以悲心来对待我吧!”
在诵完祈请文后,我们观顶上弥陀出于对我们的慈悲,由心放出一道比中脉更幼的光束垂下,透过我们中脉之顶上开端,进入中脉通道而直达我们的心部。弥陀的心光之尾端如一个磁铁的爪,把我们的心识吸住、抓住了。在生出此观想后,我们透过鼻孔柔柔地吸气,至无法再吸入时,便吞一口唾液,幻想这唾液把气压下去了,同时把下体肛门肌肉收缩,像是在下方把出口堵住和锁住似的。这上吞口水、下提肛门肌肉,像上下两道锁,把气封在脐轮位置。我们尽力忍气,越久越好。同时,我们心中要想着憋在体内脐轮的气是我们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功德所化。至忍不住要呼气时,便大喝一声“嘻”(Hig),幻想在体内憋着的气向下沿中脉上冲,这气流把本来就轻如羽棉、悬浮欲飞之心识由下往上推,同时观想弥陀的心光趁势把心识往上拉扯。第一次“嘻”及呼气时,本尊心光从上拉、功德之气由下往上推,把心识由心部带至中脉内的喉轮高度;然后我们又大喝一声“嘻”,这次把心识由喉轮带到眉心高度;在第三次“嘻”及呼气时,心识由眉心高度被带至头顶出口处,但并不冲出中脉顶端。然后我们叫一声“嘎”(Kha),心识就降回原来在中脉内心轮处。在这样修时,我们先吸气、忍气,然后在吐气时把一口气分多段,“嘻”、“嘻”、“嘻”共三次,加上一次“嘎”,这样地分段吐气。这样地一吸、一忍和一次的分段地呼,连带观想,我们做二十次左右。在修第二十一次时,我们如前述地作三次“嘻”,把心识带至头顶中脉出口处,然后再喝一声“呸”(Phat)。这最后的一声“呸”,就如放弓弦时的一声;我们观想心识就如弹珠,被射入了顶上弥陀的心中。我们观心识停留在顶上佛心中一会儿,然后才如前地念“嘎”而把心识由佛心降回自己心部。
刚才讲述了前后共二十一次的呼吸观想,前二十次并不观想心识离体飞出而进入佛心,第二十一次才观它进入佛心。二十一次为一个回圈,但多了一两次亦无问题。我们在每一座上,可修十到二十个回圈。在修完后。我们观想顶上之弥陀由本来之化身相变为报身相,亦即无量寿佛之形相。无量寿佛(藏文Tsapame)与弥陀是同一位佛的报身及化身,二者并无分别,但无量寿佛是延寿法门之主尊。我们诵他的礼赞文一或多次,然后诵他的咒若干次,譬如说一百次等,同时想着无量寿佛在放光加持,令我们的寿元延长及坚固。
无量寿佛的其中一种短礼赞文是:
无量寿佛世间尊 灭除一切非时死
诸孤独苦依怙处 敬礼无量长寿佛
无量寿佛的短咒是:
唵 阿玛兰尼 只温地易 疏哈
Om Amarani Sivandiye Soha
如果我们喜欢深入地修延寿法的话,亦可以在此时作更详尽的全套延寿观想,把无量寿佛的整个延寿法门加插于此时(注:参考上师著作《寿份无量》)。
即以此善普回向 愿我速成弥陀境
六道众生不余留 咸皆令入彼果位
在修完延寿法后,我们观顶上佛陀下降融入自己身体,然后诵念上述的回向文,便完成了一座修持。
在闭关中,我们要一天分三或四座修迁识,每座中修十到二十个循环。闭关修至某一天,顶上有少许脓血流出,或出现一极小的孔,又或能摸到头顶有少许突出,便是开顶成功了,可以离关。在出关后,我们只需天天幻想自己心识沿迁识路线走几遍即可,不必真的运气及观想心识,但却应终生好好地修五力等往生因素。
在到了我们临死的一刻,如果我们有体力坐起的话,便双跏趺盘坐,不断对弥陀做祈请,心中要放下万缘执著,一心求生净土。待风大融入心识时,我们便如闭关修法所作般,运气而大喝“嘻”及“呸”,把自己之心识推入顶上弥陀心中,然后观他带着我们的心识直接飞返极乐净土,融入常在净土宫殿中讲经的弥陀心中,然后这净土中的弥陀心放一道光,光之尾端粘着我们的心识,这光柱射入弥陀净土的一朵未开的莲花中,把心识植入了在花苞中央。最后,我们又再观弥陀由心再次放光射向此花,令花苞打开了。在花苞打开的一刹,我们这就成功地到达了极乐净土。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有好好地修五力,尤其是曾作极多往生之因及常常串习的话,死时作此最终及真正的迁识是不难的。若体力不支,临终时躺着作此观想亦可。假使我们曾积许多往生之因及在生时恒常串习,纵使由意外而猝死,也不会妨碍迁识之进行,意外猝死一样可以顺利往生。
以上已说完迁识修持法。大家若能依法修持,在一周至三周内开顶是不难的。
衲的根本上师是金刚持赤江仁宝哲,但衲的迁识法传承却来自萨巴仁宝哲。萨巴仁宝哲是公认的净土再来人。在圆寂前,大师便宣告自己将会去极乐净土,然后入定五天而示寂。衲虽然只是个无德无证的老和尚,但由于现在传授的法,得自这位与极乐有殊胜关联的大师之传承关系,闻法而依之修学者,是值得心生欢喜和生大信心的。
阿弥陀佛法门之其他相关修持要诀
要往生弥陀净土,单单每天在座上念诵那几分钟,是很难期望成功的。佛陀曾经向他的大弟子阿难尊者说:“若有人日夜心中不断求生极乐,作供养,诵佛名,发菩提心,并以善因回向予一切众生俱得乐离苦,此人即使不能精进地作大修持,但坚守十善业等,对弥陀等三宝生大依止心,死时必定不怖不惊,得以往生!”(注:汉译《观无量寿佛经》中第二十五品有相似文句,法师之开示似乎是引自此经文之藏文译本)欲求往生的人,必须重复又重复地发起大愿、对净土法门恒常串习、以菩提心不断积集往生之因。除了在座上修的时间外,我们要培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因,就如细水长流一般,无时无刻不在造因,此为往生之要诀。如果缺乏了以上所说的五力等因素,单靠每天在座上念几句佛咒,是没有太大力量的!
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造很多的因呢?譬如说,我们供养饮食品,不一定要放在佛坛上的才算。在进餐前,我们也应先供养弥陀等三宝,并作发愿回向,这便积了一个小小的往生之因了。又如我们买了一瓶矿泉水,意欲自己饮用,也应在心中先行供养弥陀等三宝。顺带一提,并非单是修净土法门的人才要如此做,在自己作任何饮食前,先行在心中供养三宝,本来就是佛教之传统。即使我们并不持素,只要吃的不是为自己杀的肉,亦可以在心中供养。在购物时,我们不论…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