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教授開示》)。
剛才衲已說過,我們並不能說某個淨土絕對就是最易往生或最理想的去處。一般來說,我們都與極樂、普陀、琉璃及兜率淨土有緣,但個別人亦可能與其他佛的淨土有不共的宿緣。大家必須視乎個人因緣、信心及喜好,自己決定發願去哪一個淨土。
有人會問:“我又想修這淨土,又想修另一個淨土,怎麼辦呢?”這是不必要的顧慮。佛是不會妒忌你不專一而把你拒于門外的。諸佛也不會爭著要“搶”你去他的淨土裏。你喜歡修哪個或者哪幾個淨土都可以,這是沒矛盾的。但你自己要想一想,是否專心修好一個法門,會更有把握呢?如果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改修另一個法門,這樣是很難有所成就的!這不是佛無能力,而是行者自己的錯失!不過,如果你同時修彌陀淨土、觀音淨土或度母法門,則不算是在修兩個或叁個淨土或法門,這是因爲度母乃觀音之其中一個化身,而觀音與彌陀是分不開的;普陀可說是極樂的一個分區,並非截然不同的另一個國度。如果你想往生彌陀淨土,但又想兼修藥師佛法門,這也很簡單,你修藥師法時,就祈求藥師佛加持令你易往生于極樂淨土便行了。在西藏,很多人都會這麼做,因爲藥師佛答應過會特別照顧五濁時期的衆生,所以在此五濁年代,求他加持是特別靈驗的!
往生淨土之共通條件
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依大乘五力之修持。五力是白法種子力、發願力、對治力、串習力及祈禱依止力。爲什麼稱它們爲“力”呢?這是因爲它們是把我們推上淨土的力量。不論我們發願往生于哪一個佛陀的淨土,都必須具備這五種共通的條件,否則斷不可能成功!
白法種子力
此即包括了任何能令我們生于淨土之因緣種子,譬如布施、供燈、供香、供花、持戒、放生、造佛像、憶念佛陀和誦念佛名及咒等,而以這些善因全回向予往生淨土之目標。
以上所說之善行,便是“白法種子”,但如果不善作回向或發心不正確,它們頂多只是生于天界或人間之因。故此,我們即使在供養一根短短的香時,也要回向予往生淨土這一目的,這便能積下一個小小的往生之因。
正如一個富有的人,隨時便可以買張機票出國旅遊,但一個窮人則需努力上班,一點一滴地把錢存起來,到錢夠了才可以旅遊;同樣的道理,一些大修行人要去淨土是易如反掌的,但凡夫則必須努力積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的善因,把它們一一回向,才能有一天到達淨土。我們都是凡夫,大的修行我們是辦不到的,只好努力積集這些小小的因,積集得越多越好!在知道自己快將壽終時,我們更應廣作布施及供養叁寶,多積白法種子。
發願力
如果我們沒有強烈的心願要去淨土的話,又怎會有動力修持往生之因呢?所以,我們必須在心中努力培養這往生之大願心,經常至心猛力發願要往生于淨土。這種強烈的心願,是策發我們修持的一股動力。
對治力
在開示與淨土有關之五力時,對治力主要乃指見六道苦而願出離之心。
如果我們有許多白法種子資糧,又有很大的願要往生淨土,甚至連修持也很不錯,但同時卻對六道執戀不舍,是很難指望成功往生的。一邊想要生于淨土,一邊又對六道不願放手,就像兩根繩索,一條由上而扯,但另一條卻在下面縛著雙腳,人沒可能跑得去哪裏!
出離心並非限于指不想留在六道之中的心,而是一種靠參想六道苦、明白苦之本質,從而産生出怕苦、厭苦的這種實在的覺受。要生起這種覺受,必須依《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典著中所教,重複禅參地獄之苦、餓鬼之苦、畜牲之苦乃至叁善道之苦等等,而且不是單單想像一下或讀一遍這些衆生之苦,猶如事不關己似的,而是要觀想身曆其境,至生起覺受爲止。這出離心十分十分重要,因爲它對治我們執戀六道的心。我們不能止于對出離心有少許認識便滿意,必須致力于培養出真正的、猛厲的出離心,否則便如縛腳之鳥,徒有羽翼卻飛不起來。
在臨終時,我們更必須放下對親友、財産的依戀,否則即使淨土法門修得再好,仍如腳纏鉛球的小鳥,雖本有能力飛,卻始終飛不了多遠!
串習力
串習力是指對淨土及其法門之熟習。這是往生淨土的極大助緣,有了它便能不費力地輕易往生。
衲舉些例子來說明:如果你十分喜歡某個人,你會在夢中也夢到他,或者清早乍醒,毋需經由任何人提醒,腦海中第一刹那便會想到他的形像;又或者你幾十年來都在工廠裏做同一個崗位,每天一上班你便能自然地工作,不需思索便能完美地做到該做的事,這便是熟習的功用了。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我們持續地思及淨土及所修持的淨土法等,便能在意念中熟習,在死時便能不費力地,因爲長期習慣而自然能運用上平時的修持了。
我們今天將講的彌陀法門,如果好好修的話,便能令我們屢屢串習。睡修法更能令我們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想著彌陀,這也是串習力。在平時,我們常常想著彌陀及他的淨土,即使在坐車上班時,也在心中持他的名號或名咒,這也是串習力。
祈禱依止力
這是指對淨土的信心及對上師、佛陀等之依止心。以彌陀法門爲例,此力則主要指對彌陀之悲心及力量有信心、對他一心依止、祈請他帶引我們去極樂淨土。這一力在平時必須培習,在臨終時尤爲重要。
不論是哪一個淨土法門,都必須依賴此五力而往生。這並非彌陀法門的獨特開示,亦非藏傳佛教獨有的理論。漢地也盛行彌陀淨土信仰,主要依誦念佛號的修持爲具體方法,但始終來說漢地彌陀淨土信仰也離不開依賴這五力。西藏的宗派中,有稱爲“遷識”的一種修持方法,很多漢人迷信它是往生淨土的保證和捷徑,其實修行哪會有捷徑可走呢?如缺乏五力,盡管你天天在狂喊“吽”、“呸”(注:上師指西藏遷識法之修持),也絕不可能往生淨土。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具足五力,以此作爲往生的資糧盤纏,便斷不可能不往生淨土。故此,我們當知道,此五力乃一切淨土法門之最根本要訣。
五力爲自力。在一個人成功地往生淨土時,其實還有其他的力量因素牽涉在內,包括了佛之悲心、佛之攝召力、佛之加持力等等,這些是他力之因素。
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淨土介紹
我們通常說,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淨土是最容易往生的。爲什麼會這樣說呢?這是因爲彌陀曾發過四十八個大願,誓要利益我們這世界的衆生。彌陀的其中一個本願說:“如果有衆生聽到我的名字,想生于我的淨土,積聚功德,以回向予此目的,而不得往生者,我誓不成佛!”因爲這些悲心大願之力量,我們只需略爲配合,努力修持一下,便可輕易往生了。
極樂淨土人人可去,不存在“歧視”。不論男、女、老、幼、僧、俗、聰明的、笨的、富的、貧的、有慧根的及沒有慧根的人,只要具備五力等“盤川”及願力,便必定能去到,來者不拒,亦永沒有人滿之患。
若有人問:“極樂淨土在哪裏呢?”佛經中有說:“從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等句。這個方向,是權宜爲了遷就凡夫的概念而說的方向。對得到了自在境界的聖者來說,他們一動念,一彈指間便已到達彌陀淨土了,並不受方向及距離所局限。此淨土是由彌陀之本願力、智慧、對衆生之悲心及其曆劫所積功德所變現出來的,藏名爲Dewachen,即“無盡的樂”之意(注:漢地慣譯爲“極樂”)。此土圓形而廣大,土地並非如我們凡土之有砂石硬地,而是平滑富彈性的大地。我們凡土的環境,有較美麗的景色,也有很不美麗的地方;即使景色再優美之地方,呆久了也會生厭而不再覺得值得欣賞。極樂的風景卻是完美的,而且永遠不會看厭。
極樂中的山,都是由彌陀之智慧及功德化出的,並非如我們世界中的凡俗之山丘。那裏的石山,是由如琉璃等美麗的寶石所積成的。草山則遍地開花,地軟就如踏在沙發上一般。雪山則令到者清涼生喜不欲離開,卻不會令人凍傷或受寒。
淨土中的園林,有各種美妙的樹,例如沈香樹、如意樹等等。在林中有各種顔色及品種的鳥;白色、黃色、紅色、綠色、藍色及彩色的都有。淨土中並無叁惡道,這些鳥是哪裏來的呢?其實這些鳥並非如六道中的畜牲,而是阿彌陀佛之智慧所幻化出的。這些淨土鳥,會唱出和雅悅耳動聽的鳴聲,而宣說四法印等令人證悟佛法之音。
園林中有瀑布、河川及小溪等,全爲八功德水。水聲不但悅耳,而且也是宣示佛法之法音。
淨土中的風聲,也是宣說佛法的妙音,不同于我們世界中的凡俗風嘯聲。
衲在這裏解釋一下這種情況:佛陀並不同凡夫。凡夫說話時,必須用口來講,甚至要像衲一般求請翻譯員口譯一番(編者注:祈竹仁寶哲說法時使用藏語,當時聞法者爲漢人弟子),才能令大家明白要說的話。在佛陀以口說法時,聽者不論坐遠坐近,都剛好聽得清楚;他的開示,衆人不必翻譯便能依自己方言聽到;開示的內容,人人依自己根機便會聽到適合自己層次的法語。以上說法,只是佛陀衆多說法方式的其中一種而已。佛陀有能力加持別人說出佛法,例如《般若心經》,便是佛陀入定加持舍利弗作問及觀音大士作答的內容。此經雖經由觀音之口所說,但實乃佛陀之開示。佛陀也能以神通令風聲、風吹樹動之聲、流水聲及鳥鳴聲等宣說法音,令聞者得悟正法。剛才述及淨土的風聲、鳥鳴聲及流水聲能宣示佛法,便正是這種情況。
在淨土的多個角落,有各種寶池,就像遊泳池一般。池上有亭閣,乃由諸寶石所雕砌成的,亭上有各種花蔓、羅網、吉祥飾物等等飾嚴,美麗得不可思議。
淨土中處處有花,彌漫著香味。這些花在開完後便自行掉下,又有微風把它們吹走,在原地又再長出鮮花。這些花並非凡俗世界的花,它們單只一朵的直徑已有一百、二百公裏闊了!如果我們以狹窄有限的心去想像的話,是根本幻想不出淨土各種細…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