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P8

  ..續本文上一頁節的實況的。

  在極樂土的中央位置,有一株如意樹。此樹十分粗壯美觀,其前方爲彌陀之宮殿。此宮由四種珍貴寶石所造,巨大宏偉非常。宮中大堂有一座由寶石雕砌、八只孔雀肩負的說法寶座。寶座上是一朵蓮花,蓮心中央有一個月座,彌陀便坐在這月座之上說法。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便早已成佛。他是極樂淨土的主尊,也是這淨土中的導師。在極樂淨土說法的彌陀,是以應化身佛之形相出現的。他穿著比丘僧的叁衣袈裟,作雙盤跏趺坐姿,身上具足了佛陀所有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等特征。在法座的周圍,是衆多的聽法者,其中包括觀音、金剛手(注:即大勢至)、文殊、普賢、虛空藏、地藏、除蓋障及彌勒等菩薩弟子,及住在此淨土中的衆生。上述的八大菩薩弟子,其實早已成佛,而且各有其淨土,但在極樂淨土中,他們卻以菩薩身相及彌陀之弟子身份出現。彌陀在極樂淨土中,長期不倦地在孔雀寶座上說法,親自教導淨土中的聞法弟子。

  以上是彌陀淨土的簡略描述,大家也可以額外自己參考與彌陀有關的佛經。

  如何才能往生極樂淨土

  現在衲開始講解修持阿彌陀佛、發願于死後往生他的西方極樂淨土的方法。這次開示的日修、睡修及遷識法門,並非叁個無關連的法門,而是一套叁支的法門。日修與睡修屬顯乘的彌陀法門,而遷識法則源自密法。傳統的儀軌都比較冗長,所以衲應求把它們的精華撮編成這叁個略軌。學修者可以叁種全修,亦可以挑其一或其二而終生修持。只要能好好地修其中任何一種,配合正確的信心、依止心、出離心。菩提心及五力等,便可以在臨終時輕易地往生。如果能把叁種都修上,則可達到相輔相承的作用。我們常說修法應專心,而在這裏衲卻叫大家叁法皆修,這其實是並無先後矛盾的,因爲這叁支法門只不過是同一位本尊、同一個法的叁種修持而已。由于前二屬顯乘,而後者亦非嚴格意義上的密法,大家不需灌頂便可以修學。今天衲將授予此叁法之完整講解及要訣。在聽明白了以後,大家馬上便可以開始依法修持了。

  任何完整的法門儀軌,均分爲前行、正行及結行叁部份。由于此叁支法門爲同一個法門,其前行是一樣的。衲將先教授這叁支法門之共通前行部份,然後才逐一講授叁法的分別修持方法。

  阿彌陀佛法門之共通前行

  不論是大乘或小乘、顯乘或密法,任何的修行都必須具備前行、正行及結行叁個部份,方可說得上爲完整的修持。前行是指打掃佛堂、布設佛壇、坐姿要求及在修持正行前的發心等等;正行是所修持之主體內容;結行是如法地回向等等。

  我們西藏人有一句老話說 :“初一錯,乃至十五”這是說如果任何事開始時不正確,後來所作的一切也都是徒然的意思。如果前行做得不好,即使我們很努力地修持正行部分,其效果是不大的。反之,如果發心等前行做得很好,動機十分清淨,又具足依止心去做,即使修禅定等正行時力有不逮,仍然會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會說:“我們佛教徒要放下執著,沒必要理這些繁文缛節。”對!如果你已是一個達到極深境界的聖人,你的確可以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只專注于主體之修持。問題是,我們不是大聖人或大行者之輩,他們的大修行我們是想辦也辦不到的,如果連小節也放棄不做的話,那我們還有什麼修行可言呢?我們西藏還有另一句話:“獅子能跳過深淵,小兔子別也學著去跳!”對大聖人或大行者來說,做不做這些前行小節,是沒有分別的;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分別可大了!如果我們無法效法大聖人的內在修持,卻又“不拘小節、不執外相”而不理會這些我們唯一能做到的修持,最終只會落得一事無成。

  現在衲開始講授前行的做法。入關修持與日常的修誦功課,二者之前行功夫是有點分別的。 俗家佛教徒與全職修行的人,做前行時也有所不同。今天所說內容,將會著重講述在家居士平時日常做修誦功課的前行功夫。 這裏所說的前行開示,絕大部份並非彌陀法門之不共做法,而是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前行。大家如果修其他本尊法門,一樣可以依這些開示去做,而且必須這樣地去做。

  打掃

  如果我們在家修行,便應在家中有一個修持的地方,在這裏安置佛壇,日常的功課也在這裏修誦。在西藏,一般家庭都會把最好的一間房建爲一個小佛堂。在現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這個條件,但可以在家中一個較清靜的角落布設佛壇及修持。這個角落或房間不拘大小,但最好是比較能坐得舒適自在、較少外界幹擾的一個地方。

  如果我們家中尚未有佛壇,在第一次安設時,我們固然要好好地先打掃一番地方。但即使我們已布設了佛壇,在每次上座修持前,就算佛壇及修持地方十分幹淨整潔,我們仍要打掃一下。這種打掃並非單只爲了去除外在的塵垢,而是一種具有兩重極大意義的前行准備功夫。

  打掃的外在意義是爲對聖衆表示恭敬。我們在世俗生活禮節上,遇上有朋友或貴賓來訪時,我們必定會事先把居室打掃一番,以迎接來賓及表示尊敬對方。在每次修持時,我們都會召請佛陀等聖衆前來,所以我們應當事先打掃地方,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打掃的內在意義是,我們在清除外在的塵垢時,把這種功夫轉化成同時在消除內在心垢的修持。大家可能都見過寺院中的十八羅漢像吧?這十八位聖者中,其中一位名爲“小路尊者”(注:亦譯爲“槃陀迦”、“槃特”、“朱荼半托迦”、“周利槃特迦”等名,梵文爲Chudapanthaka)。這位小路羅漢,本來是一個極爲愚笨的和尚,就連一段四句偈子也背不懂,以致其他長老表示無法對他開示佛法。後來,佛陀釋迦牟尼親自賜他“拂塵除垢”這數個字,並命他去打掃寺院。小路在打掃時,怎麼也掃不完塵垢,在剛掃完左邊再掃右邊時,左邊又變回灰塵滿地了,在又打掃完左邊時,右邊又滿布垃圾了,這是佛陀故意以大悲心施展神通力所致的。就這樣地,小路只好不停地努力打掃,心中念念不忘“拂塵除垢”這幾個字,慢慢便把業障清淨了。有一天,小路突然心生一疑念:“佛陀命我掃塵,到底他是指外在的塵,還是指其他的什麼塵呢?”在思維此疑問後,小路便豁然開悟了,此時他的心中突然顯現了叁段偈子:

  此塵是貪非土塵 密說此貪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貪欲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嗔非土塵 密說此嗔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這叁偈的內容是說,“塵”並非指外在的塵,而是暗指心中的貪欲、嗔恨及愚癡,具智的人會摒除這些心垢,而精進地追隨佛的教法。在參思這叁偈的意思後,小路竟然證得了羅漢之境界(注:此段史事可見于《增一阿含經》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

  在上述的曆史故事中,小路尊者依著打掃的修持,便證得阿羅漢之境界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曾親手打掃僧團駐錫之處。曆代的DL喇嘛宗座,也曾很努力做打掃之修持。如果以“大修行人不必執外相”的原因而不重視這修持,豈不是說自己的境界比佛陀及宗座法王更高嗎?有些人或許會以爲這是修行前的准備,其實這打掃過程本身就是修持。我們凡夫一輩,在坐下來修的時候,也沒可能修得有多好。因此,前行修持及結行等,便更應被重視了。所以,我們萬勿輕視這種前行功夫。

  現在講打掃的方法。在打掃時,我們想著掃帚就是一把能切斷無明的證空智之劍,把外在的塵垢想爲是一切不善及障礙等,在打掃時同時心中念誦“拂塵除垢”或以上之叁偈,想著自己正在以智慧劍切斷不善與障礙,或想自己在掃清不善與罪障。我們亦可以依自己正在修行的層次,來改良這打掃之修持。譬如說我們正在修因果業力之道理,便可想著外在塵垢實爲對因果定律之疑心;如我們在修菩提心,則把塵想爲生出菩提心之障礙;如果我們主修彌陀法門,便可把塵垢想爲是證得出離心之障礙、對彌陀及極樂之疑心、對六道之依戀心及往生淨土之障礙等,在打掃時便在心中想著正在把它們全部除去。在這樣改良時,我們也可以把所有清除的內容,加插在“此塵是貪非土塵……”偈句中,把文中的“貪”字改爲自己主要想去除的內容即可。譬如說,如果我們難以對彌陀淨土生出堅固的信念,便可把文句修改爲“此塵“不信”非土塵,密說“不信”爲土塵……”等等,在打掃時念誦……余此類推。

  上述的打掃方法,不單可用于上座前打掃佛壇等地,也可用在日常清潔工作上。如果能依此方法去做,則一切凡俗的清潔工作,都轉化爲內心上之修持了。如果不以這心法去打掃,則清潔工作純爲凡俗的瑣事,即使天天去做,境界也不見得會比一個清道夫高出多少!

  在每次上座前,不論佛壇是否有塵埃,我們都應以上述心法打掃一下佛壇及修持處。這種修持所用的“法器”,在傳統上是一把掃帚,但我們當然可以用現代之吸塵機等替代。在打掃佛像上之塵埃時,我們不應以手去碰摸,而宜用一束孔雀毛等扇毛,來輕輕地拂拭清潔。

  把修行之處打理整潔,有五種殊勝益處:

  1.令自心清淨;

  2.令他心清淨;

  3.衆天神歡喜;

  4.造集美麗因;及

  5.死後升天界。

  第一及第二種利益,是指整潔莊嚴的地方,會令自己及其他看到的人都心生悅樂。第叁點中所說之天神,是指帝釋天及四大天王等。這些天神是仍處六道中的生命,但他們之中也有信仰佛法的,而且更會護持修法的人。由于他們是極有潔癖的天界衆生,如果地方不幹淨,他們是不太願意來護持的。此外,這一點也包含了令聖衆生歡喜心的意思。第四點是指整齊清潔能積于未來生有美麗形相之意。第五點是說,常常保持地方整齊清潔,能召引生于幹淨之地方,亦即生于天界等。作爲淨土行者,我們並不希罕生于天界,但如果好好地發願回向,…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