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节的实况的。
在极乐土的中央位置,有一株如意树。此树十分粗壮美观,其前方为弥陀之宫殿。此宫由四种珍贵宝石所造,巨大宏伟非常。宫中大堂有一座由宝石雕砌、八只孔雀肩负的说法宝座。宝座上是一朵莲花,莲心中央有一个月座,弥陀便坐在这月座之上说法。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便早已成佛。他是极乐净土的主尊,也是这净土中的导师。在极乐净土说法的弥陀,是以应化身佛之形相出现的。他穿着比丘僧的三衣袈裟,作双盘跏趺坐姿,身上具足了佛陀所有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等特征。在法座的周围,是众多的听法者,其中包括观音、金刚手(注:即大势至)、文殊、普贤、虚空藏、地藏、除盖障及弥勒等菩萨弟子,及住在此净土中的众生。上述的八大菩萨弟子,其实早已成佛,而且各有其净土,但在极乐净土中,他们却以菩萨身相及弥陀之弟子身份出现。弥陀在极乐净土中,长期不倦地在孔雀宝座上说法,亲自教导净土中的闻法弟子。
以上是弥陀净土的简略描述,大家也可以额外自己参考与弥陀有关的佛经。
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
现在衲开始讲解修持阿弥陀佛、发愿于死后往生他的西方极乐净土的方法。这次开示的日修、睡修及迁识法门,并非三个无关连的法门,而是一套三支的法门。日修与睡修属显乘的弥陀法门,而迁识法则源自密法。传统的仪轨都比较冗长,所以衲应求把它们的精华撮编成这三个略轨。学修者可以三种全修,亦可以挑其一或其二而终生修持。只要能好好地修其中任何一种,配合正确的信心、依止心、出离心。菩提心及五力等,便可以在临终时轻易地往生。如果能把三种都修上,则可达到相辅相承的作用。我们常说修法应专心,而在这里衲却叫大家三法皆修,这其实是并无先后矛盾的,因为这三支法门只不过是同一位本尊、同一个法的三种修持而已。由于前二属显乘,而后者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密法,大家不需灌顶便可以修学。今天衲将授予此三法之完整讲解及要诀。在听明白了以后,大家马上便可以开始依法修持了。
任何完整的法门仪轨,均分为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份。由于此三支法门为同一个法门,其前行是一样的。衲将先教授这三支法门之共通前行部份,然后才逐一讲授三法的分别修持方法。
阿弥陀佛法门之共通前行
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显乘或密法,任何的修行都必须具备前行、正行及结行三个部份,方可说得上为完整的修持。前行是指打扫佛堂、布设佛坛、坐姿要求及在修持正行前的发心等等;正行是所修持之主体内容;结行是如法地回向等等。
我们西藏人有一句老话说 :“初一错,乃至十五”这是说如果任何事开始时不正确,后来所作的一切也都是徒然的意思。如果前行做得不好,即使我们很努力地修持正行部分,其效果是不大的。反之,如果发心等前行做得很好,动机十分清净,又具足依止心去做,即使修禅定等正行时力有不逮,仍然会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会说:“我们佛教徒要放下执著,没必要理这些繁文缛节。”对!如果你已是一个达到极深境界的圣人,你的确可以不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只专注于主体之修持。问题是,我们不是大圣人或大行者之辈,他们的大修行我们是想办也办不到的,如果连小节也放弃不做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修行可言呢?我们西藏还有另一句话:“狮子能跳过深渊,小兔子别也学着去跳!”对大圣人或大行者来说,做不做这些前行小节,是没有分别的;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分别可大了!如果我们无法效法大圣人的内在修持,却又“不拘小节、不执外相”而不理会这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修持,最终只会落得一事无成。
现在衲开始讲授前行的做法。入关修持与日常的修诵功课,二者之前行功夫是有点分别的。 俗家佛教徒与全职修行的人,做前行时也有所不同。今天所说内容,将会着重讲述在家居士平时日常做修诵功课的前行功夫。 这里所说的前行开示,绝大部份并非弥陀法门之不共做法,而是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前行。大家如果修其他本尊法门,一样可以依这些开示去做,而且必须这样地去做。
打扫
如果我们在家修行,便应在家中有一个修持的地方,在这里安置佛坛,日常的功课也在这里修诵。在西藏,一般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一间房建为一个小佛堂。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但可以在家中一个较清静的角落布设佛坛及修持。这个角落或房间不拘大小,但最好是比较能坐得舒适自在、较少外界干扰的一个地方。
如果我们家中尚未有佛坛,在第一次安设时,我们固然要好好地先打扫一番地方。但即使我们已布设了佛坛,在每次上座修持前,就算佛坛及修持地方十分干净整洁,我们仍要打扫一下。这种打扫并非单只为了去除外在的尘垢,而是一种具有两重极大意义的前行准备功夫。
打扫的外在意义是为对圣众表示恭敬。我们在世俗生活礼节上,遇上有朋友或贵宾来访时,我们必定会事先把居室打扫一番,以迎接来宾及表示尊敬对方。在每次修持时,我们都会召请佛陀等圣众前来,所以我们应当事先打扫地方,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打扫的内在意义是,我们在清除外在的尘垢时,把这种功夫转化成同时在消除内在心垢的修持。大家可能都见过寺院中的十八罗汉像吧?这十八位圣者中,其中一位名为“小路尊者”(注:亦译为“槃陀迦”、“槃特”、“朱荼半托迦”、“周利槃特迦”等名,梵文为Chudapanthaka)。这位小路罗汉,本来是一个极为愚笨的和尚,就连一段四句偈子也背不懂,以致其他长老表示无法对他开示佛法。后来,佛陀释迦牟尼亲自赐他“拂尘除垢”这数个字,并命他去打扫寺院。小路在打扫时,怎么也扫不完尘垢,在刚扫完左边再扫右边时,左边又变回灰尘满地了,在又打扫完左边时,右边又满布垃圾了,这是佛陀故意以大悲心施展神通力所致的。就这样地,小路只好不停地努力打扫,心中念念不忘“拂尘除垢”这几个字,慢慢便把业障清净了。有一天,小路突然心生一疑念:“佛陀命我扫尘,到底他是指外在的尘,还是指其他的什么尘呢?”在思维此疑问后,小路便豁然开悟了,此时他的心中突然显现了三段偈子:
此尘是贪非土尘 密说此贪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贪欲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嗔非土尘 密说此嗔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嗔恚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这三偈的内容是说,“尘”并非指外在的尘,而是暗指心中的贪欲、嗔恨及愚痴,具智的人会摒除这些心垢,而精进地追随佛的教法。在参思这三偈的意思后,小路竟然证得了罗汉之境界(注:此段史事可见于《增一阿含经》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
在上述的历史故事中,小路尊者依着打扫的修持,便证得阿罗汉之境界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曾亲手打扫僧团驻锡之处。历代的DL喇嘛宗座,也曾很努力做打扫之修持。如果以“大修行人不必执外相”的原因而不重视这修持,岂不是说自己的境界比佛陀及宗座法王更高吗?有些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修行前的准备,其实这打扫过程本身就是修持。我们凡夫一辈,在坐下来修的时候,也没可能修得有多好。因此,前行修持及结行等,便更应被重视了。所以,我们万勿轻视这种前行功夫。
现在讲打扫的方法。在打扫时,我们想着扫帚就是一把能切断无明的证空智之剑,把外在的尘垢想为是一切不善及障碍等,在打扫时同时心中念诵“拂尘除垢”或以上之三偈,想着自己正在以智慧剑切断不善与障碍,或想自己在扫清不善与罪障。我们亦可以依自己正在修行的层次,来改良这打扫之修持。譬如说我们正在修因果业力之道理,便可想着外在尘垢实为对因果定律之疑心;如我们在修菩提心,则把尘想为生出菩提心之障碍;如果我们主修弥陀法门,便可把尘垢想为是证得出离心之障碍、对弥陀及极乐之疑心、对六道之依恋心及往生净土之障碍等,在打扫时便在心中想着正在把它们全部除去。在这样改良时,我们也可以把所有清除的内容,加插在“此尘是贪非土尘……”偈句中,把文中的“贪”字改为自己主要想去除的内容即可。譬如说,如果我们难以对弥陀净土生出坚固的信念,便可把文句修改为“此尘“不信”非土尘,密说“不信”为土尘……”等等,在打扫时念诵……余此类推。
上述的打扫方法,不单可用于上座前打扫佛坛等地,也可用在日常清洁工作上。如果能依此方法去做,则一切凡俗的清洁工作,都转化为内心上之修持了。如果不以这心法去打扫,则清洁工作纯为凡俗的琐事,即使天天去做,境界也不见得会比一个清道夫高出多少!
在每次上座前,不论佛坛是否有尘埃,我们都应以上述心法打扫一下佛坛及修持处。这种修持所用的“法器”,在传统上是一把扫帚,但我们当然可以用现代之吸尘机等替代。在打扫佛像上之尘埃时,我们不应以手去碰摸,而宜用一束孔雀毛等扇毛,来轻轻地拂拭清洁。
把修行之处打理整洁,有五种殊胜益处:
1.令自心清净;
2.令他心清净;
3.众天神欢喜;
4.造集美丽因;及
5.死后升天界。
第一及第二种利益,是指整洁庄严的地方,会令自己及其他看到的人都心生悦乐。第三点中所说之天神,是指帝释天及四大天王等。这些天神是仍处六道中的生命,但他们之中也有信仰佛法的,而且更会护持修法的人。由于他们是极有洁癖的天界众生,如果地方不干净,他们是不太愿意来护持的。此外,这一点也包含了令圣众生欢喜心的意思。第四点是指整齐清洁能积于未来生有美丽形相之意。第五点是说,常常保持地方整齐清洁,能召引生于干净之地方,亦即生于天界等。作为净土行者,我们并不希罕生于天界,但如果好好地发愿回向,…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