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一点就转化为生于清净佛土之因了。
有关打扫之修持,其内义可以讲得很深广微妙,但今天就只好到此为止,大家可以自行参考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柏绷喀大师之《掌中解脱论》等典著(注:读者亦可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
佛坛
这部份的前行,在第一次时是指安设佛坛,此后在每次上座前,便敬慕地观视佛像一次以象征式地满足这支前行。
佛坛不需太大,也不需有太多的佛像,最重要的是要布设得依足规矩及庄严整齐。如果胡乱地把一大堆佛像堆在一个佛桌上,反而会生出罪业。我们安设佛坛,是要有圣众之身、语、意代表物。这些物品,虽然并非真正的佛陀,但能令我们藉着观看、敬慕及供养而生出功德。
在挑选佛像时,我们应挑按照传统尺度比例而造或画的形相,而且要选令自己心中油然生欢喜心的,这样会对以后自己日常观看时很有益处。在请购佛像时,我们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譬如我们不应说“这个佛很丑!”之类的话,而应说“这尊像的工艺水准不高!”,以免在不经意间便积下口作之不善业。同时,在请购佛像时,若价钱不合,顶多去别处看便好了,不应说出像“这释迦佛哪值这么多钱呀?”一类的话。这些事看似是小事,但其实它们反映了我们是否真的视佛像为佛之代表。
在现今的商业社会,市面上有许多制造不如法之造像,例如衲就竟然见过穿白衣的佛像等。挑选时,要小心留意其身相比例是否如法。
在请购好佛像后,应当找寺院僧人代为装脏及开光。有些人以为为佛像装脏是西藏的传统,其实不然。在佛经上,清楚教示了装脏的材料、方法及其必要性(注:可参考《佛说造像量度经》等)。另外又有些人以为开光是指由高僧大德们“加持”佛像(注:上师原话为“blessing”),这是很荒谬的说法。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也天天在祈请诸佛加持。只有佛陀来加持我们,哪里会有反过来由我们去“加持”佛陀的道理呢?所谓“开光”,其实是迎请胜住仪式,亦即依传统请圣众降临住在像中之意。
在开光以后,我们必须把佛像视为真正的佛陀,不应以世俗衡量价值之目光来对待佛像,譬如说买了个金佛像,就把泥佛像抛弃送走等等。我们也不应用手指直接触摸像身。在非必要时,我们不宜移动佛像。在必要时,我们则应隔着净布捧起佛像,而不应以手直接触碰。在清洁佛像时,用一束孔雀毛轻轻拂拭就行了。有些人喜欢把把佛像供在玻璃盒中,这也是极佳的做法,可以防止佛像沾惹灰尘。但是,有些人却又担心佛像会呼吸不了或“吸”不到我们上香的供养等,又再画蛇添足地在玻璃上切割一个“呼吸孔”,这却是一种很无聊的做法。佛像代表了具圆满力量之佛陀,又怎么会窒息或因一层玻璃之隔而“吸”不到供养呢?这样做只是反映了我们对佛陀之圆满能力存疑。事实上,不论是佛陀或造像,都根本不需要我们凡夫所作之供养。我们作供,为的是自己积集成佛之因而已,并非为了满足佛陀或佛像之需要。
一个完整的佛坛,必须具备圣众之身、语、意代表物。佛像代表了佛等圣众之身。我们供奉的佛像不必太多或太大,但必须在中央最高位置放释迦牟尼像,这是因为他是佛教的本源。为了代表诸祖师及上师,我们亦宜依所属宗派而供一祖师像。衲是格律派的僧人,所以便供宗喀巴祖师;别派的行者,亦可供相关之祖师像。此外,我们也应供一本尊像。如果我们主修弥陀法门,便供一尊弥陀像或一张图片。基本上,具备了本师、祖师及本尊像,便已具备了足够的佛身代表,不需太多别的佛像了。除此以外,我们若喜欢别的佛像,也可以增供,但没必要供太多尊。观音、文殊、大势至等菩萨像,应放在更旁侧或更低一层的地方,不应与佛陀、本尊等像放在同高度之中央位置。若也供护法像,则应放在再低一层的位置。其他如世间天神、祖先、土地公等像,是不应放在佛坛上的。
在佛像的右边,亦即面向佛坛时我们的左边,应安放一部代表佛语之经典。这部经典,可以用代表佛法最微妙义之《般若经》或涵摄一切佛法在内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专修弥陀净土的人,供一部弥陀净土法门之相关经典代替亦无不可。
在佛像的左边,亦即我们面向佛坛时的右手边,应供一个小塔,以表佛意。
有了这佛像、经书及塔,便齐备了佛众之身、语、意代表了。一般来说,在嗔恨的状态下所做之任何事业,只可能是不善业,绝不可能会带来善的果报,但这其中有唯一的一个例外情况:即使是在嗔恨心中望到了佛像一眼,仍会有功德,这是由于佛之圆满能力故。在嗔恨心中见佛像,况且会积到功德,何况以恭敬心去瞻视呢!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弗”。这位尊者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邮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庙时,无意中见到过去佛的壁画,便心生欢喜地发愿:“如果我在未来能得见这么伟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发愿,舍利佛便积下了成为释迦本师身边弟子的因缘。故此,我们勿说:“这些佛像我早就看熟了,何必天天再看?”这种话。在每次上座前,我们应以恭敬心瞻视佛坛一眼,或恭敬礼拜合掌。在日常见到佛坛时,我们也应恭敬合掌躬身。这些代表佛陀的物品,即使不信的人看到也会得益。只要不信佛的家人不抗拒,我们在家中设佛像等,对他们也有益。但如果他们十分抗拒,我们则应善巧地处理了。
供品
对诸佛、三宝作供养,能令我们得到广大功德、积集成佛之资粮。
供品分为实物及非实物供,亦可分为外、内、密及空性供养四类。在这里,衲只讲解与居士较有关连的外在实物供,这是指花、水、灯、食品及香等等供养。
所谓“供养”,并不狭指在佛坛上放着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佛教徒应该在每顿饭前先行于心中作供。修净土的行者,更应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想尽办法来造善因,所以应在受用任何饮食前心中作供及回向。
供于佛坛的供品,种类很多,凡是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供养。最常见的供品是花、燃香、灯、水及食品。
供花可以供鲜花、盆栽、干花或假花都行。供花的因缘是于未来生能得美好的身相和面容,但如果把善因回向的话,这同时也是往生净土和成佛的业因种子。
供香的目的是以香气供养圣众的鼻根或嗅觉,所以必须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汉地流行的假电香。由于香供旨在供香气而非烟雾,香炉不必放佛坛上,以免长期供香把佛像熏黑了反而不好。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无化学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众当然不会受有毒化学香料所影响,但上供的我们却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质之缘起不佳,所以必须挑无化学原料、无毒、对己无害之香料。供香时持香枝在坛前恭敬地发愿,然后把香枝放在佛坛附近的香炉内即可。顺带一提,不少市面上的香炉印了咒字及佛经,这是很错很错的做法!佛经是拿来读诵研学的,并非用来装饰香炉或任何商品的,所以我们千万勿买印有经文的香炉。
供灯可令我们积下长寿及具智慧的因缘。供灯的关键是供于圣众之眼根。只要灯光平稳、明亮而带金黄色,即使供电的灯亦可,不必一定要用传统油灯。如供油灯,要留意火焰应为无烟、明亮、不闪烁及呈金黄色。闪烁、带黑烟及呈蓝色的火光并不是好的灯供,宜改用别的优质灯油。
水是一种很好的供品。最好的优质水,有八种特性,一一有其意义:
1.凉——表义持戒清净;
2.甘——表义能得享百味食;
3.轻——表义身心健壮;
4.软——表义意念柔顺;
5.清——表义心明;
6.无臭——表义无障;
7.益喉——表义语妙;及
8.养胃——表义身体无病。
修弥陀净土的行者,在佛坛上供的食物宜用素品,如水果等。食品必须是干净、新鲜的,不应把好的自己吃,快过期的才供在坛上。这里所说的素供,是指坛上所放之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未能持素,只要吃的并非为己而杀的肉,则一样可在受用前在心中供养。供完的食品和水,都可以自己吃用。
以上介绍之几种是常见的供品,但别的好东西一样可以用作供养。供品的多少及种类不拘,但在乎是否清净。所谓供品的“清净”并不单指它干不干净,而是指供养品的来源清净及供养心态之清净性,此二为供养的关键。
以居士来说,如果供品或购买供品的金钱乃由杀生、偷盗、妄语等十不善业所得来,便是来源不清净的供品,所以并非如法的供养物。如果要以杀生来换取供品上供的话,倒不如不供为佳,或者只供上一杯随处可免费得来的清水也更好。
对出家人及现今一些以宗教为职业的人来说,不清净的来源除十不善业外,还包括五邪命。“邪命”的意思是“不如法的谋生手段”。第一种邪命是攀缘,即巴结施主以求取好处之意。以这种方法谋供品或生活,是不正确的,所以以此手法换来之供物,来源是不清净的。如果是真心赞美施主而内心并非为了讨好,则不算是邪命。
第二种邪命是以暗示来求取利益,譬如出家人对施主说:“某某居士去年供养了我一大包粮食,对我帮助很大!”,而心中是为了暗示对方今年对他作供等等例子。如果并非为了求利而暗示,则不算是邪命。
第三种是送于施主小礼物,以期对方回报以大礼。但如果送礼并非为了换取大礼之心,则不算是邪命。
第四种是假装好修行人以求供养,譬如说一个出家人平时很懒散,但一见有施主来,马上假装正在打坐或诵经,希望别人生敬而供养。当然,如果一个出家人平时也精进,或并非为了让人供养而假装修行很好,就不算作是邪命。
最后一种是假装有神通能力以求利,譬如说一个出家人根本无神通,但他对施主说:“我在定中见到观音,他说如你不广作供养,今年恐怕会有障碍!”这类的话。
别人虽不知我们坛上供品的来源…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