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P5

  ..續本文上一頁斯匿問說:「阿難!如來是否會行如是的身行,所謂此身行乃不會被沙門、梵志之有聰明智慧者,以及其余的世間的人所憎惡的嗎?」尊者阿難回答說:「大王!如來必定是行如是的身行,所謂此種身行乃不會被沙門、梵志之有聰明智

  慧的人,以及其余世間的衆生所憎惡的。」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說:「阿難!甚麼身行呢?」尊者阿難回答說:「大王!所謂善的身行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說:「阿難!甚麼爲善的身行呢?」尊者阿難回答說:「大王!所謂身所行的都是無罪的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而說:「阿難!甚麼爲之身行無罪的呢?」尊者阿難回答說:「所謂所行的身行,乃爲智者所不會憎惡的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而說:「阿難!甚麼爲之智者所不憎惡的呢?」

  尊者阿難回答說:「大王!所謂所行的身行,乃不自害,也不害他人,更不會自他俱害,爲覺慧、不會有惡之相助,而能得涅槃,而趣于智,趣于覺,趣至于涅槃。他對于可行之法,乃知如真,不可行之法,也知如真。可行之法知如真,不可行之法也知如真後,則可受之法知如真,不可受之法也知如真。可受之法知如真,不可受之法也知如真後,可斷之法乃知如真,不可斷之法也知如真。可斷之法知如真,不可斷之法也知如真後,則可成就之法會知如真,不可成就之法也知如真。可成就之法知如真,不可成就之法也知如真後,則對于可行之法會去行,對于不可行之法便不會去行。可行之法去行,不可行之法便不會去行後,則可受之法乃會受,不可受之法便不會納受。可受之法會納受,不可受之法便不會納受後,可斷之法便會斷,不可斷之法便不會斷。可斷之法已斷,不可斷之法便不斷後,可成就之法便會成就,不可成就之法便不會成就。可成就之法能成就,不可成就之法便不成就後,不善之法便會轉減,善法便會轉增,因此之故,如來必定會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而說:「阿難!如來爲甚麼緣故,必定會行此法呢?」尊者阿難回答說:「大王!如來乃離欲、欲已盡,離恚、恚已盡,離癡、癡已盡,如來乃成就一切善法,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爲教師、妙師、善順師,將禦、順禦,善語、妙語、善順語,因此之故,如來必定會行此法。」

  拘薩羅王波斯匿稱歎而說:「善哉!善哉!阿難!如來對于可行之法,必定會行。爲甚麼呢?因爲是如來、無所著、正盡覺之故。阿難!你乃爲其師的弟子,學道而欲得無上安隱的涅槃,你尚且行此法,何況又是如來,怎麼不會行此法呢?阿難!你乃爲善說。我現在非常的歡喜。阿難!你乃快說,使我極爲歡喜。如果村裏的輸租(稅金),阿難!爲法應受的話,我會將村裏的輸租,爲了法而布施。阿難!如果象、馬、牛、羊,爲法所應受的話,阿難!我會將象、馬、牛、羊,爲法而布施。阿難!如果婦女,以及童女們,乃爲法所應受的話,阿難!我會將婦女,以及童女,爲法而布施。

  阿難!如果生色寶(黃金),乃爲法所應受的話,阿難!我會將生色寶爲法而布施。阿難!如此之事,阿難你都不應納受。我的拘薩羅家,有一領衣服,名叫鞞诃提(外國的製品,舶來品),此物爲最好的,是王(南傳乃明指爲摩揭陀王、韋提希之子,阿阇世王)盛裝在于傘柄之筒裏面,送來爲信物(贈送品)的。阿難!如拘薩羅家有劫貝(綿衣)等諸衣物的話,則此婢诃提之衣,乃在于諸衣當中,最爲第一的。爲甚麼呢?因爲此鞞诃提衣,其長有十六肘,其廣爲八肘之故。我的此鞞诃提衣,現在要爲了法之故,要布施給阿難你。阿難!你可以做爲叁衣,持之使那拘薩羅家,能夠長夜增益而得福。」

  尊者阿難回答說:「止!止!大王!但心靜,則爲足夠了,我自有叁衣,謂我所受的。」拘薩羅王波斯匿自阿難說:「阿難!且聽我說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就能了解其義的。猶如大雨之時,此阿夷羅婆提河,則爲雨水盈滿,兩岸因溢,就會流出,阿難你看見嗎?」尊者阿難回答說:「看見!」

  拘薩羅王波斯匿自阿難說:「像如是的,阿難!如有叁衣,應當給與比丘、比丘尼。漸學舍羅(沙彌)、舍羅磨尼離(沙彌尼)之法。阿難!用此鞞诃提衣,作爲叁衣而受持,使那拘薩羅家,能夠長夜得增益福。」尊者阿難,爲拘薩羅王波斯匿,默

  然納受。

  于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道尊者阿難默然納受後,將鞞诃提衣,爲了法而布施給尊者阿難。然後就從座起,繞尊者阿難叁匝後離去。

  大王去後不久,尊者阿難就持鞞诃提衣,往詣于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此鞞诃提衣,乃今天拘薩羅王波斯匿,爲了法而布施給與我,願世尊您,用兩足踏著在鞞诃提衣之上,使拘薩羅家長夜(常常)能得增益福德。」于是,世尊乃用其兩足放著于鞞诃提衣的上面,告訴阿難說:「阿難!如你和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的,現在統統把它向我廣說出來。」

  于是,尊者阿難,就將和拘薩羅波斯匿所共論過之事,盡向佛陀說,他叉手白佛說:「我像如是之說,是否會誣謗世尊嗎?是否爲真說如法,爲說法次之法,不會對于如法有甚麼過失嗎?」

  世尊回答說:「你作如是之說,並不會誣謗于我,乃爲如法而真說,爲說法次之法,也不會對于如法有甚麼過失的。阿難!如果拘薩羅王波斯匿,用這些義,用這些句,用這些文(都是提示大王如提出這些問題)來問我的話,我也會爲拘薩羅王波斯匿,而用此義、用此句、用此文去回答他的。阿難!此義乃如你所說的,你當如是的受持。爲甚麼呢?因爲此說即是其義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一五、第一得經第四(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一切均爲是愛易有異之法,從人,乃至于十「一切處」.多聞的聖弟子均不欲之,何況是下賤之法呢?唯應廣布八正道耳。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侯,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拘薩羅王波斯匿所有的境界,其教令所及的,在于其中,乃以拘薩羅王波斯匿最爲第一的。然而拘薩羅王波斯匿其人,乃爲會變易而有異的(尚且會變易無常)。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而觀察的話,就會厭他(討厭而不欣慕其如何的有勢力),嫌厭他之後,對于其第一有勢力之事尚且不會欲求,更何況又爲那些下賤的呢?

  所謂日月的境界,光明所照之處,所照的諸方,則謂一個千的世界。此千世界裏,有一千個日,一千個月,一千個弗于逮洲(東勝身洲,毘提诃洲),有千個閻浮洲(南瞻部洲,閻浮提洲),有一千個拘陀尼洲(西牛貨洲,俱耶尼洲),有一千個郁單越洲(北俱盧洲,郁單曰),有一千個須彌山(妙高山,爲構成世界的中心),有一千個四天王天(東爲持國,南爲增長,西爲廣目,北爲多聞,爲第一層天),有一千個叁十叁天(忉利天,第二層天),有一千個釋天因陀羅(因陀羅譯爲天珠,珠就是珠網,因帝釋殿珠網覆上,于每一明珠內,萬象俱現),有一千個焰摩天(善時分,第叁層天),有一千位的須焰摩天子,有一千個兜率哆天(知足天,第四層天),有一千位的兜率哆天子,有一千個化樂天(第五層天),有一千位的善化樂天子,有一千個他化樂天(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有一千位的自在天子,有一千個梵天的世界(以大梵天爲主,初禅天),以及一千位的別梵天。在其裏面,有一位梵天的大梵天,爲富佑而作化之尊,爲造衆生之父,已有,而當會有。那位大梵天,雖然爲非常的偉大,然而也會變易而遷異,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觀察,則會厭嫌他,厭嫌他後,尚不欲作爲大梵天那樣之第一,何況又更爲下賤的人呢?到了後來之時,此世界會敗壞,此世界敗壞之時,衆生都會生在于晃昱天中(色界二禅

  天)。其中有色乘,爲意生(能如意而生),爲具足一切,支節都不減,諸根都不壞,都以喜爲食,其形色爲清淨,自身中有光明照耀,飛乘于虛空,住在于那個地方爲久遠的。晃昱天雖然爲偉大,然而會變易而遷異,多聞的聖弟子,乃作如是的觀察,則會厭嫌于他,既厭嫌其天後,尚不欲此天那樣之第一,何況又更爲下賤的呢?

  又次,有四種之想,有比丘之想、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的衆生,有如是的樂想,而意解的,然而也是有變易而遷異,多聞的聖弟子,作如是的觀察他,就會厭嫌他,厭嫌他後,尚且不欲他那樣的第一偉大,何況又更爲是下賤的呢?

  又次,有八除處(除爲自在差遣之義。新譯爲八勝處。勝處爲勝于所緣之境,以及煩惱之義。)那八種呢?比丘!(1)內有色想,而外觀色(內身有色想,而觀察外色之少,爲了製伏所緣的外境,使煩惱不起之故,而修此法,以下同)。對于外界之善色、惡色,都觀察而爲少,對于其色相,都已除(自由差遣)已知,除已而見,而作如是之想(對于有如此之想,都已勝于諸色,而了知,已看見其真面目),就叫做其第一之除處。

  (2)又次,比丘!內有色想,外觀色(內身有色想,而觀擦外色爲多。也就是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而觀察外境之少色或多色,作青瘀之

  想),對于無量的善色或惡色,觀察其色已除而已知,除已而知見,而作如是之想,就叫做第二之除處。

  (3)又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內身沒有色想之貪,而觀外色爲少),對于外境之少的善色與惡色,都已除,已知,除後,已見其真面目,而作如是之想,這就是所謂第叁除處。

  (4)又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此于內身沒有色想之貪,唯爲使其堅牢,而觀外之少色或多色,而作青瘀等想,而使其不起貪。)對于外界的無量的善色與惡色,他都已除已知,除後已見其真面目,而作如是之想,這就叫做第四除處。

  (5)又次,比丘!內無色想,外觀色(內無色想之貪,而觀外色爲青色),而爲…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