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

  二一○、法樂比丘尼經第九(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毘舍佉優婆夷,往詣請教法樂比丘尼,比丘尼乃一一答複其問。其後比丘尼曾將此事禀告佛陀,佛陀即爲之印可。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毘舍佉優婆夷,曾往詣于法樂比丘尼(法授比丘尼,其夫也爲毘舍佉,皈佛爲優婆塞後,她也請求出家,毘舍佉就用黃金之轎送她去出家)之後,到後,稽首禮足,然後退坐在一邊。她白法樂比丘尼說:「賢聖!我欲有所請問,是否聽許我之問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毘舍佉!欲問就便問,我聽後當會思其義。」

  毘舍佉優婆夷便問說:「賢聖!自身(有身),說爲自身,甚麼叫做自身呢?」法樂比丘尼回答

  說:「世尊曾說五盛陰(色、受、想、行、識,也就是組成有情之身心的五法)。說自身爲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就叫做世尊之說五盛陰。」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而說:「賢聖!甚麼叫做自身見(有身見)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不多聞的愚癡的凡夫,並不認見善知識,而不知聖法,不禦聖法(不契于聖法)。這種人看見色,認爲是神(神我),認見神我有色,認見神我之中有色,認見色中有神我。認見覺(受)、想、行、識,認爲是神我,認見神我有識(包括看見神我有受、想、行),認見神我中有(受、想、行)識,看見(受、想、行)識中有神我,這就叫做自身見。」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而說:「賢聖!甚麼叫做無身見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多聞的聖弟子,都參見善知識,都知道聖法,都能善于調禦聖法(契于聖法)。他不會看見色而認爲是神(我),不會認見神我中有色,不認見色中有神我。不認見覺(受)、想、行、識是神,不認見神我有識(包括不認見神我有受、想、行),不認見神我中有識,不認見識中有神我,這叫做無身見。」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

  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甚麼叫做滅自身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對于色盛陰,把它斷滅而沒有殘余,而舍,而吐,而盡,而不染,而滅,而息,而沒。對于覺(受)、想、行、識等盛陰,都斷除而無余,都舍、吐、盡、不染、滅、息、沒,這叫做自身滅。」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陰叫做陰盛,陰叫做盛陰,陰即是盛陰,盛陰即是陰呢?或者爲陰異、盛陰異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或者陰即是盛陰,或者陰並不是盛陰的。甚麼叫做陰即是盛陰呢?如果色有漏、有受,覺、想、行、識有漏有受的話,就叫做陰即是盛陰。甚麼叫做陰並不是盛陰呢?假如色已無漏而無受,覺、想、行、識已無漏而無受的話,這就叫做陰非盛陰。」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甚麼叫做八支聖道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八支聖道就是所謂正見,乃至正定,就是爲之八,就是叫做八支聖道。」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八支聖道爲有爲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如是!止支聖道爲有爲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有幾聚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有叁聚,所謂戒聚、定聚、慧聚是。」毘舍怯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到底是八支聖道攝叁聚呢?或者叁聚攝八支聖道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並不是八支聖道攝叁聚,也不是叁聚攝八支聖道。如正語、正業、正命,此叁道支,乃爲聖戒聚所攝。正念、正定,此二道支,乃爲聖定聚所攝。正見、正志、正方便,此叁道支,乃爲聖慧聚所攝。這叫做並不是八支聖道攝叁聚,也不是叁聚攝八支聖道。」毘舍怯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滅,爲有對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滅,乃爲無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初禅有幾支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初禅有五支,所謂覺、觀、喜、樂、一心,就叫做初禅有五支。」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

  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甚麼爲之斷?甚麼叫做定相?甚麼叫做定力?甚麼叫做定功?甚麼叫做修定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如果善于將心得爲一的話,就叫做定(專心一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叫做定相。四正斷(1.斷斷「將所起之惡,斷而又斷。2.律儀斷:堅持戒律,慎守威儀,而斷一切惡。3.隨護斷:隨順守護無漏真實,不使其退沒。4.修斷:已起的善法,增益修習,令其生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這就是所謂的定力。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有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所願才能成就。2.念如意足:專心彼境,一心正住,所願皆得。3.精進如意足:無雜無間,惟專觀理,使無間雜而精進。4.思惟如意足:思惟其理,心不馳散,凡所修習,皆成達願),就叫做定功。如果修習這些善法,數數(常常)專修而精勤的話,就叫做修定的了。」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有幾種法,吾人的生身死後,其身被棄置于冢間,有如樹木之無情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有叁種法,吾人的生身死後,其身會被棄于冢間,有如樹木之無情的。那叁法呢?第

  一就是壽,第二就是暖,第叁就是識,這叫做叁法,生身死後,其身會被棄于冢間,有如樹木之無情之物那樣。」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如果人死,以及所謂入滅盡定,此二者,到底有甚麼差別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所謂死,乃謂此生的壽命已完全消滅,溫暖已離身而去,諸根也已敗壞(不能作用)。假如爲比丘之入于滅盡定的話,其壽命乃不究滅,溫暖也不離身而去,諸根也不敗壞。如果死,以及入滅盡定,這就是其差別的地方。」(滅盡定爲滅受想之定,已滅心、心所,而不起作用之定,一見爲死去的模樣)。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如果入于滅盡定,以及入于無想定,此二者,到底有甚麼差別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如果比丘入于滅盡定的話,則其想,以及其知,都會滅,而入于無想定的話,則其想,其知,不會滅。如入于滅盡定,以及入于無想定,此二者,就是有此差別。」(無想定爲欲生于第四禅之無想天而修的外道之定)。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

  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如果從滅盡定起,以及從無想定起的,則此二者,到底有甚麼差別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比丘如果從滅盡定起時,並不會作如是之念:我將從滅盡定而起。如果比丘從無想定起時,就會作如是之念:我爲有想,我爲無想。如果從滅盡定起者,以及從無想定起者,這就是其差別之處。」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比丘如果入于滅盡定之時,會作如是之念:我將入于滅盡定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比丘將進入于滅盡定之時,並不會作如是之念:我入于滅盡定。然而這就是其本來作如是的修習其心的(本來修習滅盡受與想,而成就滅受想之定),由于此的緣故,而爲如是的趣向。」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比丘如果從滅盡定起時,會作如是之念:我從滅盡定而起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比丘如果從滅盡定起時,並不會作如是之念:我從滅盡定起。然而由于有了此身,以及六處,而緣于命根,因此之故,從其定而起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

  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比丘如果從滅盡定起後,其心有甚麼所樂?有甚麼所趣?有甚麼所順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比丘如果從滅盡定而起後,其心會樂于離,會趣于離,會順于離。」毘舍怯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有幾種覺(受)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有叁種覺(受),所謂樂覺(樂受)、苦覺(苦受)、不苦不樂覺(舍受)。這些爲緣于甚麼而有的呢?乃緣于更樂(觸)而有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甚麼叫做樂覺?甚麼叫做苦覺?甚麼叫做不苦不樂覺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如果爲樂的更樂所觸而生的話,則身心就會有樂的善覺(有快樂而好的覺受),這種覺,叫做樂覺(樂受)。如果爲苦的更樂,所觸而生的話,則其身心會爲苦,而爲不善之覺,這種覺,叫做苦覺(苦受)。如果爲不苦不樂的更樂所觸而生的話,則其身會不苦不樂,爲非善,非不善之覺,這種覺,叫做不苦不樂之覺(不苦不樂受-舍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