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樂覺者,爲甚麼有樂,爲甚麼有苦,爲甚麼爲無常,爲甚麼有災患,爲甚麼爲使呢?苦覺者,爲甚麼有樂,爲甚麼爲苦,爲甚麼爲無常,爲甚麼爲災患,爲甚麼爲使呢?不苦不樂者,爲甚麼有樂?爲甚麼爲苦?爲甚麼爲無常?爲甚麼爲災患?爲甚麼爲使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所謂樂覺者,即生起時爲樂,纏住時也爲樂,然而其變易時,就一變而爲苦,其無常在,就是其災患,其欲,就是使(欲望每使人盲目的追求而浮沈于生死中。)所謂苦覺者,一生起就是苦,纏住時也是苦,其有變易就爲樂,其無常者,即是災患,有恚,就爲之使。不苦不樂之覺的話,即不知爲苦,不知爲樂,其無常者,即是其變易,無明就是其使。」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一切的樂覺,都是欲使嗎?一切的苦覺,都爲恚使嗎?一切不苦不樂之覺,都爲無明使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並不是一切樂覺均爲是欲使的,也不是一切苦覺均爲是恚使的,同時不是一切不苦不樂之覺悉爲是無明啊!爲甚麼樂覺不是欲使呢?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而得初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叫做樂覺不是欲使。爲甚麼呢?

  因爲這是斷欲之故,甚麼叫做苦覺不是恚使呢?如求上解脫之樂,求願悒悒(憂悶不樂),而生憂苦,就叫做苦覺不是恚使的。爲甚麼呢?因爲此爲斷恚之故。爲甚麼不苦不樂覺不是無明使呢?如樂滅、苦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爲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叫做不苦不樂覺不是無明使。爲甚麼呢?因爲這乃斷無明之故。」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樂覺者,有甚麼爲對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樂覺者,乃以苦覺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苦覺者,有甚麼爲對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苦覺者乃以樂覺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樂覺苦覺者,有甚麼爲對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樂覺苦覺者,乃以不苦不樂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怯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不苦不樂覺者,有甚麼爲對

  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不苦不樂覺者,乃以無明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無明者,有甚麼爲對嗎?」法樂比丘尼回答說:「無明者,乃以明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明者,有甚麼爲對呢?」法樂比丘尼回答說:「明者,乃以涅槃爲對的。」毘舍佉優婆夷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聖!涅槃者,有甚麼爲對呢?」法樂比丘尼告訴她說:「妳欲問無窮之事。然而妳問事,乃不能得窮我邊的。所謂涅槃者,乃爲無對啊!涅槃者,乃以無羂、過羂,而羂已滅訖,由于此義之故,乃從世尊而行梵行的。」

  于是,毘舍佉優婆夷聽法樂比丘尼所說,乃善受善持,善于誦習後,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而禮拜法樂比丘尼之足後,繞叁匝後離去。

  于是,法樂比丘尼見毘舍佉優婆夷去後不久,就往詣于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就將和毘舍佉優婆夷所共論之事,將盡向佛說,而叉手向佛,白佛而說:「世尊!我乃作如是之說、

  如是之回答,是否誣謗世尊嗎?是否爲說真實、說如法、說法次法嗎?對于如法之中,是否有相違、有诤、有咎嗎?」

  世尊回答說:「比丘尼!妳所作的如是之說、如是之回答,並不誣謗于我。你所說的爲真實,爲說如法、說法次法,對于如法之中,並不相違,爲無诤無咎的。比丘尼!如果毘舍佉優婆夷用此句,用此文來問我的話,則我對于毘舍佉優婆夷,也同樣的會用此義,用此句,用此文去回答她的。比丘尼!此義乃如妳所說的,妳應當要如是而受持。爲甚麼呢?因爲此說,即是義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法樂比丘尼,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一一、大拘絺羅經第十(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往間大拘絺羅,尊者大拘絺羅都一一爲其答複。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智慧第一,十大弟子之一),則在于晡時,從燕坐而起,往詣于尊者大拘絺羅之處(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尊者舍梨子對他說:「賢者拘絺羅!我欲有所問,不知是否聽許我之問嗎?」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尊者舍梨子!你欲問便問,我聽後當會思其義而回答的。」

  尊者舍梨子問說:「賢者拘絺羅!如果爲不善的話,說爲是不善,爲不善根的話,就說爲是不善根。那麼,甚麼叫做不善?甚麼叫做不善根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身行惡行,口與意,都行惡行的話,就叫做不善。貪、恚、癡,就是不善根。這叫做不善,這叫做不善根。」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如果爲善的話,就說爲是善,爲善根的話,就說爲是善根。那麼,到底甚麼爲之善?甚麼爲之善根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身行妙行,口與意都行妙行,就是善。不貪、不恚、不癡,就是善根。這叫做善,這叫做善根。」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智慧的話,就爲是智

  慧,那麼,甚麼是智慧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知如是之故,說爲是智慧。知甚麼事呢?所謂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如真,知此苦滅如真,知此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知如是之故,就說爲是智慧。」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予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如果爲識的話,就說爲是識。到底甚麼爲之識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因爲認識此識之故,說爲是識。到底識甚麼呢?所謂認識色,認識聲、香、味、觸、法,認識這些識之故,就說他爲之識。」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智慧,以及識,此二法到底是爲合呢?或者爲別呢?此二法可得爲個別施設嗎?」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此二法乃合而不別,此二法,乃不可以分別施設。爲甚麼呢?因爲智慧所知的,就是識所識的,因此之故,此二法乃合而不別,此二法乃不可以別施設。」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所謂知,你乃以甚麼去知的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所謂知,我

  乃用智慧而知的。」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智慧有甚麼義?有甚麼優勝?有甚麼功德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智慧乃有厭之義,有無欲之義,有見如真之義。」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甚麼叫做正見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知苦如真,知習(集)、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就叫做正見。」尊者舍梨子聞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由于幾種因,幾種緣,而能生正見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有二種因,二種緣,而能生正見的。那二種呢?第一就是跟從他人而聽,第二就是由于內心自思惟,這就是由于二因二緣而生正見的。」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有幾種支,攝于正見,而得心解脫之果、慧解脫之果?而得心解脫的功德、慧解脫的功德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有五支攝于正見,而得心解脫之果、慧解脫之

  果,得心解脫的功德,慧解脫的功德。那五法呢?第一就是真谛所攝,第二就是戒所攝,第叁就是博聞所攝,第四就是止所攝,第五就是觀所攝。這就是有五支攝于正見,而得心的解脫果、慧的解脫果,得心解脫的功德、慧解脫的功德。」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爲甚麼會生當來之有呢?」(未來的生死的種子)。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愚癡的凡夫,乃爲無知,又不多聞,都被無明所覆,被愛結所系,都不參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禦聖法(不契于聖法),這就叫做生當來之有。」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怎樣爲之不生當來之有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如果無明已盡,明已生的話,必定會滅盡苦惱的,這就叫做不生于當來之有的。」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