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說:「善哉!善哉!如果你們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說我的此見,乃如是的清淨,而著于它,惜于它,守于它,不欲使其舍棄的話,則你們雖知我長夜說栰之喻之法,知道後,是否所塞的會流開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你們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說我此見乃如是的清淨,而不著它,不惜于它,不守于它,而欲使其舍棄的話,則你們知我長夜說栰之喻之法,知道後,所塞的,能流開嗎?」比丘回答說:「唯然!世尊!」
世尊稱歎說:「善哉!善哉!如果有異學之人來問你們而說:『賢者!你們如有如是的清淨之見,則彼爲有何義、有何爲、有何功德?』你們聽後,會作如何之回答呢?」比丘回答說:「世尊!如果有異學來問我們:『賢者!你們如有如是的清淨之見,那麼,這是有甚麼義?有甚麼作爲?有甚麼功德?』的話,我們當會作如是之回答的:『諸位賢
者!這是爲厭離之義,爲無欲之義,爲了正見正知如真之義之故。』世尊!如有異學來問我們的話,我們當會作如是之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如果有異學來問你們時,你們應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此所說之觀,第一爲抟食粗細(段食),第二叫做更樂(觸食),第叁爲之意念(思食),第四叫做識(識食)。此四種食,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由甚麼而習(集)?從何而生?由于何而有的呢?此四種食,乃由于愛,習于愛(愛而集),從愛而生,由于愛而有的。愛乃由于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于甚麼而有的呢?愛乃由于覺(受),習于覺,從覺而生,從覺而有的(覺爲受,也就是感情)。覺乃由于何因?以何爲習?從何而生?由于何而有的呢?覺乃由于更樂(觸),習于更樂,從更樂而生,由于更樂而有的。更樂乃由于何因?由何而習?從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更樂乃由于六處,習于六處(六入),從六處而生,由于六處而有的。六處乃由于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六處乃由于名色(名爲心,色爲物質),習于名色,從名色而生,由于名色而有的。名色爲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名色乃由于識,習于識,從識而生,由于識而有的。識乃由于何因?習于甚麼?從甚麼而生?由于甚麼而有的
呢?識乃由于行(業行),習于行,從行而生,由于行而有的。行乃由于甚麼因?以何爲習?從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行乃由于無明,習于無明,從無明而生,由于無明而有的。
這叫做緣于無明,而有了行,緣于行,而有了識,緣于識,而有了名色,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緣于六處,而有了更樂(觸),緣于更樂,而有了覺(受),緣于覺,而有了愛,緣于愛,而有了受(取),緣于受(取),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像如是的,有了此淳(純)大的苦陰之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此爲說:緣于生,而有了老死,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
比丘們回答說:「世尊!緣生,而有了老死,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生,確實有老死之故。」
佛陀說:「緣于有,而有了生,此說乃爲緣于有,而有了生,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有,而有了生,我們的意見就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有,確實爲有生之故。」
佛陀說:「緣于受(取),而有了有,此說乃爲緣于受(取),而有了有,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受(取),而有了有,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受(取),確實爲有了有之故。」
佛陀說:「緣于愛,而有了受(取),此說緣于愛,而有了受(取),在你們的意見爲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愛,而有了受(取),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愛,確實爲有受(取)之故。」
佛陀說:「緣于覺(受,感情),而有了愛,此說緣于覺(受)而有了愛,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覺(受),而有了愛,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的。爲甚麼呢?因爲緣于覺(受),確實爲有愛之故。」
佛陀說:「緣于更樂(觸);而有了覺(受),此說緣于更樂(觸),而有了覺(受),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更樂(觸),而有了覺,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更樂(觸),確實爲有覺(受)之故。」
佛陀說:「緣于六處,而有了更樂(觸),此說緣六處而有了更樂(觸),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六處,而有了更樂(觸),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六處,確實有更樂之故。」
佛陀說:「緣于名色(物與心)而有了六處(六入),此說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名色,確實有六處之故的。」
佛陀說:「緣于識,而有了名色,此說緣于識,而有了名色,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識,而有了名色,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識,確實爲有名色之故。」
佛陀說:「緣于行,而有了識,此說緣于行而有了識,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行,而有了識,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行,確實爲有識之故。」
佛陀說:「緣于無明,而有了行,此說緣于無明而有了行,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緣于無明,而有了行,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緣于無明,確實爲有行(業作)之故。這就是世尊您所說的,也是我們所了解的:緣于無明,而爲有行(業作),緣于行,而有了識,緣于識,而有了名色,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緣于六處(六入),而有了更樂(觸),緣于更樂,而有了覺(受),緣于覺,而有了愛,緣于愛,而有了受(取),緣于受(取),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有了此淳大苦陰之生。」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比丘們!你們的如是之說!爲甚麼呢?因爲我也如是而說:緣于無明,而有了行,緣于行,而有了識,緣于識,而有了名色,緣于名色,而有了六處,緣于六處,而有了更樂(觸),緣于更樂(觸),而有了覺(受),緣于覺,而有了愛,緣于愛,而有了受(取),緣于受(取),而有了有,緣于有,而有了生,緣于生,而有了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等,可得而生,像如是的,此淳大苦陰之生。
而生如滅,則老死會滅,此說生若滅,則老死會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生如果消滅,則老死就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生滅,則老死也會滅之故。」
佛陀說:「有滅,則生會滅,此說有滅,則生會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有如消滅的話,則生也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有滅,則生會滅之故。」
佛陀說:「受(取)滅,則有會消滅,此說受(取)滅,則有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受(取)如果消滅的話,則有也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
爲受如滅無時,則有也會滅無之故。」
佛陀說:「愛滅,則受(取)也會滅,此說愛滅,則受(取)也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愛如果消滅的話,則受(取)也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愛滅,則受(取)會滅之故。」
佛陀說:「覺(受,感情)滅,則愛也會消滅,此說覺(受,感情)滅,則愛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如果覺(受,感情)消滅的話,則愛也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覺(受,感情)如滅無的話,則愛自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更樂(觸)如消滅的話,則覺(受)也會消滅,此說更樂(觸)消滅,則覺(受)也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爲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更樂(觸)如果消滅的話,則覺(受,感情)也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更樂(觸)如滅無的話,則覺(受,感情)自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六處(六入)如消滅的話,則更樂(觸)就會消滅,此說六處(六入)如果消滅的話,則更樂(觸)也就自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爲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六處(六入)如果消滅的話,則更樂(觸)也就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六處如消滅的話,則更樂(觸)也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名色(物、心)如消滅的話,則六處也就會消滅,此說名色如消滅,則六處自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名色(物、心)如果消滅的話,則六處自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名色如消滅的話,則六處也就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識如果消滅的話,則名色也就會消滅,此說識滅,則名色自會滅,在你們的意見爲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識如果消滅的話,則名色自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識如果消滅的話,則名色自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行(業作)如果消滅的話,則識也會消滅,此說行滅,則識會消滅,在你們的意見爲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行滅,則識會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行如消滅的話,則識也會消滅之故。」
佛陀說:「無明滅,則行會滅,此說無明滅,則行也會滅,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比丘回答說:「世尊!無明如滅,則行會消滅,我們的意見也是如是。爲甚麼呢?因爲無明如消滅的話,則行(業行)也會消滅之故。這叫做無明消滅時,行就會消滅,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