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或者一人的話,而以二人,一人者,以多人,一人者,以衆人去教诃他,要護持他,就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二人者,則以二人而教诃,護持他而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二人者,以多人,二人者,以衆人,二人者,以一人而教诃,護持他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多人者以多人而教诃,護持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多人者,以衆人、多人者,以一人,多人者,以二人而教诃,護持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在于面前,使其歡喜。衆人者,以衆人而教诃,護持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衆人者,以一人而教诃,衆人者以二人而教诃,衆人者以多人而教诃,護持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阿難!這叫做應該與之以面前止诤律(應與面前止诤律,現前滅诤之法)。像如是的斷除此诤,就是所謂的面前止诤律。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憶止诤律?爲甚麼斷此诤,而謂因于憶止诤律呢?阿難!如果有一人犯戒,而不記憶,諸比丘們看見後,便對他說:『你曾經犯戒而不自記憶,你應該從于大衆,去求于憶律,大衆當會共同給與賢者以憶律的。』阿難!如果那個地方,有大衆和合集會的話,那位比丘就應詣于那個地方,到後,偏袒著衣,脫屣而進入于大衆之處,稽首禮拜在于長老上尊比丘之雙足下,長跪叉手(合掌),仰白長老上尊比丘而說:『諸位賢尊!且聽我曾犯戒而不憶,我現在從于大衆,求于

  憶律,願衆和合,給與我以憶律。』阿難!爲了那位比丘之故,衆共和集,應該給與其憶律,應以正法與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阿難!這叫做應與憶止诤律。像如是的,要斷此诤,則所謂因于憶止诤律(要依憶念之滅诤法。)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不癡止诤律?爲甚麼要斷此诤,而謂因于不癡止诤律呢?阿難!如果有一人,由于狂發而心顛倒,他狂發而心顛倒後,就有很多的不淨行,而行非沙門之法,而不順于法行,而說違犯之法。他在于後來之時,還複而得本心,諸比丘們看見後,便對他說:「你曾經發狂,而心顛倒,狂發而心顛倒後,都多行不淨之行,都行非沙門之法,不順于法而行,而說違犯之法。賢者!你後來還得本心,賢者!你可從大衆去求不癡之律,大衆當會共同給與賢者以不癡之律的。」阿難!如那個地方有大衆和合而集會的話,那位比丘就應詣于那個地方,到後,偏袒著衣,脫屣而入于大衆之前,而稽首禮拜長老上尊的比丘們之足,長跪叉手,白長老上尊比丘而說:『諸位尊賢們!且聽我曾經狂發而心顛倒,狂發而心顛倒後,都多行不淨之行,都行非沙門之法,不順于法行,而說違犯之法。我在于後來之時,還得本心,我現在從大衆求不癡之律,願衆和合,給與我不癡之律。』阿難!

  爲了那位比丘之故,衆共和集,就應給與不癡之律,要以正法,要以正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于面前使其歡喜。阿難!這叫做應與不癡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斷此诤,而謂因于不癡止诤律的(依于不癡的毘尼-律法,而息止其罪)。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自發露止诤律?爲甚麼欲斷此诤,而謂因于自發露止诤律呢?阿難!如有一人犯戒,或者有語者(發露表白出來),或不語者(隱藏而不發露),或者有憶念者,或者不憶念者。阿難!如果那個地方,有衆和集會的話,那位比丘就應往詣,到後偏袒著衣,脫屣而入于大衆之前,稽首禮拜長老上尊的比丘之足,長跪叉手,仰白長老上尊比丘而說:『諸位尊賢!且聽我違犯某某戒,我現在要向長老上尊比丘們,至心發露,自己宣說顯示出來,不敢有絲毫的覆藏,此後要更新而善于護持,絕不再于複作!』阿難!諸位比丘衆,當應問那位比丘而說:『賢者!你自見你的所犯嗎?』他應回答而說:『實在自見自己的所犯的。』大衆應當對他說:『你應更新的善于護持,不可再作如是之業!』阿難!這叫做應與自發露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斷此诤,就謂之因于自發露而止诤之律(依于自言而治之律法)。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君止诤律?爲甚麼欲斷此诤,而謂因于與君止诤律呢?阿難!如有一人,不知羞恥,不忏悔其見聞,都從他人之有疑者之惡欲。他犯戒後,稱爲一處知,稱爲一處見。稱一處知後,稱爲一處見;稱一處見後,稱爲一處知。在大衆當中,稱爲一處知,在大衆當中,稱爲一處見。稱一處知後,稱爲一處見;稱一處見後,稱爲一處知。阿難!爲了那位比丘之故,衆共和集,應該與君律,說君乃行無道無理,君乃爲惡而不善。爲甚麼呢?因爲君既犯戒後,而卻稱爲一處知,稱爲一處見。稱一處知後,而稱爲一處見;稱一處見後,而稱爲一處知。在大衆當中稱一處知,在大衆當中稱爲一處見。稱一處知後,稱爲一處見;稱一處見後,稱爲一處知。阿難!這叫做應與君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斷此诤,而謂因于與君止诤律(依于君律而滅诤之律法)。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展轉止诤律?爲甚麼欲斷此诤,而謂因于展轉止诤律呢?阿難!如有二位比丘,在于其中間,起若幹的不同的意之诤,所謂這是法,是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輕、或重,可說、不可說,可護、不可護,有余、無余,可悔、不可悔等。阿難!如那位比丘在于猥處(卑陋之處,屏處),止此诤的話,則如在猥處而止的話,此诤就當說爲止,如果在于猥處不止的話,則此诤可白于衆。如果在于大衆當中而止的話,則此诤當言爲止。如果在于大衆當中不止的

  話,則,阿難!如在相近而住的話,則在于其中假如有比丘持經、持律、持母(阿毘昙,論母)的話,則這些比丘就共往于那個地方,說此诤事。如果在于道路當中而止的話,則此诤就言爲止;如果在道路當中不止的話,則此诤當又向于大衆宣說。如果在于大衆當中而止的話,則此诤當言爲止;如果在大衆當中不止的話,則阿難!如多伴助者,那些持經、持律、持母(論)者,阿難!那些比丘就應止此诤,就應以法、以律,如尊師之教訓那樣,在其面前使其歡喜。阿難!這叫做應與展轉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斷此诤,就謂因于展轉而止诤律(依于展轉而求彼罪之息诤的律法。)

  阿難!甚麼叫做應與如棄糞掃止诤律呢?爲甚麼欲斷此诤,謂因于如棄糞掃止诤律呢?阿難!如有住處的諸比丘,大衆鬥訟憎嫉,相憎共诤時,阿難!那些比丘乃分立爲二部。分立爲二部後,如在于一部當中,有長老上尊者,或者有其次者,有宗主者,或者有其次的人的話,阿難!則這些比丘應對那些比丘說:『諸位賢者!且聽我們之無道無理,我們實在爲惡不善。爲甚麼呢?因爲我們當初對于此善說之法與律,都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沒有家庭牽累的出家而學道。然而卻生鬥訟憎嫉,相憎共诤。諸位賢者!由于此诤,我們乃犯戒的話,就請除棄我們的偷羅拓(重罪),就請除棄我們的

  家相應(在家的相系屬)。我自爲自己,也爲那些諸位賢者之故,現在向諸位賢者至心發露,自說顯示,不敢覆藏,要更新,而善于護持,嗣後不再作此诤業。』

  阿難!如在此部當中,沒有一位比丘相應的話,則,阿難!這些比丘應往至于其第二部衆之處。到達後,稽首禮拜那些長老上尊的比丘之足,長跪叉手,仰白長老上尊比丘而說:『諸位尊賢!且聽我們之無道無理,我們實在爲惡不善。爲甚麼呢?因爲我們于此善說之法與律,乃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然而卻起鬥訟憎嫉,相憎共诤。諸位賢者!因此诤,我們已犯戒的話,就請除棄我們的偷羅拓(重罪),就請除棄我們的家相應(在家相系屬)。我自爲自己,也爲那些諸位賢者之故,現在向長老上尊,至心發露,自說顯示,不敢覆藏,要更善護持,嗣後不再作此诤業。』阿難!那些比丘應當對這些比丘說:『賢者!你自見你的犯戒嗎?』他們應該回答說:『實在自見所犯。』那些比丘就應當對此比丘而說:『應更善護持,不可再作此業!』第二部的大衆,也是如是。阿難!這叫做與如棄糞掃止诤律。像如是的斷此诤,謂因于如棄糞掃止诤律之故(依于如草覆地的止诤的律法。)」

  佛陀又說:「阿難!我現在要爲你說六慰勞之法(六種可念之法),你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它。」尊者阿難白佛說:「唯然!當會受教而谛聽。」

  佛陀說:「那六種呢?(1)要以慈身之業,而向于諸梵行。此法爲之慰勞之法,是愛法、樂法。會使人敬愛,使人敬重,使人遵奉,使人恭敬,使人修習,使人攝受,而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2)以慈口之業。(3)以慈意之業(向于諸梵行)。(4)如法利如法而得,而自所得的飯食,至在于缽中,像如是的利益,都分而布施給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勞之法,就是愛法、樂法,會令人敬愛,令人敬重,令人遵奉,令人恭敬,令人修習,令人攝受,而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5)如果有戒,而不缺不穿,無穢無黑,有如大地之不隨于他人,爲聖者之所稱譽,爲具足而善于受持,像如是之戒,都分而布施于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勞之法,就是愛法、樂法,會使人敬愛,會使人敬重,令人遵奉,令人尊敬,令人修習,令人收攝,而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6)如果有聖見出要,爲明見而深達,而能正盡苦患的,則像如是之見,乃分而布施給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勞之法,就是愛法、樂法,會使人敬愛,使人敬重,使人遵奉,使人尊敬,令人修習,令人攝受,而得沙門,得一心,得精進,得涅槃。

  阿難!我剛才所說的所謂六種慰勞之法,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說的。阿難!如果你們對于此六诤之本,能止斷絕滅,以及此七種止诤之法,則在大衆當中起鬥诤時,就以如棄糞掃止诤律而止,又行此六慰勞法的話,則,阿難…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