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或者一人的话,而以二人,一人者,以多人,一人者,以众人去教诃他,要护持他,就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二人者,则以二人而教诃,护持他而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二人者,以多人,二人者,以众人,二人者,以一人而教诃,护持他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多人者以多人而教诃,护持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多人者,以众人、多人者,以一人,多人者,以二人而教诃,护持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在于面前,使其欢喜。众人者,以众人而教诃,护持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众人者,以一人而教诃,众人者以二人而教诃,众人者以多人而教诃,护持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阿难!这叫做应该与之以面前止诤律(应与面前止诤律,现前灭诤之法)。像如是的断除此诤,就是所谓的面前止诤律。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忆止诤律?为甚么断此诤,而谓因于忆止诤律呢?阿难!如果有一人犯戒,而不记忆,诸比丘们看见后,便对他说:『你曾经犯戒而不自记忆,你应该从于大众,去求于忆律,大众当会共同给与贤者以忆律的。』阿难!如果那个地方,有大众和合集会的话,那位比丘就应诣于那个地方,到后,偏袒着衣,脱屣而进入于大众之处,稽首礼拜在于长老上尊比丘之双足下,长跪叉手(合掌),仰白长老上尊比丘而说:『诸位贤尊!且听我曾犯戒而不忆,我现在从于大众,求于
忆律,愿众和合,给与我以忆律。』阿难!为了那位比丘之故,众共和集,应该给与其忆律,应以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阿难!这叫做应与忆止诤律。像如是的,要断此诤,则所谓因于忆止诤律(要依忆念之灭诤法。)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不痴止诤律?为甚么要断此诤,而谓因于不痴止诤律呢?阿难!如果有一人,由于狂发而心颠倒,他狂发而心颠倒后,就有很多的不净行,而行非沙门之法,而不顺于法行,而说违犯之法。他在于后来之时,还复而得本心,诸比丘们看见后,便对他说:「你曾经发狂,而心颠倒,狂发而心颠倒后,都多行不净之行,都行非沙门之法,不顺于法而行,而说违犯之法。贤者!你后来还得本心,贤者!你可从大众去求不痴之律,大众当会共同给与贤者以不痴之律的。」阿难!如那个地方有大众和合而集会的话,那位比丘就应诣于那个地方,到后,偏袒着衣,脱屣而入于大众之前,而稽首礼拜长老上尊的比丘们之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而说:『诸位尊贤们!且听我曾经狂发而心颠倒,狂发而心颠倒后,都多行不净之行,都行非沙门之法,不顺于法行,而说违犯之法。我在于后来之时,还得本心,我现在从大众求不痴之律,愿众和合,给与我不痴之律。』阿难!
为了那位比丘之故,众共和集,就应给与不痴之律,要以正法,要以正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阿难!这叫做应与不痴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断此诤,而谓因于不痴止诤律的(依于不痴的毘尼-律法,而息止其罪)。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自发露止诤律?为甚么欲断此诤,而谓因于自发露止诤律呢?阿难!如有一人犯戒,或者有语者(发露表白出来),或不语者(隐藏而不发露),或者有忆念者,或者不忆念者。阿难!如果那个地方,有众和集会的话,那位比丘就应往诣,到后偏袒着衣,脱屣而入于大众之前,稽首礼拜长老上尊的比丘之足,长跪叉手,仰白长老上尊比丘而说:『诸位尊贤!且听我违犯某某戒,我现在要向长老上尊比丘们,至心发露,自己宣说显示出来,不敢有丝毫的覆藏,此后要更新而善于护持,绝不再于复作!』阿难!诸位比丘众,当应问那位比丘而说:『贤者!你自见你的所犯吗?』他应回答而说:『实在自见自己的所犯的。』大众应当对他说:『你应更新的善于护持,不可再作如是之业!』阿难!这叫做应与自发露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断此诤,就谓之因于自发露而止诤之律(依于自言而治之律法)。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君止诤律?为甚么欲断此诤,而谓因于与君止诤律呢?阿难!如有一人,不知羞耻,不忏悔其见闻,都从他人之有疑者之恶欲。他犯戒后,称为一处知,称为一处见。称一处知后,称为一处见;称一处见后,称为一处知。在大众当中,称为一处知,在大众当中,称为一处见。称一处知后,称为一处见;称一处见后,称为一处知。阿难!为了那位比丘之故,众共和集,应该与君律,说君乃行无道无理,君乃为恶而不善。为甚么呢?因为君既犯戒后,而却称为一处知,称为一处见。称一处知后,而称为一处见;称一处见后,而称为一处知。在大众当中称一处知,在大众当中称为一处见。称一处知后,称为一处见;称一处见后,称为一处知。阿难!这叫做应与君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断此诤,而谓因于与君止诤律(依于君律而灭诤之律法)。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展转止诤律?为甚么欲断此诤,而谓因于展转止诤律呢?阿难!如有二位比丘,在于其中间,起若干的不同的意之诤,所谓这是法,是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轻、或重,可说、不可说,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可悔、不可悔等。阿难!如那位比丘在于猥处(卑陋之处,屏处),止此诤的话,则如在猥处而止的话,此诤就当说为止,如果在于猥处不止的话,则此诤可白于众。如果在于大众当中而止的话,则此诤当言为止。如果在于大众当中不止的
话,则,阿难!如在相近而住的话,则在于其中假如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阿毘昙,论母)的话,则这些比丘就共往于那个地方,说此诤事。如果在于道路当中而止的话,则此诤就言为止;如果在道路当中不止的话,则此诤当又向于大众宣说。如果在于大众当中而止的话,则此诤当言为止;如果在大众当中不止的话,则阿难!如多伴助者,那些持经、持律、持母(论)者,阿难!那些比丘就应止此诤,就应以法、以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其面前使其欢喜。阿难!这叫做应与展转止诤律。像如是的欲断此诤,就谓因于展转而止诤律(依于展转而求彼罪之息诤的律法。)
阿难!甚么叫做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呢?为甚么欲断此诤,谓因于如弃粪扫止诤律呢?阿难!如有住处的诸比丘,大众斗讼憎嫉,相憎共诤时,阿难!那些比丘乃分立为二部。分立为二部后,如在于一部当中,有长老上尊者,或者有其次者,有宗主者,或者有其次的人的话,阿难!则这些比丘应对那些比丘说:『诸位贤者!且听我们之无道无理,我们实在为恶不善。为甚么呢?因为我们当初对于此善说之法与律,都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没有家庭牵累的出家而学道。然而却生斗讼憎嫉,相憎共诤。诸位贤者!由于此诤,我们乃犯戒的话,就请除弃我们的偷罗拓(重罪),就请除弃我们的
家相应(在家的相系属)。我自为自己,也为那些诸位贤者之故,现在向诸位贤者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要更新,而善于护持,嗣后不再作此诤业。』
阿难!如在此部当中,没有一位比丘相应的话,则,阿难!这些比丘应往至于其第二部众之处。到达后,稽首礼拜那些长老上尊的比丘之足,长跪叉手,仰白长老上尊比丘而说:『诸位尊贤!且听我们之无道无理,我们实在为恶不善。为甚么呢?因为我们于此善说之法与律,乃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学道,然而却起斗讼憎嫉,相憎共诤。诸位贤者!因此诤,我们已犯戒的话,就请除弃我们的偷罗拓(重罪),就请除弃我们的家相应(在家相系属)。我自为自己,也为那些诸位贤者之故,现在向长老上尊,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要更善护持,嗣后不再作此诤业。』阿难!那些比丘应当对这些比丘说:『贤者!你自见你的犯戒吗?』他们应该回答说:『实在自见所犯。』那些比丘就应当对此比丘而说:『应更善护持,不可再作此业!』第二部的大众,也是如是。阿难!这叫做与如弃粪扫止诤律。像如是的断此诤,谓因于如弃粪扫止诤律之故(依于如草覆地的止诤的律法。)」
佛陀又说:「阿难!我现在要为你说六慰劳之法(六种可念之法),你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它。」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当会受教而谛听。」
佛陀说:「那六种呢?(1)要以慈身之业,而向于诸梵行。此法为之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会使人敬爱,使人敬重,使人遵奉,使人恭敬,使人修习,使人摄受,而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2)以慈口之业。(3)以慈意之业(向于诸梵行)。(4)如法利如法而得,而自所得的饭食,至在于钵中,像如是的利益,都分而布施给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劳之法,就是爱法、乐法,会令人敬爱,令人敬重,令人遵奉,令人恭敬,令人修习,令人摄受,而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5)如果有戒,而不缺不穿,无秽无黑,有如大地之不随于他人,为圣者之所称誉,为具足而善于受持,像如是之戒,都分而布施于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劳之法,就是爱法、乐法,会使人敬爱,会使人敬重,令人遵奉,令人尊敬,令人修习,令人收摄,而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6)如果有圣见出要,为明见而深达,而能正尽苦患的,则像如是之见,乃分而布施给诸梵行的人。此法就是慰劳之法,就是爱法、乐法,会使人敬爱,使人敬重,使人遵奉,使人尊敬,令人修习,令人摄受,而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阿难!我刚才所说的所谓六种慰劳之法,就是由于此之故而说的。阿难!如果你们对于此六诤之本,能止断绝灭,以及此七种止诤之法,则在大众当中起斗诤时,就以如弃粪扫止诤律而止,又行此六慰劳法的话,则,阿难…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