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一九六、周那经第五(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周那沙弥告诉阿难尊者,有关于尼揵们之诤事。阿难将此事白佛,佛陀就为之说六诤本、七灭法,以及六慰劳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跋耆国,住在于舍弥村。
那时,沙弥周那,在于那个波和城之处,而受夏坐(结夏安居)。在那个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亲子(尼干陀若提子,为若提族出身的尼干外道。为耆那教的中兴者,六师外道之一),在那个地方命终。他临终后不久,这位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都各各破坏,而不共相和合,都各说破坏之事,都说不和合事,大家都斗讼相缚,相憎共诤而说:「我知道此法,你乃不知道的。你知甚么法,如我所知的呢?我乃齐整,你为不齐整。我为相应,你乃不相应。应说前,而你却说后,应说后,而却说前。我为胜,你为不如(劣)。我问你的事,你都不能回答。我已降伏你,当又更问。如你一动的话,我就会重缚于你。」大家都更互憍傲,但求胜说,而无诃者。尼揵亲子如有在家白衣的弟子的话,他们都厌患这些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为甚么呢?因为其所说的为恶法与恶律之故,并不是出要之法,不是趣于正觉,也不是善逝之所说的。是崩坏无住,无所依怙。其被所奉之师也不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故。
于是,沙弥周那受夏坐(结夏安居)完毕,经过此三个月后,就补治其衣,补衣完了时,则摄衣持钵,往诣舍弥村,住在于舍弥村北之尸摄和林里。沙弥周那这时曾经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到后礼拜在其双足下,然后退坐在一边。尊者阿难问他说:「贤者周那!你是从甚么地方来的?是在甚么地方夏坐的呢?」
沙弥周那回答说:「尊者阿难!我乃从波和城而来,是在波和城中结夏安居的。尊者阿难!那个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亲子,在那个地方命终。命终后不久,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就各各破坏(各执其意,各行其事),不共同和合(合不来,不能团结在一起),各人都说会破坏,而不会和合之事。也都斗讼相缚,相憎共诤而说:『我知道此
法,你不知道的。你到底是知道甚么法,如我所知的呢?我乃非常的齐整,你乃不齐整的。我为相应,汝乃不相应。应该要说前,而却说后,应该要说后,而却说前。我为胜,你乃不如(劣)。我问你之事,你乃不能回答,我已经降伏你了,当又再问。如果你一动的话,我就会重新的系缚你!』大家都更互憍傲(相互逞能而憍傲),唯求胜说,而没有诃责的人。尼揵亲子的那些在家的白衣弟子,他们都厌患这些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他们所说的都是恶法与恶律之故,并不是出要,不是趣于正觉,也不是善逝之所说的,是崩坏无住,无所依怙的。他们所尊之师,也不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尊者阿难听后,对他说:「贤者周那!由于你得到的此说,可以将此消息杂事带往见佛,奉献于世尊做参考。贤者周那!我们现在可以共诣佛陀,具向世尊,说此听到之事,傥能因此,而得从世尊之处,听到异法的。」于是,尊者阿难和沙弥周那,都俱往诣佛,到后稽首佛足。尊者阿难礼佛后退住在一边,沙弥周那也同样的礼佛后退坐在一边。
尊者阿难白佛说:「世尊!今天沙弥周那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在一边后,我就问他而说:『贤者周那!你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在甚么地方结夏安居的呢?』沙弥周那就回答我说:『尊者阿难!我乃从波和城而来的,是在波和城中结夏安居的。尊者阿难!那个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亲子,在那里命终,命终后不久,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各各都破坏,都不共相和合。各人都说郡些破坏,不和合之事,都斗讼相缚,相憎共诤,大家都说:我知此法,你乃不知道的。你到底知道甚么法,像我所知道的呢?我为齐整,你乃不齐整。我为相应,你乃不相应。应该要说前,而却说后,应该说后,却说为前。我为胜,你乃不如(劣)。我问你之事,你乃不能回答,我已降伏你,当又更问。如你一动的话,我就会重新系缚你。大家都更互憍傲,唯求胜说,没有诃责者。尼揵亲子的那些在家白衣的弟子,都厌患这些尼揵亲子的诸弟子们。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他们所说的为恶法、恶律之故,都不是出要之法,不是趣于正觉,也不是善逝之所说的。均为是崩坏不住,无所依怙的。他们所尊奉之师,也不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世尊!我听闻此事后,非常的恐怖惊惧,举身毛竖(全身的毛,都倒竖起来),我想:千万不可使诸比丘在于世尊离开世间后,在于大众当中起如是之斗诤之事才好。因为这些斗诤,乃不益于多人,会增加多人之苦痛,而不是义,不是饶益之事,也不是安隐快乐,乃至会令天人生极苦患之事的。世尊!我看见一位比丘,坐在于世尊前,至心的敬重世尊,善护于善逝您。世尊!我看见此事后,便作如是之念:假如令这些比丘在于世尊离开世间后,在于大众当中起如是之斗诤的话,即这些斗诤乃不益于多人,会带给多人而有苦恼,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使天人生极苦患的。」
于是,世尊问他而说:「阿难!你见那些等类的大众当中,有诤斗的人,所谓此斗诤乃不益于多人,会给多人带来有苦患,为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使天人生极苦患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所谓有斗诤,乃由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在于其大众当中,生而生的话(一再的生此争胜之心),则,世尊!就由于此斗诤,而不益于多人,多人都会由于此而带来了苦患,为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给天人生极苦患的。」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此斗诤乃为甚少的,所谓由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之故。阿难!如有斗诤,由于道,由于道迹,而在于大众当中,生而又生的话,则,阿难!所谓此斗诤乃不益于多人,多人会由此而带来苦恼,为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的。阿难!你见其中有二位比丘,各各都怀着不同之意念,而起斗诤,所谓诤那些: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犯、是非犯,或轻、或重,可悔、不可悔,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起、
不起等事时,阿难!你的意见如何呢?如对我的法聚,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三十七道品),能自知、自觉、自作证吗?阿难!尼揵亲子实在并不是甚么萨云若(一切智者),而却自称为萨云若(一切智者)。阿难!如果尼揵亲子为一切知、一切见(如实而知见一切真理的人)的话,则他自会为其弟子们施设六诤本,所谓听后,自会止息其诤的。」
于是,尊者阿难,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说:「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世尊为诸比丘说六诤本的话,诸比丘们从世尊而闻此法后,当会善于受持的。」
世尊告诉他说:「阿难!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详其分别解说。」尊者阿难白佛说:「唯然!当会受教而听。」
佛陀说:「阿难!或者有一人,为瞋恼的人,而为结缠。阿难!所谓有人瞋恼而结缠的话,他就不会敬师,不能见法,不会护戒。他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后,便会在于大众当中,起如是之诤,因此斗诤乃不益于多人,会给多人带来苦恼,非义非饶益,非为安隐快乐,乃至给天人生极苦患。阿难!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而不尽的话,就会为了断此斗诤之故,你就应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住而不可使其退回其心。阿难!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及其衣,就会急求方便,会去救头、救衣。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而不尽的话,就为了断此斗诤之故,你就当会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住而不可使其退回其心。阿难!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而尽的话,你就应当重护其心,常无放逸。欲止此斗诤之故,则对于如是的此诤,你就会断其根本。阿难!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着其衣,就急求方便,而去救头、救衣。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尽的话,你就应当重护其心,常无放逸,都是欲止此诤斗之故。像如是的,对于此诤,你就当断其根本。像如是的不语(覆藏)、结、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都为之诤之本)。
阿难!如有一人,为恶欲、邪见、恶性,而不可制的话,则他就不会敬师,不见法、不护戒。他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之后,就会在于大众当中起如是之诤,所谓此斗诤,乃不益于多人,会给多人带来苦恼,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给天人生极苦患。阿难!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而不尽的话,则为了断此诤之故,你就当应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莫使其退回。阿难!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着其衣,就会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那样。像如是的斗诤,你在
于内外见而不尽的话,就为了断此诤斗之故,你就应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可退回。阿难!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尽的话,你就应当重护其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之故。像如是的此诤斗,你应断其根本。阿难!犹如有人,被火烧着其头,烧着其衣,就会急求方便,去救头、救衣那样。像如是的斗诤,你在于内外见尽的话,你就应当重护其心,应常不放逸,欲止此诤之故。像如是的对于此诤,你就应断其根本。
其次,阿难!有七种止诤(灭诤之法),第一就是应与面前止诤律(现前毘尼),第二就是应与忆止诤律(忆念毘尼),第三就是应与不痴止诤律(不痴毘尼),第四就是应与自发露止诤律(自言治),第五就是应与君止诤律(居律),第六就是应与展转止诤律(求彼罪),第七就是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如草覆地)。阿难!甚么叫做应该与之以面前的止诤律?为甚么要断此诤,而须由于面前止诤律呢?阿难!如一人的话,就以一人而教诃,要护持他,就用正法与律,如尊…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