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
一九六、周那經第五(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周那沙彌告訴阿難尊者,有關于尼揵們之诤事。阿難將此事白佛,佛陀就爲之說六诤本、七滅法,以及六慰勞之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跋耆國,住在于舍彌村。
那時,沙彌周那,在于那個波和城之處,而受夏坐(結夏安居)。在那個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親子(尼幹陀若提子,爲若提族出身的尼幹外道。爲耆那教的中興者,六師外道之一),在那個地方命終。他臨終後不久,這位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都各各破壞,而不共相和合,都各說破壞之事,都說不和合事,大家都鬥訟相縛,相憎共诤而說:「我知道此法,你乃不知道的。你知甚麼法,如我所知的呢?我乃齊整,你爲不齊整。我爲相應,你乃不相應。應說前,而你卻說後,應說後,而卻說前。我爲勝,你爲不如(劣)。我問你的事,你都不能回答。我已降伏你,當又更問。如你一動的話,我就會重縛于你。」大家都更互憍傲,但求勝說,而無诃者。尼揵親子如有在家白衣的弟子的話,他們都厭患這些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爲甚麼呢?因爲其所說的爲惡法與惡律之故,並不是出要之法,不是趣于正覺,也不是善逝之所說的。是崩壞無住,無所依怙。其被所奉之師也不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故。
于是,沙彌周那受夏坐(結夏安居)完畢,經過此叁個月後,就補治其衣,補衣完了時,則攝衣持缽,往詣舍彌村,住在于舍彌村北之屍攝和林裏。沙彌周那這時曾經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到後禮拜在其雙足下,然後退坐在一邊。尊者阿難問他說:「賢者周那!你是從甚麼地方來的?是在甚麼地方夏坐的呢?」
沙彌周那回答說:「尊者阿難!我乃從波和城而來,是在波和城中結夏安居的。尊者阿難!那個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親子,在那個地方命終。命終後不久,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就各各破壞(各執其意,各行其事),不共同和合(合不來,不能團結在一起),各人都說會破壞,而不會和合之事。也都鬥訟相縛,相憎共诤而說:『我知道此
法,你不知道的。你到底是知道甚麼法,如我所知的呢?我乃非常的齊整,你乃不齊整的。我爲相應,汝乃不相應。應該要說前,而卻說後,應該要說後,而卻說前。我爲勝,你乃不如(劣)。我問你之事,你乃不能回答,我已經降伏你了,當又再問。如果你一動的話,我就會重新的系縛你!』大家都更互憍傲(相互逞能而憍傲),唯求勝說,而沒有诃責的人。尼揵親子的那些在家的白衣弟子,他們都厭患這些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爲甚麼呢?因爲由于他們所說的都是惡法與惡律之故,並不是出要,不是趣于正覺,也不是善逝之所說的,是崩壞無住,無所依怙的。他們所尊之師,也不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尊者阿難聽後,對他說:「賢者周那!由于你得到的此說,可以將此消息雜事帶往見佛,奉獻于世尊做參考。賢者周那!我們現在可以共詣佛陀,具向世尊,說此聽到之事,傥能因此,而得從世尊之處,聽到異法的。」于是,尊者阿難和沙彌周那,都俱往詣佛,到後稽首佛足。尊者阿難禮佛後退住在一邊,沙彌周那也同樣的禮佛後退坐在一邊。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今天沙彌周那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在一邊後,我就問他而說:『賢者周那!你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在甚麼地方結夏安居的呢?』沙彌周那就回答我說:『尊者阿難!我乃從波和城而來的,是在波和城中結夏安居的。尊者阿難!那個波和城中有一位尼揵,名叫親子,在那裏命終,命終後不久,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各各都破壞,都不共相和合。各人都說郡些破壞,不和合之事,都鬥訟相縛,相憎共诤,大家都說:我知此法,你乃不知道的。你到底知道甚麼法,像我所知道的呢?我爲齊整,你乃不齊整。我爲相應,你乃不相應。應該要說前,而卻說後,應該說後,卻說爲前。我爲勝,你乃不如(劣)。我問你之事,你乃不能回答,我已降伏你,當又更問。如你一動的話,我就會重新系縛你。大家都更互憍傲,唯求勝說,沒有诃責者。尼揵親子的那些在家白衣的弟子,都厭患這些尼揵親子的諸弟子們。爲甚麼呢?因爲由于他們所說的爲惡法、惡律之故,都不是出要之法,不是趣于正覺,也不是善逝之所說的。均爲是崩壞不住,無所依怙的。他們所尊奉之師,也不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世尊!我聽聞此事後,非常的恐怖驚懼,舉身毛豎(全身的毛,都倒豎起來),我想:千萬不可使諸比丘在于世尊離開世間後,在于大衆當中起如是之鬥诤之事才好。因爲這些鬥诤,乃不益于多人,會增加多人之苦痛,而不是義,不是饒益之事,也不是安隱快樂,乃至會令天人生極苦患之事的。世尊!我看見一位比丘,坐在于世尊前,至心的敬重世尊,善護于善逝您。世尊!我看見此事後,便作如是之念:假如令這些比丘在于世尊離開世間後,在于大衆當中起如是之鬥诤的話,即這些鬥诤乃不益于多人,會帶給多人而有苦惱,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使天人生極苦患的。」
于是,世尊問他而說:「阿難!你見那些等類的大衆當中,有诤鬥的人,所謂此鬥诤乃不益于多人,會給多人帶來有苦患,爲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使天人生極苦患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所謂有鬥诤,乃由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觀,在于其大衆當中,生而生的話(一再的生此爭勝之心),則,世尊!就由于此鬥诤,而不益于多人,多人都會由于此而帶來了苦患,爲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給天人生極苦患的。」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此鬥诤乃爲甚少的,所謂由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觀之故。阿難!如有鬥诤,由于道,由于道迹,而在于大衆當中,生而又生的話,則,阿難!所謂此鬥诤乃不益于多人,多人會由此而帶來苦惱,爲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的。阿難!你見其中有二位比丘,各各都懷著不同之意念,而起鬥诤,所謂诤那些: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犯、是非犯,或輕、或重,可悔、不可悔,可護、不可護,有余、無余,起、
不起等事時,阿難!你的意見如何呢?如對我的法聚,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叁十七道品),能自知、自覺、自作證嗎?阿難!尼揵親子實在並不是甚麼薩雲若(一切智者),而卻自稱爲薩雲若(一切智者)。阿難!如果尼揵親子爲一切知、一切見(如實而知見一切真理的人)的話,則他自會爲其弟子們施設六诤本,所謂聽後,自會止息其诤的。」
于是,尊者阿難,乃叉手向佛,白佛而說:「世尊!現在正是時候。善逝!現在正是時候。如世尊爲諸比丘說六诤本的話,諸比丘們從世尊而聞此法後,當會善于受持的。」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詳其分別解說。」尊者阿難白佛說:「唯然!當會受教而聽。」
佛陀說:「阿難!或者有一人,爲瞋惱的人,而爲結纏。阿難!所謂有人瞋惱而結纏的話,他就不會敬師,不能見法,不會護戒。他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後,便會在于大衆當中,起如是之诤,因此鬥诤乃不益于多人,會給多人帶來苦惱,非義非饒益,非爲安隱快樂,乃至給天人生極苦患。阿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而不盡的話,就會爲了斷此鬥诤之故,你就應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住而不可使其退回其心。阿難!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及其衣,就會急求方便,會去救頭、救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而不盡的話,就爲了斷此鬥诤之故,你就當會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正智,忍住而不可使其退回其心。阿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而盡的話,你就應當重護其心,常無放逸。欲止此鬥诤之故,則對于如是的此诤,你就會斷其根本。阿難!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著其衣,就急求方便,而去救頭、救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盡的話,你就應當重護其心,常無放逸,都是欲止此诤鬥之故。像如是的,對于此诤,你就當斷其根本。像如是的不語(覆藏)、結、悭、嫉、谄、诳、無慚、無愧、惡欲、邪見、惡性、不可製(都爲之诤之本)。
阿難!如有一人,爲惡欲、邪見、惡性,而不可製的話,則他就不會敬師,不見法、不護戒。他不敬師、不見法、不護戒之後,就會在于大衆當中起如是之诤,所謂此鬥诤,乃不益于多人,會給多人帶來苦惱,非義非饒益,非安隱快樂,乃至給天人生極苦患。阿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而不盡的話,則爲了斷此诤之故,你就當應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莫使其退回。阿難!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著其衣,就會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那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
于內外見而不盡的話,就爲了斷此诤鬥之故,你就應當速求方便,學極精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可退回。阿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盡的話,你就應當重護其心,常無放逸,欲止此诤之故。像如是的此诤鬥,你應斷其根本。阿難!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著其衣,就會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那樣。像如是的鬥诤,你在于內外見盡的話,你就應當重護其心,應常不放逸,欲止此诤之故。像如是的對于此诤,你就應斷其根本。
其次,阿難!有七種止诤(滅诤之法),第一就是應與面前止诤律(現前毘尼),第二就是應與憶止诤律(憶念毘尼),第叁就是應與不癡止诤律(不癡毘尼),第四就是應與自發露止诤律(自言治),第五就是應與君止诤律(居律),第六就是應與展轉止诤律(求彼罪),第七就是應與如棄糞掃止诤律(如草覆地)。阿難!甚麼叫做應該與之以面前的止诤律?爲甚麼要斷此诤,而須由于面前止诤律呢?阿難!如一人的話,就以一人而教诃,要護持他,就用正法與律,如尊…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