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其升上涅槃。其次就是他離于喜欲,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的,聖者所舍的,聖者所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于那時得第叁增上心,就在于現法當中得安樂居,爲容易而不難得,而樂住而無怖畏,安隱快樂,令升于涅槃。其次,他之樂已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爲不苦不樂,而舍、而念、而清淨,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于那時得第四增上心,就在于現法當中得安樂居,爲容易而不難得,樂住而無怖畏,安隱快樂,令升于涅槃。

  他像如是的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心,學憶宿命智通,而作證(證宿命智明)。他有行有相貌,憶念本來無量之往昔所經曆的。所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的成敗劫以前之衆生,那一位名叫某某,某某的往昔的更曆。如說:我曾生在那裏,而爲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的飲食、如是的受苦樂、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壽訖等,所謂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死在這裏,出生于那裏,在那裏死,而在于這裏出生等),而爲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的受苦樂、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壽訖(命終)等事。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于那時得此第一明達。由于本來沒有放逸,樂住于遠離,修行精勤,所謂無智消滅,而智慧生,黑闇破壞而光明成,無明消滅而光明産生,就叫做憶宿命智,作證而明達。

  他像如是的得定心清淨,無穢而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之心,而學習生死智通而作證(證生死智明)。他以清淨的天眼,超出過于人眼,看此衆生的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此衆生之所作之業,能見其如真(如實而見)。如果此衆生成就身的惡行,成就口與意的惡行,誹謗聖人,由于邪見而成就邪見之業,他乃因緣于此(由于此惡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至于惡處,而生于地獄之中。反之而如果此衆生成就身的妙行,成就口與意的妙行,也不誹謗聖人,由于正見而成就正見之業,他則由于此善的因緣,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升至于善處,會上生于天中。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于那時,得第二明達,由于本來沒有放逸,樂住而遠離,而精勤的修行,無智消滅,而智慧生,黑闇破壞而光明成就,無明消滅而光明生,就叫做生死智作證而明達。

  他像如是的得定心清淨,無穢而無煩,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心,而學漏盡智通作證(證漏盡智明)。他知此爲苦如真,知此爲苦之集,知此爲苦之滅,知此爲苦之滅之道如真(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他知此漏如真,知此爲漏之集、知此爲漏之滅、知此爲漏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漏-煩惱的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致于欲漏之心解脫,有漏、無明漏之心解脫,解脫後,便知爲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之身,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已解脫生死的問題,而爲沒有生死可輪轉。)跋陀和利!這叫做他在于那時,得第叁明達,由于本來沒有放逸,樂住于遠離,精勤修行,無智消滅,而智慧生,黑闇破壞而光明成就,無明消滅而光明産生,所謂漏盡智作證而明達。」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就從其座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而白佛說:「世尊!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綠,諸比丘們同樣的犯于禁戒,然而或者有苦治(懲治),或者不苦治呢?」

  世尊回答說:「跋陀和利!或者有比丘,數數犯戒(常常犯戒),由于數數犯戒之故,被諸梵行者所诃,所見聞的,乃從于他之疑而來的。他被諸梵行者所诃,所見聞的,從于他之疑後,他便會說異異論外之余事,(被人诃責或忠告後,就會以不相關之語回避,而向于事外而言他事)。而會瞋恚憎嫉,會發怒而廣爲惡,會觸娆于衆,輕慢于衆,而作如是之說:『我現在當作使衆人歡喜而會可意

  的。』會作如是之意。跋陀和利!諸比丘便作如是之念:然而這位賢者乃數數(常常)犯戒,由于數數犯戒之故,爲諸梵行者所诃其見聞,從他之疑而來的。他被諸梵行者所诃其見聞,從他之疑而來後,他便說異異論外之余事,而瞋恚憎嫉,而發怒廣惡,而觸娆于衆,輕慢于衆,而作如是之說:『我現在當作那些使衆歡喜而可意之事。』大衆見後,而作如是之語:『諸位尊賢!當觀,而令其久住于業。』跋陀和利!諸比丘們就如是而觀,而令其久住于業。

  或者有比丘,曾經數數犯戒,由于數數犯戒之故,被諸梵行者所诃其所見聞,爲他疑者。他被諸梵行者所诃所見聞,而從他之疑而來之後,並不說異異論之外余之事,也不起瞋恚懵嫉,不發怒廣惡,不觸娆于大衆,不輕慢于大衆,也不作如是之說:『我現在當作使衆歡喜而可意之事。』並不作如是之意。跋陀和利!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雖然這位賢者曾經數數犯戒,而由于數數犯戒之故,被諸梵行者所诃,其所見聞乃從他而疑者。他爲諸梵行者所诃其所見聞,從他之疑後,並不說異異論之外余之事,並不瞋恚懵嫉,不發怒廣惡,不觸娆于衆,不輕慢于衆,不作如是之說:『我現在當作使衆歡喜,而可意之事。』大衆見後,而作如是之語:『諸位尊賢!當觀察,而使其早滅其罪』。跋陀和利!.諸比丘如是的觀察,使他能早滅其罪業,輕犯禁戒,也是如此。

  跋陀和利!或者有一類比丘,有信(少有信)、有愛(少有愛念)、有靜(少靜)。現在這位比丘既爲有信、有愛、有靜,則如我們苦治這位賢者的話,則現在這位賢者,既有信、有愛、有靜,因此之故,就必定會斷滅其罪。我們甯可善于共同將這位賢者予以擁護,諸位比丘便善予共同將他擁護。跋陀和利!譬如有人,唯有一只眼,其諸親屬爲了憐念愍傷他,求利及饒益,求他的安隱快樂,而善予共同將護,並不使此人有寒熱、饑渴、有病、有憂、有病憂;不可塵棄他,不可煙苦他,不可塵棄煙苦他。爲甚麼呢?因爲又恐此人再失去其另一眼,因此之故,其親屬都善予將護他。跋陀和利!像如是的,這位比丘有少信、少愛、少有靜時,諸比丘們便作如是之念:現在這位比丘,有少信、少愛,而少有靜念,如我們苦治于這位賢者的話,則現在這位賢者既有少信、少愛、少有靜,就會因此而必定會斷滅其惡業,我們甯可善予其將擁護于這位賢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便善予共同將護,有如其親屬之愛護一眼之人一樣。」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就從其座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佛而說:「世尊!甚麼因甚麼緣,從前少施設禁戒,而有好多的比丘遵奉受持者?甚麼因甚麼緣,世尊在于今天多施設禁戒,卻少有比丘遵奉受持呢?」

  世尊回答說:「跋陀和利!如果比丘衆不得利的話,則大衆便沒有喜好之法(依止于漏,爲漏所起之法);假如大衆得利的話,便會生起喜好之法。生喜好之法後,世尊欲斷此喜好之故,便爲弟子們施設于禁戒。像如是而被稱譽廣大,爲上尊王之所識知,而有大福、多學問。跋陀和利!如果大衆不多聞的話,大衆便不生喜好之法,如大衆多聞的話(得多聞),大衆便會生喜好之法。世尊爲了欲斷此喜好之法之故,便爲弟子們施設戒。跋陀和利!不是由于斷現世之漏之故,爲了弟子施設禁戒的。我乃爲了斷除後世之漏之故,爲了弟子們施設禁戒的。跋陀和利!因此之故,我爲弟子斷漏之故,而施設禁戒,他們就至于受我之教。跋陀和利!我在于往昔之時,爲諸比丘說清淨的馬喻之法,此中,到底是爲了甚麼因,你能憶起嗎?」

  尊者跋陀和利白佛說:「世尊!此中有所因的。爲甚麼呢?世尊爲諸比丘施設一坐食之戒,諸比丘衆都能遵奉學戒,以及世尊之境界、諸微妙之法,唯我說不堪任,乃從座起而去,由于不學具戒,以及世尊的境界、諸微妙之法之故。世尊!這就是此中有所因的。」

  世尊告訴他說:「跋陀和利!此中不但是其因如此。跋陀和利!如我爲諸比丘當說清淨的馬喻之法的話,你必定不能一心,不能善于恭敬,不思念而聽。跋陀和利!這叫做此中更有因的。」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就從其座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佛而說:「世尊!現在正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正是時候了。如世尊爲諸比丘說清淨的馬喻之法的話,諸比丘們從世尊聽後,當會善于受持的!」

  世尊告訴他說:「跋陀和利!猶如善知禦馬之人之得清淨的良馬那樣,那位善知的禦者,首先會治其口,治其口後,就會有不樂于動轉,或者爲欲(喜歡),或者爲不欲(不喜歡)。爲甚麼呢?因爲未曾治之故。跋陀和利!如清淨的良馬,能順從禦者之治的話,則以第一治,而得成就其禦馬時、就再更治而勒其口、絆其腳,絆腳、勒口,而令其驅行,用令止鬥,堪任爲王者所乘,而爲無上之行。無上而息治其諸支節,悉禦而令其成就,就會有不樂于動轉,或者爲欲願,或者不欲願。爲甚麼呢?因爲數數而治之故。跋陀和利!如清淨的良馬,經那位禦馬的人數數調治時,而得以成就的話,他就在于那時爲調禦、善于調禦,而得無上之調,而得第一無上之調,而爲無上行、得第一行,便適中于王乘,食于王粟,稱說爲王馬。

  跋陀和利!像如是的,如果時有賢良的智人,成就十無學之法(八正道,加正智、正解脫),所謂無學的正見,乃至無學的正智的話,他就會在于那時,爲調禦、善于調禦,而得無上之調、得第一無上之調,爲無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一切穢,除一切怖,除一切癡,除一切谄,而止一切塵,淨一切垢,而無所著,而爲可敬可重,可奉可祠,爲一切天人的良福田的。」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尊者跋陀和利,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九五、阿濕具經第四(第五後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設一日一食之戒,阿濕具與弗那婆修二比丘,都不遵佛的禁戒,過中午也食,而耽于安…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