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則他們雖然是作願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會得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行求正果,就是所謂無道啊!(沒有這道理的)。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正定),則他們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不發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行而求正果,就是所謂有道(有道理的)。浮彌!猶如有人,欲得乳的話,就給飼牛以飽飲,而去毂牛乳,則他必定能得乳的。不管是爲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乳時,則給飼牛以飽飲,而去毂牛乳的話,他就必定能得乳。爲甚麼呢?因爲以正確之法去求乳,就是所謂毂牛乳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正定),則他們如作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或者是無願(並不發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都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行求正果,乃所謂有道的。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如作願行,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就必定不能得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行而求正果,則所謂是無道。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時,卻以器盛水,以抨(張弓)去抨(彈擊)它的話,必定不能得酥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如欲得酥,而以器盛水,而以抨去抨它的話,必定不能得到酥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法(不正確的方式)去求酥,所謂抨水,而欲得酥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雖作願行,而卻行邪梵行的話,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的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行而求正果,則所謂無道是。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們作願行,而行正的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則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而求果的話,就是所謂有道。浮彌!猶如有人,欲得酥的話,則以器盛酪,以抨抨之,他就必定能得酥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如果人欲得酥的話,則以器盛酪,以抨去抨它的話,則他必定能得酥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法去求酥,就是所謂抨酥是也。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們曾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而如果並不發願,或者有願無願,或者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也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法去求果之故,所謂有道是。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曾經發願行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

  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見的梵行的話,他們必定不能得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行而求果,則所謂無道是。浮彌!猶如有人,欲得油時,乃以笮具(壓榨之器物)盛沙,用冷水漬它,而將它壓榨,則必定不能得到油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如欲得油,而用笮具去盛沙,用冷水去漬,而取之而壓榨的話,必定不能得油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法(不正確的方法)去求油之故,所謂壓沙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們雖然作願,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的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而求果之故,所謂無道是。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他曾經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們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猶如有人,欲得油時,以笮具去盛麻子,以暖湯去漬,而執取而壓榨的話,必定能得油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時,用笮其去盛麻子,用暖湯去漬,而取之而壓榨的話,他必定能得油。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油,而以笮其盛麻子,以暖湯去漬,而取之而壓榨它,則他必定能得油。爲甚麼呢?因爲以正法而求油,所謂壓麻子是。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的話,則他曾經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則他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法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則他曾經發願行,而行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必定不能得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而求果,則所謂無道之故。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時,卻用濕木作爲火母,而用濕的鑽,去鑽它,則必定不能得火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而用濕木作爲火母,用濕的鑽去鑽它的話,必定不能得火的。爲甚麼呢?因爲以邪法(不正確之法)去求火,別所謂鑽濕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邪見,乃至邪見之定的話,則他雖作願行,而行邪梵行,就必定不能得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邪梵行的話,則必定不能得正果的。

  爲甚麼呢?因爲以邪而求果,則所謂無道之故。

  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則曾經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不管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而求果,則所謂有道是。浮彌!猶如有人,欲得火時,以燥的木作爲火母,以燥的鑽去鑽它,則必定能得火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人欲得火時,乃用燥的木去作爲火母,用燥的鑽去鑽它,則他必定能得火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確之法去求火,則所謂鑽火而用燥木之故。像如是的,浮彌!如有沙門、梵志,具有了正見,乃至正見之定,他曾發願行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必定能得正果的。或者是無願,或者是願無願,或者是非有願非無願,而行正梵行的話,他就必定能得正果的。爲甚麼呢?因爲以正行而求果,則所謂有道之故。浮彌!如果你爲王童子說此四種喻的話,王童子聽後,必定會大歡喜,會供養于你,會盡其形壽去作,所謂供養你的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以及其余的種種諸生活之具的。」

  尊者浮彌白佛說:「世尊!我本來未曾聽過此四喻,怎麼能得說出呢?唯今天始從世尊聽到啊!」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浮彌,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四、受法經(上)第叁(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間真實有四種的受法,所謂(1)現樂當來受苦報,(2)現苦當來受樂報,(3)現苦當來受苦報,(4)現樂當來受樂報。如行淫欲,就是現樂後苦。硬製煩惱,則現苦後樂。外道苦行,則現苦後苦。歡喜修行梵行,化生于彼,而般涅槃,而得不退法,不還于此世間,就是現樂後也樂。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世間乃真正實在有四種的受法的。那四種呢?或者有一種受法,爲現在受樂,而當來會受苦報,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苦而當來會受樂報,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苦,而當來也是受苦報的;或者有一種受法,乃現在受樂,當來也會受樂報的。

  (1)甚麼受法叫做現在受樂,而當來會受苦報呢?或者有沙門、梵志,和莊嚴的美好的女人共相娛樂,而作如是之說:『此沙門、梵志,對于淫欲之事,當來會遇見到有甚麼恐怖?有甚麼災患?而必須斷于欲,而施設所欲之事呢?對于此美好而莊嚴的女人的身體,而觸摩的話,會有樂的更樂(快樂的感觸)啊!』他就這樣的和此美女共相娛樂,而在于其中遊戲。他受此法,成就具足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會趣至于惡處,會轉生于地獄之中。那時才作如是之念:那沙門、梵志,對于淫欲,會見到這種當來的恐怖,會見此(遇到這種)災患之故,才應斷于淫欲,才施設斷欲的。我們因爲由于欲,而诤欲,而緣于欲之故,才會受如是的極苦,如是的非常重之苦啊!

  (2)猶如春後之月,日中(白天)乃極爲炎熱,有葛藤的種子,被日炙得拆迸,而墮在于一娑羅樹下。那時,娑羅樹神,乃由于此之故,而生恐怖。于是,那位樹神,如其有邊傍的種子的村神,村裏的百谷的藥木的有其親親的朋友樹神(所謂沙羅樹之神的朋友、親戚,以及住于藥草等木的諸神),對于種子而見有當來之恐怖、災患之會生起之故,便往至于那樹神之處,而慰勞說:『樹神!不可以起恐怖!樹神!不可以起恐怖!現在此葛藤的種子或者會被鹿食,或者會被孔雀所食,或者會被風吹而去,或者會被村火所燒,或者會被野火所燒,或

  者會敗壞,而不成爲種子的。像如是的,樹神!你乃會得安隱的。』如果此種子不被鹿所食,不被孔雀所食,不被風吹去,不被村火所燒,不被野火所燒,也不會敗壞,而不會不成爲種子的話,則此種子乃不缺不穿,也不會剖坼,不被風、雨、日等所傷害,而得大…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