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色,不欲、不著、不住于過去之色,也不樂于過去之覺(受)、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于過去之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不念過去之法。

  強耆!甚麼叫做比丘之願于未來之法呢?如比丘樂于未來之色,而貪欲、執著,而住于未來之色,也樂于未來之覺(受)、想、行、識,而貪欲、執著,而住于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願于未來之法。強耆!甚麼叫做比丘之不願于未來之法呢?如比丘不樂于未來之色,不欲、不著、不住于未來之色,也不樂于未來之覺(受)、想、行、識,而不欲、不著、不住于未來之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不願于未來。

  強耆!甚麼叫做比丘之受現在之法呢?如比丘樂于現在之色,而貪欲、執著而住于色,也樂于現在之覺(受)、想、行、識,而貪欲、執著,而住于受想行識的話,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受現在之法。強耆!甚麼叫做比丘之不受于現在之法呢?如比丘不樂于現在之色,不欲、不著、不住于現在之色,也不樂于現在之覺(受)、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于現在之受想行識的話,像如是的,就爲之比丘之不受現在之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盧夷強耆,及諸比丘

  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六七、阿難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難尊者就五蘊,而對于諸比丘們具說跋地羅帝偈之意義。有一位比丘將此向佛報告其事,佛舵乃叫阿難講說後,贊歎其所說的爲正確無誤。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爲了諸比丘之法益,就在于夜間,聚集比丘們在于講堂,而演說跋地羅帝偈,以及其內中的意義(夜夜完全如是的賢善生活之人之偈)。

  這時,有一位比丘,過了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往詣于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那位尊者阿難,爲了諸比丘之法益,在于夜間,聚集比丘于講堂,爲了大衆講說跋地羅帝偈,以及其意義(爲如是如是的)。

  于是,世尊乃告訴一位比丘而說:「你往至阿難

  比丘之處,作如是之語:『阿難!世尊叫你。』」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從其座位起立,稽首佛足,繞佛叁匝後而去。他往至尊者阿難之處,而語他說:「世尊叫尊者阿難你!」

  尊者阿難就到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世尊乃問他而說:「阿難!你是否爲了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間,聚集比丘于講堂,而爲他們講說跋地羅帝偈,及其意義嗎?」尊者阿難回答說:「唯然!」

  世尊問說:「阿難!你是怎樣的爲諸比丘講說跋地羅帝偈,及其意義的呢?」尊者阿難就說其偈而說: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語譯如前)

  世尊即又問而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念過去之法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有比丘樂于過去之色,貪欲、執著而住于過去之色,也樂

  于過去之覺(受)、想、行、識,貪欲、執著而住于過去之受想行識,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念于過去之法。」

  世尊即又問而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不念于過去之法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比丘不樂于過去之色,不欲、不著、不住于過去之色,也不樂于過去之覺(受)、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于過去之受想行識,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不念于過去之法。」

  世尊即又問而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願于未來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比丘樂于未來之色,貪欲、執著而住于未來之色,也樂于未來之覺(受)、想、行、識,而貪欲、執著,而住于未來之受想行識的話,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願于未來。」

  世尊即又問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不願于未來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比丘不樂于未來之色,不欲、不著、不住于未來之色,也不樂于未來之覺(受)、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于未來之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不願于未來。」

  世尊即又問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受現在之法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比丘樂于現在之色,貪欲、執著而住于現在之色,也樂于現

  在之覺(受)、想、行、識,貪欲、執著而住于現在之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受現在之法。」

  世尊即又問說:「阿難!甚麼叫做比丘之不受現在之法呢?」尊者阿難回答說:「世尊!如比丘不樂于現在之色,不欲、不著、不住于現在之色,也不樂于現在之覺(受)、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于現在之受想行識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就爲之不受現在之法。世尊!我以如是這般的爲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間,聚集大衆于講堂,說此跋地羅帝偈,以及其意義的。」

  于是,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善哉!善哉!我的弟子有眼、有智、有義、有法。爲甚麼呢?所謂弟子在于其師的面前,能說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廣說此義,實在是如阿難比丘所說的,你們應當如是的受持!爲甚麼呢?因爲此說觀義,應該如是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六八、意行經第七(第四分別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在于此世間修四禅八定的人,則以向往其處之故,其命終之後,得生于色界、無色界。在于其修定中所受的喜樂,和生天後所受的喜樂,均不會有差別。並說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之想,而知滅身觸,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而慧見諸漏盡斷智,就是諸禅當中之最爲第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將爲你們說法,所說之法,則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義而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所謂分別意行經,如意行之生起(生起行爲)是。你們要谛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乃受教而聽。

  佛陀說:「甚麼叫做意行生呢?如有比丘,能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粗尋)、有觀(細伺),由于離,而生喜與樂,而得初禅,而成就遊止于其中。他對于此定,喜樂而欲,而住,他在此定喜樂欲住後,必定有是處(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樂于彼後,其命終之時,會生于梵身天之中。諸梵身天們,都生彼處,而住于彼處,都受由

  于離而生的喜與樂,以及比丘住于此,而入于初禅,而受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此二種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都沒有差別,二類都均爲是等等(平等)。爲甚麼呢?因爲先在于此處行持禅定,然後生于彼處,彼處與此處之定,都像如是而修,如是而習,如是而廣布,如是而生于梵身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由于意而生起行爲)。

  又次,比丘!其覺(粗尋)與觀(細伺),都已息滅,已內靜,已一心而無覺、無觀,有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而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禅定當中樂欲而住。他在此定樂欲而住後,必定會有是處(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樂于彼,命終之後,會生于晃昱天(光音天,色界二禅頂)中。諸位晃昱天的天神們,都生在那裏,住在那裏,而自受其由于禅定所生之喜與樂,以及比丘也同樣的,如住在此處,有入于第二禅的功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而生的喜與樂的話,則此二種由于定而生的喜與樂,並沒有差別,二種都同等同等的。爲甚麼呢?因爲先在于此處行持而得禅定,然後會生在于那個地方。他對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習,如是而廣布,如是而生于晃昱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離開于喜欲,由于舍,而無求,而遊止于其中。爲正念正智,而身會覺樂(離喜妙

  樂)。所謂有那聖者所說的,那聖者所舍的,那聖者的念、樂住、空,而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當中安樂,而欲住。他在于此定當中安樂欲住之後,必定是有是處(必定有這道理)。他住于彼,而樂于彼(指叁禅的功行),在其命終之後,會生于遍淨天(色界叁禅之頂)之中。諸位遍淨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指叁禅天),而受無喜之樂(離喜之妙樂),以及比丘住在于此,而入于第叁禅,而自受其無喜之樂(離喜之妙樂)的,此二者的無喜之樂,並沒有差別,二種都平等平等。爲甚麼呢?因爲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後生在于彼處的。他對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習,如是而廣布,如是而生于遍淨天之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樂己滅,苦已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有不苦不樂,而有舍,有念,而清淨(舍念清淨地),而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而樂,而欲住。他在此定而樂,而欲住後,必定有是處(必有此道理)。他住彼,而樂于彼(指四禅),其命終之後,生于果實天(廣果天,四禅之第叁天)之中。諸位果實天的天神,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舍、念、清淨之樂,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入于第四禅,而受舍、念清淨之樂的,此二種舍、念、清淨之樂,都沒有差別,二種

  都平等平等。爲甚麼呢?因爲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後生于彼,他對于此定都如是而修,如是而習,如是而廣布,而生于果實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的色想,滅除有對礙之想,而不念若幹之想,而爲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而遊止于其中。他就對于此定,樂而欲住。他在于此定樂而欲住之後,必有是處(必定有這道理)。他住于彼,而樂于彼,其命終之後,生于無量空處天中(無色界天之一)。諸位無量空處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無量空處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無量…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