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过去之法。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而贪欲、执着而住于色,也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强耆!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于现在之法呢?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就为之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卢夷强耆,及诸比丘

  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七、阿难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就五蕴,而对于诸比丘们具说跋地罗帝偈之意义。有一位比丘将此向佛报告其事,佛舵乃叫阿难讲说后,赞叹其所说的为正确无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就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们在于讲堂,而演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内中的意义(夜夜完全如是的贤善生活之人之偈)。

  这时,有一位比丘,过了其夜,至于翌日的平旦,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那位尊者阿难,为了诸比丘之法益,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为了大众讲说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为如是如是的)。

  于是,世尊乃告诉一位比丘而说:「你往至阿难

  比丘之处,作如是之语:『阿难!世尊叫你。』」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从其座位起立,稽首佛足,绕佛三匝后而去。他往至尊者阿难之处,而语他说:「世尊叫尊者阿难你!」

  尊者阿难就到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住在一边。世尊乃问他而说:「阿难!你是否为了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比丘于讲堂,而为他们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吗?」尊者阿难回答说:「唯然!」

  世尊问说:「阿难!你是怎样的为诸比丘讲说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的呢?」尊者阿难就说其偈而说: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语译如前)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念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有比丘乐于过去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色,也乐

  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念于过去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过去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色,也不乐于过去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过去之受想行识,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念于过去之法。」

  世尊即又问而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未来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色,也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而贪欲、执着,而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愿于未来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未来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色,也不乐于未来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未来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愿于未来。」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乐于现在之色,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色,也乐于现

  在之觉(受)、想、行、识,贪欲、执着而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受现在之法。」

  世尊即又问说:「阿难!甚么叫做比丘之不受现在之法呢?」尊者阿难回答说:「世尊!如比丘不乐于现在之色,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色,也不乐于现在之觉(受)、想、行、识,不欲、不着、不住于现在之受想行识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就为之不受现在之法。世尊!我以如是这般的为诸比丘之法益,而在于夜间,聚集大众于讲堂,说此跋地罗帝偈,以及其意义的。」

  于是,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的弟子有眼、有智、有义、有法。为甚么呢?所谓弟子在于其师的面前,能说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而广说此义,实在是如阿难比丘所说的,你们应当如是的受持!为甚么呢?因为此说观义,应该如是之故。」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六八、意行经第七(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在于此世间修四禅八定的人,则以向往其处之故,其命终之后,得生于色界、无色界。在于其修定中所受的喜乐,和生天后所受的喜乐,均不会有差别。并说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之想,而知灭身触,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而慧见诸漏尽断智,就是诸禅当中之最为第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之法,则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有义而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所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之生起(生起行为)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乃受教而听。

  佛陀说:「甚么叫做意行生呢?如有比丘,能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粗寻)、有观(细伺),由于离,而生喜与乐,而得初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对于此定,喜乐而欲,而住,他在此定喜乐欲住后,必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后,其命终之时,会生于梵身天之中。诸梵身天们,都生彼处,而住于彼处,都受由

  于离而生的喜与乐,以及比丘住于此,而入于初禅,而受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此二种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都没有差别,二类都均为是等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处,彼处与此处之定,都像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梵身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由于意而生起行为)。

  又次,比丘!其觉(粗寻)与观(细伺),都已息灭,已内静,已一心而无觉、无观,有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禅定当中乐欲而住。他在此定乐欲而住后,必定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命终之后,会生于晃昱天(光音天,色界二禅顶)中。诸位晃昱天的天神们,都生在那里,住在那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所生之喜与乐,以及比丘也同样的,如住在此处,有入于第二禅的功行,而自受其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的话,则此二种由于定而生的喜与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同等同等的。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处行持而得禅定,然后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晃昱天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离开于喜欲,由于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为正念正智,而身会觉乐(离喜妙

  乐)。所谓有那圣者所说的,那圣者所舍的,那圣者的念、乐住、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当中安乐欲住之后,必定是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指三禅的功行),在其命终之后,会生于遍净天(色界三禅之顶)之中。诸位遍净天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指三禅天),而受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以及比丘住在于此,而入于第三禅,而自受其无喜之乐(离喜之妙乐)的,此二者的无喜之乐,并没有差别,二种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在于彼处的。他对于此定,乃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如是而生于遍净天之中,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乐己灭,苦已灭。喜与忧本来就已灭,而有不苦不乐,而有舍,有念,而清净(舍念清净地),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在于此定而乐,而欲住。他在此定而乐,而欲住后,必定有是处(必有此道理)。他住彼,而乐于彼(指四禅),其命终之后,生于果实天(广果天,四禅之第三天)之中。诸位果实天的天神,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舍、念、清净之乐,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入于第四禅,而受舍、念清净之乐的,此二种舍、念、清净之乐,都没有差别,二种

  都平等平等。为甚么呢?因为先在于此行持禅定,然后生于彼,他对于此定都如是而修,如是而习,如是而广布,而生于果实天中的,像如是的,就叫做意行生。

  又次,比丘!度一切的色想,灭除有对碍之想,而不念若干之想,而为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就对于此定,乐而欲住。他在于此定乐而欲住之后,必有是处(必定有这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其命终之后,生于无量空处天中(无色界天之一)。诸位无量空处的天神,都生于彼,而住于彼,而受无量空处之想,以及比丘之住于此,而受无量…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