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由于甚麼原因而說的呢?因爲有六喜依著(六種依在家之喜,也就是世俗的之喜),也有六喜依無欲(六種依出離的生活之喜);有六憂依著(六種依在家之憂,也就是世俗的之憂),也有六憂依無欲(六種依出離的生活之憂);有六舍依著(六種依在家的不喜不憂之舍,也就是世俗的之不喜不憂),也有六舍依無欲(六種依出離之生活的不喜不憂之舍)。甚麼爲之六喜依著?甚麼爲之六喜依無欲呢?由于眼根看見色境後,會生喜的,當知爲有二種的,(1)或者就是依于著(世俗的之執著),(2)或者就是依于無欲(出俗的之無欲)的。
甚麼叫做喜依著呢?眼根知道色境爲可喜,而意念(內心即起思念),而愛其色相,而有愛欲相應之樂,如未得到的,就欲得它,已得到的,就會回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是叫做喜依著。甚麼叫做喜依無欲呢?如知道色境爲無常,爲變易之
法,而應滅盡,而應無欲,而應滅息,從前的(過去的),以及現今(現在)的一切色爲無常的,爲苦的,均爲是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生喜的心。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無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之對于聲、香、味、觸等事,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後,而生喜,當知也是有二種,(1)或者依于著(俗法),(2)或者依于無欲(出離法)。甚麼叫做喜依著呢?意根知道法境爲可喜,而意念(心理思念),而愛其法境,而有愛欲相應之樂,未得到的,就欲得到它,已得到的話,就會回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著。甚麼爲之喜依無欲呢?知道法境爲無常,爲變易之法,而當滅盡,而無欲、滅息,從前(過去的),和現在的一切法,均爲是無常的,是苦的,會有生滅之法,思憶後而生喜。像如是之喜,就叫做喜依無欲。
甚麼叫做六憂依著?甚麼叫做六憂依無欲呢?如眼根看見色境後,而生憂,當知爲有二種的。(1)或依于著(俗世的),(2)或依于無欲(出俗)的。甚麼爲之憂依著呢?眼根知道色境爲可喜,而意念,而愛其色相,而爲愛欲相應之樂。然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卻已過去、散壞、毀滅、變易,因之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依著。甚麼爲之憂依無欲呢?知道色爲無常,爲變易,會滅
盡,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以及現在的一切色,均爲是無常的,爲苦的,爲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甚麼時候才能在于彼處(聖者的境地),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呢?所謂處,就是諸聖人成就遊止的境界。這叫做對于上具觸之願(對于無上解脫而生起願望),而恐怖,而知苦憂,而生憂(由于願望而發生憂)。像如是的憂,就叫做憂依無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知法後,而生憂,當知爲有二種,(1)或者依于著(世俗的),(2)或者依于無欲(出世的)。
甚麼爲之憂依著呢?如意根知道法境爲可喜,而意念,而愛法,而爲愛欲相應之樂。而未得到的,乃不能得到,已得到的,卻已過去,而散壞、消滅、變易,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乃依于著(俗世的)。甚麼爲之憂依無欲呢?如知道法爲無常,爲變易,爲滅盡,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以及現在的一切法,均爲是無常,是苦,是變滅之法,思憶後,而作如是之念:我到底要到甚麼時候才能于彼處(聖者的境界),而成就遊止于其間呢?所謂處,就是諸聖人成就遊止的境界。這就是上具觸願(對于無上解脫而生起願望),而起恐怖心,而知苦憂而生憂。像如是之憂,就叫做憂依無欲(出俗的)。甚麼爲之六舍依
著?甚麼爲之六舍依無欲呢?如眼根看見色境後,已生舍(無喜無憂),當知有二種。(1)或者依于著,(2)或者依于無欲。
甚麼爲之舍依著呢?如眼根知道色境而生舍。他乃平等,而不多聞,無智慧,爲愚癡的凡夫(是一介平凡的人),這種人對于色境而有的舍(不喜不憂),乃不離于色(此舍,乃未超越色),這叫做舍依著。甚麼爲之舍依無欲呢?如知色爲無常,爲變易,會滅盡,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及現在的一切色,均爲是無常的,爲苦的,爲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舍住(依住于舍)。如有至意(專心一意)的修習舍的話,這就叫做舍依無欲。像如是的,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意根知道法境後,而生舍,當知有二種。(1)或者依于著(俗世的),(2)或者依于無欲(出世的)。
甚麼爲之舍依著呢?意根知道法境而生舍。平等而不多聞,而沒有智慧,爲愚癡的凡夫(指一介平凡的人),爲了法,而有舍(不喜不憂),乃不離于法(此舍,乃不超越于法),這叫做舍依著。甚麼爲之舍依無欲呢?如意根知道法境爲無常的,爲變易而滅盡的,而無欲,而滅息。從前(過去)的,以及現在的一切法,均爲是無常,爲苦,爲變滅之法,這樣的思憶後,而舍住。如有至意(專心
一意)的修習舍,這就叫做舍依無欲。以上就是所謂六喜依著,六喜依無著,六憂依著、六憂依無欲、六舍依著、六舍依無欲,總說爲之叁十六刀(叁十六種有情之迹)。當知爲內者,就是因此之故而說的。
(5)在于其中,斷彼,而成就是者(依此而舍此),這是由于甚麼因由而說的呢?所謂此六喜,乃依于無欲,而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在無欲裏)。所謂此六喜,乃依于著,而能滅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斷于彼(都斷滅執著,爲出世的)。所謂此六憂,依于無欲,而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爲無欲而住)。所謂此六憂,依于著,即滅于彼(滅除著),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斷于彼(斷滅著)。所謂此六舍,乃依無欲,而取于是(取無欲),依于是,住于是(均依住于無欲)。所謂此六舍,乃依于著,即滅于彼(滅著),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斷于彼(均斷著)。所謂此六憂乃依于無欲,則取于是(取無欲),依于是,住于是(均依住于無欲)。所謂此六喜乃依于無欲,即滅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像如是的斷滅于彼(斷依無欲之喜,未克服之喜,依此而斷此)。所謂六舍,乃依無欲,即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依于無欲之舍)。所謂此六憂,乃依無欲,即滅于彼,除于彼,吐于彼,如是而斷
于彼(斷除未克服而生之舍,所謂依此,而斷此。)
有舍,無量的更樂,若幹的更樂(有舍的種種雜多的更樂-感觸性,而依在于此種種雜多的感觸性)。有舍,爲一更樂,而不是若幹的更樂(有一種爲第一之性,而依止于此單一之性)。甚麼叫做有舍,爲無量的更樂,若幹的更樂呢?如舍,乃爲了色,爲了聲,爲了香,爲了味,爲了觸的話,則此舍,乃爲無量的更樂,若幹種的更樂的。甚麼爲之有舍,爲一更樂,而不是若幹種的更樂呢?所謂舍,或者依于無量空處(依空無邊處,無色界之一),或者依于無量識處(依識無邊處,無色界之二),或者依于無所有處(無色界之叁),或者依于非有想非無想處(無色界之四)的話,則這種舍,乃爲一更樂,而不是若幹種的更樂。所謂此種舍,爲有一更樂,而不是若幹種的更樂的話,則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如果說,此舍乃有無量的更樂,若幹種的更樂的話,就消滅它,除棄它,吐盡它,像如是的斷除它。取于無量,依于無量,住于無量,所謂此舍,乃爲有一更樂,而不是若幹種的更樂的話,就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所謂此舍,爲有無量的更樂,有若幹種的更樂的話,就消滅它,除棄它,吐盡它,像如是的斷除它。于中斷彼,而成就是(此)者,就是由于此因由之故,而
說的。
(6)無量的說法,當知爲內者,這是由于甚麼因由而說的呢?如來有四類的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辯才,而成就第一辯才,乃至壽命活到百歲,如來都爲他們說法滿于百年,除棄了飲食的時間,和大小便的時間、睡眠休息的時間,及聚會的時間。他們對于如來所說之法的文句、法句、觀義,都能以慧而速觀其義,不再更問于如來之法。爲甚麼呢?因爲如來所說之法,乃爲無有極,不可窮盡之法。所謂文句、法句、觀義,乃至四衆弟子之命終等事。猶如四種善射的人,挽強而俱發其箭那樣,善學而善知,而有方便,速徹其過去。像如是的,世尊有四種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辯才而成就第一辯才,乃至壽命活到百歲,如來也爲他們說法至于滿百年,除了飲食、大小便之時、睡眠休息之時,及聚會之時,他們對于如來所說之法,其文句、法句、觀義,都以慧而速觀其義,不再更問于如來之法。爲甚麼呢?因爲如來所說之法,乃爲無極,而不可窮盡之故。無量的說法,當知爲內者,就是由于此原故而說的。
(7)叁意止,謂聖人所習,聖人所習後,即大衆可教者(叁念處,由于聖者修習後,可以教與他人),這是怎麼說的呢?假若如來爲弟子們說法,
憐念而愍傷弟子,爲弟子求其義,以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之心,都是爲了饒益,都是爲了快樂,都是爲了饒益之樂的。如果那些弟子不恭敬,也不順其教而行,不建立于智慧,其心不趣向于法,不依次第之法,不受正法,違世尊之教,而不能得定的話,則世尊並不會以此爲憂戚。因爲世尊,乃舍無所爲,而常念常智之故。這叫做第一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衆可教也(可堪任教化群衆)。
其次,如來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弟子,爲弟子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而發慈悲之心,都是爲饒益,都是爲快樂,都是爲饒益之樂。如果那些弟子能恭敬順行,而建立于智慧,其心歸趣而向法,而依次第之法,而受持正法,不違世尊之教,而能得定的話,世尊也不會以此而爲歡喜。因爲世尊乃舍無所爲,乃常念常智之故。這叫做第二意止(念處),是所謂聖人所習的,聖人所修習後,大衆可以教的了(可堪任教化群…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