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有人正稱說他爲梵志的話,就是爲父母所舉的,也是受生清淨(出身爲清淨的家庭),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于種族,生生世世都沒有惡。爲博聞而總持,而誦過于四典經(四韋駄典。所謂智論:(1)阿由,譯爲方命,養生繕性之書。(2)殊夜。爲祭祀祈禱之書。(3)婆磨,爲禮儀占蔔兵法軍陣之書,(4)阿達婆,爲異能技數,禁咒醫方之書),深達于因、緣、正、文、戲,和五句說(第五史傳的詩句的解說者)。瞿昙!能正稱說爲梵志的人,就是我啊!爲甚麼呢?因爲我乃爲父母所舉,受生爲清淨之家,乃至七世的父母,也不絕其好的種族,生生都沒有惡,都博聞總持,誦過四典經,深達于因、緣、正、文、戲,和五句說。」
世尊告訴他說:「頭那!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所了解的回答于我。頭那!你的意見如何呢?如往昔之時,有梵志,至于其壽終命過,都誦持經書,流布經書,誦習典經。他們就是所謂夜咤、婆摩、婆
摩提娑、毗奢蜜哆邏、夜陀揵尼、應疑羅娑、婆私咤、迦葉、婆羅婆、婆和(以上爲十位古仙人之名。爲聖典之作者、宣說者。參酌叁十八卷鹦鹉經)。他們都施設有如下的五種梵志。(1)有梵志猶如梵(此梵志,等于是梵天的),(2)有梵志似如天(此梵志等于天的),(3)有梵志不越界(此梵志乃守規則的),(4)有梵志越界(此梵志爲混亂規則的),(5)有梵志旃荼羅爲第五的(旃陀羅譯爲賤民,此梵志就是婆羅門賤民)。頭那!在此五種梵志當中,你到底和那一種爲相似呢?」
頭那白佛說:「瞿昙!你乃略說此義,並不廣爲分別解釋,我乃不能知道其詳義。唯願沙門瞿昙你善說,使我知道詳細之義。」世尊告訴他說:「頭那!你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廣分別解說。」頭那白佛說:「唯然!瞿昙!」頭那梵志就受教而聽。
佛陀說:「頭那!甚麼叫做(1)梵志猶如梵天呢?如有梵志爲其父母所舉出的,其受生爲清淨,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于其種族,生生都不爲惡(出身好,血統清淨,七代的父母均不混亂,是不曾被非難的家世)。他四十八年間行童子的梵行,都欲得經書,誦習典經。他得經書,誦習典經後,爲了供養其師,而求乞財物,都如法。而不是非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不是不如法呢?不是以田作
(不用農耕去得財物),不是以治生(不是用商業),也非書、非算、非數,非印,非手筆、非文章、非經、非詩(不是用任何世人之求財之工巧等的方法),也非以刀杖,非王從(更不用弓刀等武力,以及做官爲王事等工作)。都如法去求乞(完全以行乞而不辱缽),去求乞財物去供養其師。去布施于人的。他布施財物後,其心與慈俱在,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至于二叁四方,至于四維上下,普周于一切,其心都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徧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心與悲、喜之俱,也是同樣之理。而心與舍也同樣之俱在,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而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頭那!像如是的梵志,猶如梵天哩!
(2)頭那!甚麼叫做梵志,似如天呢?如有梵志,爲父母所舉出,受生爲清淨(以父母兩方之出身而言,都是良好的家世),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其良好的種族,生生都不爲惡。他在四十八年當中,乃行童子的梵行,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他得經書,誦習典經後,爲了供養其師,而求乞財物,都如法,而不是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不是不如法呢?如非用田作去求財物,不是以治生,不是以書,不是以算,不是以數,不是以印,
不是以手筆,不是以文章,不是以經,不是以詩,不是以刀杖,不是從王事。都是如法去求乞,去求乞財物以供養其師的。他這樣的求乞而布施財物後,乃行身的妙行,行口與意的妙行。他行身的妙行,行口與意的妙行後,他乃因緣于此,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升上善處,會上生天中。頭那!像如是的,就是梵志似如天哩!
(3)頭那!甚麼叫做梵志之不越界呢?如有梵志,爲其父母所舉的,其受生爲清淨,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于好的種族,生生都無惡。他在四十八年當中,乃行童子的梵行,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他得到經書,誦習典經後,爲了供養其師,而去求乞財物,都如法,而不是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不是不如法呢?不是由于田作去求財物,非以治生,非以書,非以算,非以數,非以印,非以手筆,非以文章,非以經,非以詩,非以刀杖,非以從王事的。都是如法去求乞,去求乞財物,去供養其師的。他這樣的求乞而布施財物後,爲了自求其妻室,而都如法,而非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非不如法呢?梵志乃不如是之意,也就是說:並不是向于梵志之女,使令更相愛,相持合會(不是爲愛欲而結合)。他趣向的爲梵志之女,並不是非梵志之女(娶梵志的女人),也不是剎帝利之女。不和懷姙之女,不和産生之女結合(不接近
懷姙的婦女,也不接近于正在授乳的婦女)。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非趣懷姙的婦女呢?因爲不使那些男人,以及女人,名叫不淨之淫,因此之故,梵志乃非趣于懷姙的婦女的。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乃非趣于産生(生産)的婦女呢?因爲不使那些男人,以及女人,其名爲不淨之恚,因此之故,梵志乃不趣于産生的婦女的。頭那!梵志之女所趣向的,並不是爲財物,不是爲憍傲,不是爲莊嚴,不是爲校飾,但爲得子之故。他們生子之後,如有故梵志(本來的梵志)的要誓、處所、界障等事的話,他就住在于彼,持于彼,不越于彼(都依古婆羅門之限界內去行事,也就是持家而愛家,而守家,不使家庭不圓滿)。頭那!像如是的,此爲梵志不越界(守界限的婆羅門)。
(4)頭那!甚麼叫做梵志爲越界呢?如有梵志爲父母所舉出,其受生爲清淨,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于良好的種族,生生都不惡。他乃四十八年,行童子的梵行,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他得經書,誦習典經後,爲了供養其師,而求乞財物,都是如法,而不是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不是不如法呢?他乃非用田作去求財物,非用治生,非用書,非用算,非用數,非用印,非用手筆,非用文章,非用經,非用詩,非用刀杖,非用從王事。都如法去求乞,去求乞財物,去供養其師。他這樣
的求乞而布施財物後,爲了自求其妻室,而以如法,而不是以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非不如法呢?梵志並不是以如是之意,也就是說:梵志並不是爲了欲愛而向梵志女,並不是欲令更相愛,而相攝合會的。他趣于梵志之女,而並不是非梵志之女,也不是剎帝利之女(都娶同爲梵志種姓的女人爲妻)。也不趣于懷姙,不趣于産生的婦女(不接近懷姙,不接近生産的婦女)。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不趣于懷姙之女呢?因爲不令那些男人,以及女人,名爲不淨淫之故,因此之故,梵志乃不趣于懷姙之女。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不趣于産生之女呢?因爲不使那男人,以及其女人,名爲不淨恚之故,因此之故,梵志乃不趣于産生(生産的婦女)。頭那!他所趣向的,並不是爲財物,不是爲憍傲,不是爲莊嚴,不是爲校飾,但爲有子爲嗣後之故。他生子後(得子後),如有故梵志(古來的梵志)的要誓、處所、界障,他乃不住止于彼,不受持于彼,便越于彼(不停止在于古來的梵志的規則之內,也就是不被這些習慣所限製,而超越其範圍。如不在家庭,而出家去得度,去另尋其目的等事)。頭那!像如是的梵志,名叫做越界。
(5)頭那!甚麼叫做梵志爲梵志旃荼羅(賤民)呢?如有梵志,爲父母所舉的,受生爲清淨的,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不絕其良好的種族,生生都不爲
惡。他經四十八年之間,行童子的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他得經書,誦習典經後,爲供養其師,而求乞財物,都如法,而不是不如法。甚麼叫做如法而非不如法呢?他非用田作去得財物,也非治生,非以書,非以算,非以數,非以印,非以手筆,非以文章,非以經,非以詩,非以刀杖,非從王事(非爲王作事而求得財物)。都是如法去求乞,去求乞財物供養于其師。這樣的求乞布施財物後,爲自求妻室,都以如法,並不是不如法的。甚麼叫做如法而不是非如法呢?梵志並不是以如是之意去向梵志女,使其更相愛(並不是爲愛欲),相持、合會(相聚媾合,也就是說不是爲了行欲在于同室同床之意)。他乃趣那梵志之女,並不是非梵志之女,也不是剎帝利之女(都娶梵志良家的女人爲妻室)。不趣于懷姙之女,不趣于産生之女。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乃不趣于懷姙之女呢?因爲不使那男人,以及女人,名爲不淨之淫之故,因此之故,梵志乃不趣于懷姙之女。頭那!爲甚麼緣故,梵志乃不趣于産生之女呢?因爲不使那男人,以及女人,名爲不淨而瞋恚之故,因此之故,梵志乃不趣于産生之女的。頭那!他所趣向的,並不是爲財物,也不是爲憍傲,更不是爲莊嚴,不是爲校飾,但都爲了有子爲後嗣之故。他生子(得子)後,就去作王相應之事(或者爲王作事),有的卻
會作賊相應之事(如欺詐,诳惑他人等),有的也會作邪道相應之事(畫符念咒,作祟他人)。而且作如是之說:『一位梵志應該要作一切事。梵志不以此而爲染著,不以此而爲穢汙。猶如大火那樣,淨也燒,不淨也會燒。梵志不應作一切事,梵志不以此爲染著,也不以此而爲穢汙。」(好壞都可以作,都不會因此而被毀譽)。頭那!像如是的梵志,叫做梵志旃荼羅。頭那!在此五種梵志當中,汝爲似誰(你乃屬于那一種類的梵志呢)?」
頭那白佛說:「瞿昙!您所說的五種類當中,其最後的那一種梵志旃荼羅,我尚且不及(不符于其好的方面的條件),更何況其余的梵志呢?世尊!我已了知。善逝!我已了解。世尊!我現在…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