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P3

  ..續本文上一頁必定相信那匹象乃爲極大,才有了此迹。梵志!那位善調象之師,或者有不相信的人,認爲在于此林中又有母象,名叫加梨妙,其身極爲高大,牠才有此足迹。然後就尋此迹,而又見大象之迹,看見後,必定相信其象乃極大,才會有了此迹。

  梵志!那位善象師,或者又不相信,認爲在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叫加羅梨,其身極爲高大,牠才有了此迹,就尋此迹,而又看見大象之迹,看見後,必定相信那匹象乃極大,才有了此迹。梵志!那位善象師或者又不相信,認爲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叫婆惒妙,其身極爲高大,牠才有此足迹,就尋此迹,而又見大象之迹,看見後,必定相信那匹象乃極大,才有了此迹。他尋此迹後,看見大象迹,大象迹才是極長極廣,周匝遍著,正深入于地。及見那匹大象之或去或來,或住或走,或立或臥的情形。看見那匹象後,便作如是之念:如果有此種迹,必定就是大象。

  梵志!像如是的,如果在世間中出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他于此世間,在天及魔、梵、沙門、梵志,乃至天、人當中,爲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

  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所說之法,初也妙,中也是妙,竟也是妙(始終都是說善之法,教人向善向解脫邁進之法),是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他所說之法,或者是居士,或者是居士之子,聽後會生起信仰心。對于如來的正法與律得信心後,便作如是之念:如在家學佛的話,乃爲非常的狹隘,是塵勞彙集之處,假如出家學道的話,才是發露曠大。我現在居于在家,都被鎖所鎖,不能得盡形壽去淨修梵行,我甯可舍棄少財物,以及諸多的財物,舍棄少親族,以及多親族,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去學道。

  他就在于後來之時,舍棄其少財,以及多財物,舍棄少親族,以及多親族,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去學道。他出家之後,舍棄親族之相,而納受比丘之須要的一切,而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受持戒本),同時又善攝威儀禮節,遇見纖芥之罪,也常懷畏怖,而受持,而學戒。

  他乃離開殺生、斷除殺生,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饒益一切,乃至于昆蟲也同樣的憐愍,他對于殺生,已淨除其心(心已沒有殺念)。他也離開不與而取(離偷盜),斷除不與而

  取。人家肯與你,才去執取,喜樂于與取(人與你,才歡喜去取)。都常好布施,歡喜而無悋惜。布施後不希望他人的回報,他對于不與取一事,已淨除其心。他也離開非梵行(不淫),斷除非梵行,而勤修梵行,精勤于妙行,而清淨無穢,離欲而斷淫,他對于非梵行,已淨除其心。

  他也離開妄言,斷除妄言,都說真谛之言,樂于真谛之言,住于真谛之言,而不移動。所說的一切,都可信任,而不欺诳世間,他對于妄言,已淨除其心。他已離兩舌,行不兩舌(不以兩舌講話),不用兩舌搬弄是非,去破壞他人。不聞此語披(不在此聽聞之語,加添是非,去向另一人去說是說非,而欲破壞人),也不聞彼語此(不由于聽另一人之語,而增弄是非,來對此人說),而欲破壞那人。對于離開的,都欲其合,對于和合的人,就會歡喜,而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說群黨之事,他對于兩舌,已淨除其心。他乃離開粗言、斷除粗言。如果有所言的那些辭氣粗犷,惡聲逆耳,衆人所不喜,衆人所不愛,使他人會苦惱的,令人不會得安定的,這些語言都一概斷除而舍棄。如果有所言的,都是清和柔潤,都是順耳入心,令人可喜可愛,使他人安隱,言聲具明了,不使人畏懼,令人能得安定的。都說如是之語,他對于粗言,已淨除其心。他也已離開绮語,斷除绮言,都是適宜

  于時而說,都是真說,都是依法而說,有意義之說,止息之說,樂于止息之說,每一事都隨時得宜而說,都善教善诃,他對于绮語,已淨除其心。

  他已離開治生之業,已斷除治生之業,都棄舍那些爲生活而作買賣時的稱量,以及鬥斛,也不納受貨物,不縛束他人,不希望折鬥量,不因小利而侵欺于他人,他對于治生的一切,已淨除其心。

  他已離開受寡婦、童女,已斷受寡婦、童女,他對于受寡婦、童女,已經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奴婢、斷除受奴婢,他對于受奴婢,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象、馬、牛、羊等動物,已斷受象、馬、牛、羊,他對于受象、馬、牛、羊等動物,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雞、受豬,己斷受雞與豬,他對于受雞與豬,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田業、店肆,已斷除受田業、店肆,他對于受田業、店肆,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生稻、與麥與豆,已斷受生稻與麥、豆,他對于受生稻、麥、豆,已淨除其心。

  他已離開飲酒,已斷除飲酒,他對于飲酒,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高廣的大床,已斷除高廣的大床,他對于高廣的大床,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華鬘、璎珞、塗香、脂粉,已斷除花鬘、璎珞、塗香、脂粉,他對于華鬘、璎珞、塗香、脂粉,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已

  斷除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他對于歌舞、倡妓,以及前往觀聽,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受生色、像寶,已斷除受生色、像寶,他對于受生色、像寶,已淨除其心。他已離開過中午之食,斷除過中午之食,日中只一食,不夜食(夜間不食,不食晚餐),學時食(非時不食),他對于過中午後之食,已淨除其心。

  他已經成就此聖戒之聚,又行而極爲知足,衣乃取于能覆蔽身形就可,食即取能充軀即成,隨其所遊行而至之處,都和衣缽俱在。行過就無顧戀,有如鷹鳥那樣,都和兩翅共俱,而飛翔于空中。他已成就此聖戒聚,以及極爲知足,又能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其念心,而得成就,而恒起正知。如果其眼根看見色境時,也不受其相之有所拘引,也不味著于色境。所謂恐怕會忿诤之故,而守護眼根。其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而趣向于此道理之故,而守護眼根。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意根知道法境,然而不受其相,也不味著于法境,所謂恐生忿诤之故,而守護意根。心中已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之法,而趣向于此法之故,守護其意根。

  他已經成就此聖戒之聚,以及極爲知足,而守護諸根。又正知出入,善于觀察分別那些屈伸低仰

  (一起一動),都有儀容而有庠序。也善著僧伽梨(大衣),以及諸衣與缽。其行住坐臥,其眠寤語默,都能正知。他已成就此聖戒聚,以及極爲知足,而守護諸根,都正知其出入。又獨往遠離之處,在于那無事之處,或者至于樹下空閑安靜之處,或者在于山岩石室、露地穰積等處,或者至于林中,或者在于冢間。他已經在那無事處,或至于樹下空閑安靜之處,敷其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而坐在那裏。他乃正身正願(其身端坐正直而正念),反念而不向(反觀自性而不奔向于外),斷除貪伺,心無有诤。看見他人的財物,以及諸生活的用具,都不起貪伺,都不會欲令爲自己之所得,他對于貪伺,已淨除其心。

  像如是的,對于那些瞋恚、睡眠、掉悔等,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已斷除疑惑,度諸疑惑,對于諸善之法,並沒有猶豫,他對于疑惑,已淨除其心。他已斷此五蓋,和心穢、慧羸(不智),而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而爲離開欲界而生的喜樂,逮至于初禅,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梵志!這叫做如來所屈的,如來所行的,如來所服的。然而他並不以此就爲終止。

  世尊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所說之法都是善的法,而如來的弟子聖衆,都善趣于此善的法。他也同樣的一再的努力,而至于覺觀已息,而

  內靜,而一心,而至于無覺無觀,而由于禅定所生之喜與樂,而逮得第二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梵志!這叫做如來所屈的,如來所行的,如來所服的。然而他並不以此就爲終止。

  世尊乃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所說的法爲善的,如來的弟子聖衆,都善趣于此善之法。他也同樣的努力,而至于離開喜之欲,爲舍,爲無求,而遊止于其中,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所謂聖者所說,聖者所舍,聖者的正念,而樂住于空,而逮得第叁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梵志!這叫做如來之所屈,如來之所行,如來之所服。然而他並不以此,就爲終止。

  世尊乃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所說之法爲善的法,如來的弟子聖衆乃善趣于此善的法。他也同樣的努力,而至于樂之滅、苦之滅,喜與憂本來就已滅,而爲不苦不樂,而爲舍,爲正念,清淨而逮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梵志!這叫做如來之所屈,如來之所行,如來之所服。然而他並不以此爲之終止。

  世尊乃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所說之法爲善之法,如來的弟子聖衆,都善趣于此善之法。他也同樣的努力,而至于已得如是的定心,清淨而無穢,無煩而柔軟,而善住,而得不動之心,而趣向于漏盡智通,而作證。他知此苦如真,知此苦

  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他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之集,知此漏之滅,知此漏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漏的四真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見,而達到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的叁漏)。他既解脫叁漏後,便知解脫,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自己證四果阿羅漢,而解脫一切的生死輪回)。梵志!這就是如來之所屈,如來之所行,如來之所服的,他也就以此而爲終止(告一段落)。

  世尊乃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所說之法乃爲善之法,如來的弟子聖衆乃善趣于此善法。梵志!你的意見如何呢?像如是的象迹之喻,爲善作,而具足嗎?」生聞梵志回答說:「唯然!瞿昙!像…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