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七
一四九、何欲經第八(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生聞梵志請問佛陀有關于剎帝利、居士、婦人、偷劫、梵志、沙門等人.各人到底有甚麼欲?甚麼行?立于甚麼?所依爲何?究竟如何?佛陀都一一回答其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生聞梵志,在于中午後,彷徉(徘徊),而往詣于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昙!欲有所請問。如能聽許,才敢陳述出來。」世尊告訴他說:「隨你所問好了。」梵志就問而說:「瞿昙!剎帝利(王族)到底有甚麼欲?有甚麼行?立于甚麼?依于甚麼?究竟爲如何呢?」
世尊回答說:「所謂剎帝利的人,都欲得財物,
所行的爲有智慧階級的工作,所立的都是以刀劍(靠武勇而立國),都依于人民,以自在爲其終身事。」
生聞梵志又問說:「瞿昙!一位居士到底以何爲欲?以何而行?以何而立?以何而依?以何爲訖呢?」世尊回答說:「所謂居士的話,都欲得財物,所行的爲有智慧之行,所立的是以技術(各項技能),所依的就是作業(各種工作),也是以其作業爲竟,爲其終身的職責。」
生聞梵志又問說:「瞿昙!到底一位婦人,有甚麼欲?甚麼爲其行,以甚麼而立,依于甚麼?以何爲訖呢?」世尊回答說:「所謂一位婦人的話,都欲得一位男子(如意郎君),都行于嚴飾(愛好莊飾),以兒子爲立(生男育女,是其建立的工作之一),依靠于無對(無二之夫,侍候于一夫),以自在爲其終訖。」
生聞梵志又問說:「瞿昙!偷劫的人,到底有甚麼欲?有甚麼行?以甚麼而立?依于甚麼?以何爲究竟呢?」世尊回答說:「以偷劫爲生的人,都欲于不與取(都以人家不與他,而硬要人家的財物),都行在于隱藏之處(不光明),所立的是以刀劍(以武力奪取),都依于闇冥(依靠黑暗,而得以生存),以不見爲其究竟(見不得人),以終其身。」
生聞梵志又問說:「瞿昙!一位梵志,到底是以甚麼爲其欲望?有甚麼行?以甚麼而立?以甚麼爲依?以甚麼爲究竟呢?」世尊回答說:「所謂梵志的話,都是欲得財物(有財物方能生存),所行的爲有智慧,都以經書而立(以經典爲其據),依于齋戒(沐浴齋戒,祭祀大典爲依存),以生于梵天爲其究竟。」
生聞梵志又問說:「瞿昙!一位沙門,有甚麼欲?以甚麼爲行?以甚麼爲立,依于甚麼?究竟爲如何呢?」世尊回答說:「一位沙門的話,都欲得真谛,都是以智慧爲行,所立的都是以戒(以戒爲生命),都依于無事處,而以涅槃爲究竟!」
生聞梵志白佛說:「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現在要自歸依于佛與法,以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爲優婆塞!願從今日起,終身自歸依叁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生聞梵志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一五○、郁瘦歌邏經第九(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郁瘦歌邏梵志向佛講說四種奉
事,以及四種自有財物。佛乃展轉而破其說。佛陀說:所謂如強與他人以肉,而要取其代價那樣。其次乃作虛空、慈心、沐浴、取火等喻,以明四姓平等。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
那時,郁瘦歌邏梵志在于中午後彷徉,而往詣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昙!我欲有所問,如蒙聽允,方敢陳述出來。」世尊告訴他說:「隨你之意,可以谘問」。
郁瘦歌邏梵志便問而說:「瞿昙!一位梵志,乃爲了四種姓(婆羅門-梵志,剎帝利-王族,毘舍-居士,首陀羅-工師),而施設四種奉事。所謂爲了梵志,而施設奉事,爲了剎帝利、居士、工師而施設奉事。瞿昙!所謂梵志爲梵志施設奉事,乃謂:梵志應奉事于梵志,剎帝利、居士、工師,也應該奉事于梵志。瞿昙!此四種姓都應該奉事于梵志的。瞿昙!所謂梵志爲剎帝利施設奉事,乃謂:剎帝利應該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也應該奉事于剎帝利。瞿昙!此叁種姓都應該奉事于剎帝利的。瞿昙!所謂梵志爲居士施設奉事,乃謂:居士應該奉事于居士,工師也應該奉事于居士。瞿昙!
此二種姓,都應該奉事于居士的。瞿昙!所謂梵志爲工師施設奉事,乃謂:工師應該要奉事于工師。還有誰爲下賤的人:而應該施設奉事于工師呢?唯有工師,奉事于工師而已。」
世尊問他而說:「梵志!諸位梵志是否自知爲四種姓施設此四種的奉事,所謂爲梵志而施設奉事,爲剎帝利、居士、工師,而施設奉事嗎?」郁瘦歌邏梵志回答說:「並不知道的,瞿昙!但是諸梵志乃自作如是之說:『我對于此世間,所謂諸天,以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于天,梵志乃自不知道爲四種姓施設四種的奉事。如爲梵志施設奉事,爲剎帝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
世尊告訴他說:「梵志!猶如有人,強與他人以肉(硬要將肉給與他人),而作如是之言:『士夫!你可以食此肉,而應當給與我的價值(代價,硬要人付錢給他)』,那樣,梵志!你爲諸梵志之說,也是像如是的。爲甚麼呢?因爲梵志不自知(自己不知道)爲四種姓施設四種奉事,所謂爲梵志施設奉事,爲剎帝利、居士、工師施設奉事。」
世尊並問他而說:「梵志!甚麼爲之奉事呢?(1)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這叫做奉事嗎?(是否爲之正確的奉事嗎?)(2)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3)梵
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4)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有劣如,而無勝善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梵志!(5)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6)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
郁瘦歌邏梵志回答說:「瞿昙!(1)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應奉事于他。(2)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奉事于他。瞿昙!(3)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應奉事于他,(4)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應奉事于他。瞿昙!(5)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要奉事于他。(6)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奉事于他。」
世尊告訴他說:「梵志!如果更有梵志之到來,他乃非愚、非癡,也不是顛倒,其心並沒有顛倒,而自由自在,我乃問那位梵志而說:『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
沒有勝善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梵志!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這叫做正確的奉事嗎?』
梵志!那位梵志乃非愚非癡,也不是顛倒,其心並沒有顛倒,而自由自在,曾回答于我而說:『瞿昙!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應該奉事于他。如果我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該奉事于他。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劣如,而沒有勝善的話,我就不應該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奉事于他。奉事于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有勝善,而沒有劣如的話,我就應該奉事于他。』」
世尊又問而說:「梵志!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會失去了信,會失去了戒,會失去了博聞、庶幾、智慧的話,這是否爲正確的奉事嗎?如果有奉事,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會增益其信心,增益其持戒,增益其博聞,增益其庶幾,增益其智慧的話,是爲正確的奉事嗎?梵志!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會失去其信心,會失去其持戒,會失去其博聞,會失去其庶幾,會失去其智慧的話,這是否爲之正確的奉事嗎?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而失去了其信心,失去了其持戒,失去了其博聞,失去了其庶幾,失去了其智慧的話,這是否爲之正確的奉事嗎?梵志!如果奉事于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會增益其信心,增益其持戒,增益其博聞,增益其庶幾,增益其智慧的話,這是否爲之正確的奉事嗎?奉事剎帝利、居士、工師,而由于奉事之故,會增益其信心,會增益其持戒,會增益其博聞,會增益其庶幾,會增益其智慧的話,這是否爲正確的奉事嗎?」
郁瘦歌邏梵志回答說:「瞿昙!如果我去奉事他,而由于奉事之故,而會失去了信心,會失去了持戒,會失去了博聞,會失去了庶幾,會失去了智慧的話,我就不應該去奉事于他。如果我奉事他,而由于奉事之故,會增益信心,會增益持戒,會增
益博聞,會增益庶幾,會增益智慧的話,我就應該要奉事于他。瞿昙!如果奉事梵志,而由于奉事之故,會失去了信心,會失去了持戒,會失去了博聞,會失去了庶幾,會失…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