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像如是的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他們行此道、行此迹之後,其諸漏也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而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得道證果後,也爲他人講說,他人也再爲其它之人講說,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無量百千。在摩納你的意見如何呢?我的弟子乃隨其族姓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而行一福迹,而不行無量的福迹,就是因爲出家學道之故嗎?」

  傷歌邏摩納回答說:「瞿昙!如我所了解的沙門瞿昙您所說之義,則那些沙門瞿昙的弟子,隨其族姓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的話,乃爲行無量的福迹,並不是行一福迹而已,這是由于學道之故的。」

  世尊又告訴傷歌選說:「有叁種的示現,所謂如意足示現(神變神通)、占念示現(記心神通)、教訓示現(教誡神通)。摩納!甚麼叫做如意足示現呢?一位沙門梵志,他具有了大如意足,而有了

  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對于如意足,其心已得自在,能行無量如意足的功德。所謂能分一物而爲衆多之物,合衆多之物,而爲一物,一則住于一,而有知有見,不礙石壁(石壁不能阻礙他的通過),猶如行在空中那樣的自在,沒地如水(攢入地中,有如浮沈在水中)那樣,而履水則如行在于地上(在水中可行走,不會沈沒于水中,好像在陸上行走那樣),結跏趺坐,而可上升于虛空,有如禽鳥之飛翔于空中那樣。現在看得到的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可用手扪摸,其身也能至于梵天。摩納!這就是叫做如意足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占念示現呢?有一沙門梵志,以他人之相,而占其人之意,認定爲有此意,有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有此意;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爲真谛,而並不是虛設的(能指點出非常多的事,都能如實而不會有異,都能占對)。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意的話,則但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而去占其人之意,如果認爲有了此意、有了如是之意的話,就實在會有如是之意,能作無量的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爲真谛,而並不是虛設的。

  如果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其

  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伺察者尋思者所發的伺尋之聲),而聽其聲後,去占他之意,認定爲有這種意念,有如是的意念的話,實在爲有如是的意念。也能作無量之占,不少之占,那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真谛,而並不是虛設。假如不以他人之相,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聽聞天聲,以及非人之聲,去占其人之意,也不以其人之念,其人之思,其人之說,而聞其聲後,去占其人之意的話,則但以看見他人之入于無覺無觀定(無伺無尋之定,無粗與細的思量之禅定),看見後,就能作如是之念:像如是的賢者,乃達到不念不思,能如其意之所願啊!那位賢者從此禅定寤醒後,也能知道其時所作之念爲如是之念。則那位入定的人從其禅定寤覺後,必定就是作如是如是之念。那位沙門梵志也能占蔔他人的過去,也能占蔔他人的未來,也能占蔔他人的現在。他人之久來所作的,久來所說的等等事情(能指點出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等事)。也能占蔔他人之在于安靜處,而定能安住于靜處。也能占蔔他人之心,和心所有之法(心王、心所等法)。摩納!這叫做占念示現。

  摩納!甚麼叫做教訓示現呢?有一位沙門梵志,自己去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去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至于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得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

  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而脫離生死)。這時,就爲他人講說:『我自己修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你們也一同來,也來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諸漏會已盡,會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因此而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後,也同樣的至于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們也就一再的爲他人說,爲他人說後,乃如是的展轉而至于無量百千之數。摩納!這叫做教訓示現。此叁種示現,到底是那一種示現爲最上、最妙、最勝呢?」

  傷歌避摩納回答說:「瞿昙!如果有一位沙門、梵志,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對于如意足,其心乃得自在,乃至及于其身能至于梵天者,瞿昙!此乃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報的。瞿昙!在于諸示現當中,這種示現爲示現

  大法。瞿昙!如果有沙門、梵志,以他人之相,去占蔔其人之意。乃至占其人之心,占其人之心所有法的話,瞿昙!這也是自作而自有,而自受其果報。瞿昙!在于諸示現當中,這種示現,也是示現大法。瞿昙!如有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他這樣的得道證果而解脫生死苦惱後,爲他人講說。他爲他人講說而度人,而像如是的展轉而度無量百千之人的話,瞿昙!在于此叁種示現當中,這種示現乃爲最上、最妙、最勝的。」

  世尊又問傷歌邏而說:「你對于此叁種示現,到底稱歎那一種示現呢?」

  傷歌邏摩納回答說:「瞿昙!對于叁種示現來說,我乃稱說沙門瞿昙您。爲甚麼呢?因爲沙門瞿昙您,乃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而心得自在,乃及能以身而至于梵天。沙門瞿昙您,也能以他人之相,而占蔔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沙門瞿昙您也能示現修如是道,修如是道迹,而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沙門瞿昙成正覺後,爲他人說,他人也一再的爲他人講說,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無量的百千之數。瞿昙!因此之故,對于此叁種示現當中,我乃稱歎沙門瞿昙您!」

  于是,世尊告訴他說:「摩納!你善能通達于此論。爲甚麼呢?因爲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對于如意足,乃心得自在,乃及于身,能至于梵天。摩納!我以他人之相,而能占其人之意,乃至占人之心,占人之心所有法。摩納!我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道迹,行此道、行此道迹後,諸漏已盡,而得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我得道後,爲他人講說,他人也一再的爲他人講說,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無量的百千之數。摩納!因此之故,你乃善于通達此論,你應當如是的善受善持。爲甚麼呢?因爲此所說之義,應當就是如是。」

  于是,傷歌邏摩納白佛說:「世尊!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現在要自歸依于佛與法,以及比丘衆,唯願世尊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歸依,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傷歌邏摩納、尊者阿難,

  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四四、算數目揵連經第叁(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算數目揵連梵志,以鹿子母堂,以及算數爲喻,請教佛陀有關于佛法中的次第,佛陀乃爲之分別解說。又問由于甚麼因緣,有的得究竟,有的不究竟者,佛陀乃爲之說問路之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東園鹿子母堂。

  那時,有一位名叫算數的梵志,姓目揵連,在于中午後彷佯(徘徊),而往詣于佛所,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昙!我欲有所問,如能聽許的話,乃敢陳述。」世尊告訴他說:「目揵連!任你所問,不可自爲疑難。」(不要客氣)。

  算數目揵連就便問佛而說:「瞿昙!此棟鹿子母堂(鹿子母所捐建的精舍),乃漸漸的依次第而作

  (依建築法,一段一段的工作,有次序的),轉後成訖(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來,終至于建築完成)。瞿昙!此鹿子母堂的橙梯(梯子),初始時升于一隥,然後升上二、升上叁、升上四隥(由一梯,梯的登上去)。瞿昙!像如是的,此鹿子母堂,乃漸漸的依次第而上。瞿昙!此調禦大象的人,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把牠調禦成就的,所謂由于用鈎故。瞿昙!此調禦馬匹的人,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把牠調禦成就的,所謂由于用之故。瞿昙!此剎帝利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至于成就的,所謂由于執捉弓箭之故。瞿昙!這些諸梵志們也是漸漸的,依次第而至于成就的,所謂由于學習經書之故。瞿昙!我們都學習算數,以算數而存命(爲生活的工作),也是漸漸的,依于次第而至于成就。如果有弟子,不管是男,或者是女,最初都教他一一之數,依次而教他二數,由二而教他叁之數,由叁乃至于十,乃至于百、千、萬,都依次第而數上去的。瞿昙!像如是的,我們這些學算數的人,都以算數而依存其生命,都是以漸漸的,依次第而成就完畢。沙門瞿昙!您的此法與律當中,是怎樣的漸漸的,依于次第而成就完畢的呢?」

  世尊告訴他說:「目揵連!如果所謂…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