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

  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第四(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難答瞿默目揵連,以及大臣雨勢之所問。阿難說佛陀寂滅後,並沒有人能與佛相等。其次乃說有法可依,以及有行持戒、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宴坐、知足、正念、精進、修慈、漏盡等十法者可敬。又诃責貪欲、瞋恚、睡眠、疑惑等四伺,並贊四禅四向。雨勢大臣離開後,又答複瞿默目揵連所問的叁種解脫,並無有勝如(佛的解脫、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剛般涅槃後不久之時,尊者阿難,曾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

  那時,摩竭陀國的大臣雨勢,乃很用心的在政治王舍城,爲了防備跋耆國之故。于是,摩竭陀國的大臣雨勢,乃派遣瞿默目揵連(婆羅門)-田作之人(兼自耕農),往至于竹林迦蘭哆園(迦蘭陀長者所捐獻的竹林精舍)。

  那時,阿難尊者過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缽,爲了乞食之故,進入于王舍城。于是,阿難尊者曾作如是之念:暫且放置到王舍城去乞食之事,我甯可先往詣瞿默目揵連,這位田作人之處。于是,尊者阿難,就往詣瞿默目揵連這位田作人之處。

  梵志瞿默目揵連(這位自耕農乃是一位梵志)遙見尊者阿難之來到,就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而白言說:「善來!阿難!您已很久沒來這裏了,請坐在此座。」尊者阿難就坐在那個座位。

  梵志瞿默目揵連與阿難尊者共相問訊後,乃退坐在一邊,而自言說:「阿難!我欲有所問,是否能聽允我之問嗎?」尊者阿難回答說:「目揵連!你可以隨便發問,我聽後當會思其義。」目揵連便問說:「阿難!是否有一比丘,能和沙門瞿昙相等嗎?」

  尊者阿難和梵志瞿默目揵連共論此事之時,在于那個時候,摩竭陀國的大臣雨勢,爲了慰勞田作人,而往詣梵志瞿默目揵連這位田作人之處。

  摩竭陀大臣雨勢遙見尊者阿難坐在于梵志瞿默目揵連這位田作人之中,就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問而說:「阿難!您和梵志瞿默目揵連,到底是在共論甚麼事呢?爲甚麼緣故,共會在于這裏呢?」

  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梵志瞿默目揵連曾問我而說:『阿難!是否有一位比丘,能和沙門瞿昙相等與否嗎?』」摩竭陀大臣雨勢又問說:「阿難!你是怎樣的回答他的呢?」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並沒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相等而可以和世尊相匹等的。」

  摩竭陀大臣雨勢又問說:「唯然!阿難!並沒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相等而匹等的。然而是否有一比丘爲沙門瞿昙在生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在我般涅槃之後,乃爲你們諸比丘們所依靠的比丘。世尊是否曾經交代謂你們現在所依歸的比丘嗎?」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並沒有一位比丘被世尊所認知,所認見,而曾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是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歸的。所謂使我們現在所依歸的比丘。」

  摩竭陀大臣雨勢又問說:「阿難!唯然!並沒有一位比丘能與沙門瞿昙相等而可以與之相匹等,也沒有一位比丘爲沙門瞿昙在世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在我涅槃之後,乃爲諸比丘們所依歸的,所謂令我們于現在所依的人。然而是否有一位比丘和衆比

  丘共,大衆集合而共同推拜他而說:這位比丘是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們所依,謂令你們現在所依歸的比丘嗎?」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也沒有一位比丘和衆比丘共和而集拜他(被大衆共同推薦)而說:這位比丘乃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歸,謂令我們現在所依的比丘者。」

  摩竭陀國大臣雨勢又問說:「阿難!唯然!並沒有一位比丘和沙門瞿昙能相等而等匹,也沒有一位比丘爲沙門瞿昙在世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在我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你們現在所依歸的比丘。也沒有一位比丘與衆比丘共和而集拜而說:這位比丘在于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們現在所依的比丘。阿難!如果是這樣的話,則你們現在乃無所依,那麼,是否能共和合、不诤、安隱,同一之一教,合爲一水乳,快樂而遊行,如同沙門瞿昙在世之時嗎?」尊者阿難告訴他說:「雨勢!你不可以作如此之說,說甚麼我們現在已沒有所依?爲甚麼呢?因爲我們現在乃有所依的。」

  摩竭陀國大臣雨勢白阿難說:「阿難!你前後所說的爲甚麼不相應呢?阿難你剛才說:『沒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相等而匹等的,也沒有一位比丘爲世尊所認知,所認見,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在我般涅槃之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們現在所依者。也沒有一位比丘與衆

  共和,而集拜而說:這位比丘,是世尊般涅槃之後,爲諸比丘所依的,謂令我們現在所依歸的比丘。』阿難!到底是何因何緣(爲甚麼緣故),你現在卻說你有所依呢?」

  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我們並不依人,而依于法的。雨勢!我們如依村邑而遊行(遊行至于村邑,而住錫該村邑的郊外),在每月的十五日說從解脫時(別解脫,所謂說戒),都集坐在一處,假若其中有比丘知法的話,我們就請那一位比丘爲我們說法。如果那些大衆都清淨的話,我們大衆都歡喜奉行,而依那一位比丘所說的去行。假如那些大衆當中,有清淨之行的話,我們就隨法所說的(依其所說之法),我們就依教去作如是(如有過失的,就使他如規定去忏悔)。」

  摩竭陀大臣雨勢白阿難說:「阿難!並不是你們教他如是去作(指有過失而應忏悔,和共請長老說戒等法),唯法叫他去如是而作的。阿難!像如是的話,則不管是少法、多法,都可得久住于世的了。像如是的,阿難!你們可以等共和合,而不诤、安隱,可以同一之一教,合而爲一水乳,快樂的遊行于各處,如沙門瞿昙在世時那樣的了。」

  摩竭陀大臣雨勢又問而說:「阿難!是否有可尊敬的嗎?」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有可尊敬的。」

  雨勢白說:「阿難!你前後所說的爲甚麼都不相應呢?阿難!你剛才曾作如是之說:『並沒有一比丘與世尊共相等,而可以相匹等的人,也沒有一位比丘爲世尊在世時所立而說:這位比丘在我般涅槃後,乃爲諸比丘們所依的,謂令我們現在所依的比丘。也沒有一位比丘與衆共和集拜而說:這位比丘在世尊般涅槃後,爲諸比丘所依,謂令我們現在所依的比丘。』阿難!你現在是以何因何緣,而說有可尊敬的呢?」

  尊者阿難回答說:『雨勢!世尊乃爲正知正見,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曾說有十種法,可以尊敬。我們如果看見具有此十法的比丘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那十法呢?雨勢!(1)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戒本),又能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微少)之罪,都會常懷畏怖,而受持學戒。雨勢!我們如見比丘極行增上戒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一位比丘。

  (2)又次,雨勢!有比丘乃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都積聚博聞。所講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也妙(始終都善),有義而有文,是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于諸法乃廣學而多聞,而誦習至于千,爲意所惟觀(由意所熟慮),明見而深達。雨勢!我們如果遇見這種極多聞的比丘的

  話,就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一位比丘。

  (3)又次,雨勢!有比丘作爲善知識,作爲善朋友,作爲善的伴黨。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極爲善知識的話,我們就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一位比丘。

  (4)又次,雨勢!有比丘樂住于遠離處,而成就二種遠離,所謂身,以及心是。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極爲樂住于遠離的話,我們就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

  (5)又次,雨勢!有比丘樂于燕坐,內行正止(內心止寂),也不離伺(雖心止定,而不離思量觀察),而成就于觀,增長其空行(無執著之行)。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極爲樂于燕坐的話,就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

  (6)又次,雨勢!有比丘乃知足,衣乃取能覆其身體就可,食則取其能充其軀之饑耳。都隨所遊行所至之處,和其衣缽俱在,行無顧戀,有如鷹鳥之和其兩翅共俱那樣,而飛翔于空中。像如是的比丘,乃知足,衣取能覆其形,食取能充其軀,隨其所遊行而至之處,都和衣缽共俱,行無顧戀。雨勢!我們如遇見比丘,極爲知足的話,就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

  (7)又次,雨勢!有比丘常行于正念,成就正念,久來曾所學習的,久來所曾聽聞的,都恒憶不忘。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極爲有正念的話,則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一位比丘。

  (8)又次,雨勢!有比丘乃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之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常發心),專一而堅固,爲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雨勢!我們如遇見比丘極爲精勤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

  (9)又次,雨勢!有比丘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而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其苦邊。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極爲行慧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禮事于那位比丘。

  (10)又次,雨勢!有比丘諸漏已盡,而得證無漏,而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其諸漏已盡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而去禮事那一位比丘。雨勢!世尊乃爲正知正見,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而講說此十法,爲之可尊敬的。雨勢!我們如果遇見比丘具有此十法的話,就會共同愛敬、尊重、供養、宗奉,

  而禮事于那一位比丘。」

  于是,他們大衆,乃放高大的音聲而說:「可修直道,並不是不…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