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如能悉共去宗敬,去恭奉、供养,在这些尊者之处,去闻教,则能受持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6)如果比丘,在于无事处,在于山林高岩,在于闲居静处,寂无音声,远离而无恶,没有人民之杂乱等处,去随顺宴坐,去乐住不离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会得到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7)如果比丘,能悉共拥护诸修梵行的人,对他们乃至为尊重爱敬,常愿那些未曾来过的梵行者,而欲使他们来到,对于既已来到的人,则喜乐其恒久住下来,常使其不乏于衣被、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必需之物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必定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法,能受持不犯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于是,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内中之义。」这时,诸比丘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1)如果比丘能尊重师父,能恭敬,能极重的供养、奉事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对于(2)法、(3)众(僧)、(4)戒、(5)不放逸、(6)供给、(7)定,能恭敬、极重的供养、奉事的话,则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不衰法,而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1)如果比丘,不行于业(不作恶业),不乐于恶业,不习于恶业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2)不行于哗说(大声吵闹),不喜乐于哗说,不习于哗说者,(3)不行聚会,不喜乐于聚会,不习于聚会者,(4)不行杂合,不喜乐于杂合,不习于杂合者,(5)不行睡眠,不喜乐于睡眠,不习于睡眠者,(6)不为利,不为誉,不为他人而行梵行者,(7)不为暂尔,不为德胜,不为在于其中间而舍方便,令其德

  能胜人的话,则这位比丘必能得胜,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之法,而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财、(2)戒财、(3)惭财、(4)愧财、(5)博闻财、(6)施财,以及成就(7)慧财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成就(1)信力、(2)精进力、(3)惭力、(4)愧力、(5)念力、(6)定力,以及成就(7)慧力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思念其义。」这

  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1)修习念觉支,而依舍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于出要,(2)对于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息觉支、(6)定觉支,也同样的修习,而(7)修习舍觉支,依于舍离,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趣向于出要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更说七种不衰灭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七种呢?如果比丘,(1)应该要在面前与其律的话,就与面前之律,(2)应该要与之以忆律的话,就与之以忆律,(3)应该要与其不痴律的话,就与其不痴之律,(4)应该要与其自发露的话,就与之以自发露,(5)应该要与之以居,就与之以居,(6)应该要与其展转的话,就与其展转,(7)如大众当中起诤时,就应当以如弃掉粪扫那样的止诤,则用法去止住它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如果比丘能行此七种不衰灭之法,能受持而不犯的话,这位比丘必定能得胜法,对于法,则不会衰灭。」

  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六慰劳之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

  佛陀说:「那六种呢?(1)以慈身之业,向于诸梵行,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而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像如是的,(2)修慈口之业,(3)修慈意之业,也是同样。(4)如果有法利的话,就如法而得利,自己所饭食的,则至在于钵中(限于钵器之量)。像如是的,将利分出而布施给诸修梵行的人的话,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5)如果有戒(所修持的戒),乃为不缺、不穿、无秽、无黑,如地不随他(自由自主者),被圣者所称誉,而具善于受持,像如是的戒,也分出而布施给与修持梵行者的话,就是慰劳之法,是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为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6)如果有看见此为圣者的出要,是明了深达,而能正尽一切苦。像如是的,其见能分出,而布施于诸修梵行的人的话,就是慰劳之法,爱法、乐法,是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而得沙门,而得一心,得精进,得涅叶。我刚才所说的六种慰劳之法,就是因此之故,而说的。」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一四三、伤歌逻经第二(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向伤歌逻(年轻的婆罗门)解说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等三种示现。就中尤以教训示现为最上、最妙、最胜。伤歌逻乃归依三宝而为优婆塞。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侯,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伤歌逻摩纳,在于中午后,彷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欲有所问,如能听允,乃敢陈白出来。」(如许我问,我才敢问)。世尊告诉他说:「摩纳(年轻的)!如有甚么疑问的话,就任你之意,讲出来好了。」

  伤歌运摩纳就请问而说:「瞿昙!一位梵志,乃如法而去行乞财物,或者自己作斋(祭祀),或者

  教人作斋(令人祭祀)。瞿昙!如果自己作斋,或者教人作斋的话,则其一切,乃行无量的福迹。因为作斋,也就是所举行的斋祭大会,乃为多人的福德之故。而沙门瞿昙的弟子,乃随其姓族而剃除须发,而着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之累的出家学道,然后就自己去调御,自己去息止,自己去灭寂为止。像如是的,沙门瞿昙的弟子,乃随族姓而行一福迹(行自己一身的福道),而不行无量的福迹(不能为多数人行福道),因为是学道之故。」

  那时,尊者阿难,正执拂尘奉侍于佛,于是,尊者阿难问他而说:「摩纳!这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伤歌逻摩纳回答说:「阿难!沙门瞿昙,以及阿难,我都恭敬、尊重、奉祠。」

  尊者阿难又问说:「摩纳!我并不是问你恭敬、尊重、奉祠于谁的问题,我只问你此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伤歌逻摩纳也再三的回答而说:「阿难!沙门瞿昙,以及阿难您,乃为我所恭敬、尊重、奉祠的。」

  尊者阿难又问他说:「摩纳!我并不是问你是恭敬、尊重、奉祠谁的问题,我只问你此二种道迹,到底是那一种为最上、最妙、最胜呢?」

  于是,世尊便作如是之念:这位伤歌逻摩纳,已

  为阿难所屈,我宁可救救他。世尊知道后,告诉他说:「摩纳!在往昔之时,国王,以及群臣,曾经普集大会,那个时候,是在共论甚么事,是为甚么事之故,而共于集会的呢?」

  伤歌逻摩纳回答说:「瞿昙!往昔之时,国王,以及群臣,曾经普集大会,而共论如此之事的:『到底是何因何缘(为甚么缘故),从前沙门瞿昙虽施设少戒,然而诸比丘们之得道的人却非常的多呢?何因何缘,现在沙门瞿昙虽然施设很多的戒条,然而诸比丘们之得道的人,却还而会少呢?』瞿昙!昔日国王,以及群臣,普集大会,乃共论此事,由于此事之故,才共集大会的!」

  那时,世尊告诉他说:「摩纳!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所知的解答我。你的意见如何呢?假如有一位沙门或梵志,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他行此道,行此迹之后,诸漏都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得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不再受生,已如实而知道一切)。那个时候,他就为他人说:『我乃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我行此道、行此迹之后,诸漏都已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而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你们也一

  同共来,也照我的方法,也自行如是之道、如是之迹。你们如行此道、行此迹之后,也同样的会将诸漏灭尽,而得证无漏,而心解脱、慧解脱,而…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