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如果有一位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出現于世間之時,會增加天衆,會減少阿修羅(非天)之衆。大仙人!我親自以眼看見世尊的弟子比丘,跟從世尊修習梵行,而舍欲離欲,因此,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得至于善處,而生在于天中。大仙人!瞿毘釋女(耶輸陀羅,佛太子時之妃,爲善覺王之女),是世尊的弟子,也從世尊您修習梵行。她乃憎惡這個女人之身,乃愛樂能生爲男人之形,能轉女人身,而受男人形,就舍欲而離欲,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得生于妙處-叁十叁天,爲我作子(在帝釋天之下的一位子民)。她既生在
此處後,諸天都均知而稱說:瞿婆天子(耶輸陀羅生天後之天名),有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大仙人!我又看見,曾經有世尊的叁位比丘弟子們,也從世尊之處修習梵行,然後不舍離欲貪之故,在他們身壞命終之後,生在于其余下賤的伎樂宮中。他們既生在那邊後,就日日(每天)來到叁十叁天之處,去供事諸天,奉侍瞿婆天子。天子看見他們後,就說偈而說:
與眼優婆私 我字名瞿毘 奉敬佛及法 淨意供養衆
我已蒙佛恩 釋子大佑德 妙生叁十叁 彼知佑天子
見彼本比丘 受生伎樂神 叉手面前立 瞿婆爲說偈
是本瞿昙子 我本爲人時 來至到我家 飲食好供養
汝本與聖等 行無上梵行 今爲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我本承事汝 聞聖善說法 得信成就戒 妙生叁十叁
汝本受奉事 行無上梵行 今爲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汝以何爲面 受持佛法已 反背不向法 是眼覺
善說
我昔見汝等 今生下伎樂 自行非法行 自生于非法
我本在居家 觀我今勝德 轉女成天子 自在五欲樂
彼诃瞿昙子 厭已歎瞿昙 我今當進行 天子真谛說
二于彼勤行 憶瞿昙法律 知欲有災患 即彼舍離欲
彼爲欲結縛 即得舍遠離 如象斷羁靽 度叁十叁天
因陀羅天梵 一切皆來集 即彼坐上去 雄猛舍塵欲
帝釋見已厭 勝天天中天 彼本生下賤 度叁十叁天
厭已妙息言 瞿婆後說曰 人中有佛勝 釋牟尼知欲
彼子中失念 我诃更複得 于叁中之一 則生伎樂中
二成等正道 在天定根樂 汝說如是法 弟子無有惑
度漏斷邪疑 禮佛勝伏根 若彼覺諸法 二得升進處
彼得升進已 生于梵天中 我等知彼法 大仙來
至此
(我是與眼〔具眼而明見真理的世尊〕的優婆私〔本爲女衆在家學佛的優婆夷〕,我的名字叫做瞿毘〔瞿婆,耶輸陀羅〕。曾經奉敬佛陀,以及法,也以淨意去供養僧衆。我已經承蒙佛陀的大恩惠,而爲釋子,而具有了大佑德。巧妙的,能往生在于叁十叁天〔忉利天,第二層天〕,他們都知道而稱我爲佑天子。)
(我看他們幾位,本來都出家爲比丘,而現在乃受生而爲伎樂神〔幹闼婆天,司樂之神〕,都叉手站立在于我的面前,瞿婆天我,就爲他們說偈:你們本來爲瞿昙〔指佛陀〕的弟子,在我本來爲人之時,你們曾經來到我的俗家乞食,我就以好的飲食供養你們。你們本來都和聖者同樣的修行無上的梵行的人,而現在乃爲他人所支使,天天都須要來奉事于天。我本來乃奉事于你們的人,然而我乃聞聖者〔指佛〕的善說之法,而得信,而成就具足之戒,而巧妙的生在于此叁十叁天。你們本來乃受我奉事的行者,乃行無上的梵行的人,然而現在卻爲他人所支使,每日都須來奉事于天。)
(你們到底面向何處而去的呢?你們既受持佛法後,又反背而不向于法,不好好的學習此眼覺〔佛陀〕所善說之法呢?我在往昔之時,看見你們的一切,現在乃生而爲下使的伎樂神,原來你們乃自行
非法之行,自生于非法。我本來乃在于居家的佛教女信徒,然而觀看我現在的勝德時,可看到我已轉女身而成爲天子身,可以自在的享受五欲之樂。你們既不用功,就被诃責爲當甚麼瞿昙〔佛陀〕的弟子呢?由于被诃責而忏愧後,又稱歎瞿昙〔佛陀〕。我現在當會進行,有關于天子之真谛之說:你們有二位,都在那裏勤行用功,都憶念瞿昙〔佛陀〕之正法與律戒,都知道欲貪有種種的災患,因此,就舍離其欲貪。他們雖然都被欲貪所結縛,然而即得舍棄而遠離。有如大象的斷除其羁靽那樣,而度到叁十叁天來。因陀羅〔釋帝天〕、天、梵,一切都來集。即他們就坐上而去,雄猛而舍棄塵垢之欲貪。帝釋見後生厭而喜勝天的天中之天。他本來乃生爲下賤的人,而度到叁十叁天來。討厭後,已妙息其言。瞿婆天我,後來說言而說:在人中有佛,乃爲最勝者,釋迦牟尼乃如實而知道欲。學佛的子弟曾在于其中失去其意念,我乃诃責,而更使其再得其願望。在于叁人之中,有一人,則生于伎樂天中。二位則成等正道,在于天,而有定根之樂,你說如是之法,弟子並沒有疑惑。已度有漏而斷邪疑,禮拜佛陀之勝,而伏諸根,如果他能覺諸法的話,其二人定能得升進之處。他們得升進後,會生在于梵天中。我們知道其法,大仙必定來至于此)。
那時,世尊便作如是之念:此鬼神長夜(久來)都不會有谀谄,也沒有欺诳,無幻而質直。如果有事要問的話,都是盡爲欲知其事之故,並不是欲來觸娆的,他之所問之事,也是同樣之理。我甯可演說甚深的阿毘昙(無比法,勝法)。世尊覺知此事後,就爲天王釋,說此偈頌說:
于現法樂故 亦爲後世樂 拘翼自恣問 隨意之所樂
彼彼之所問 盡當爲決斷 世尊已見聽 日天求見義
在摩竭陀國 賢婆娑婆問
(在于現法當中安樂之故,也會爲後世帶來其安樂。拘翼〔帝釋天〕你可以自恣而問〔欲問則盡管開口來問〕,隨意之所喜樂的,都可以問。你如果有彼彼〔各種〕之所問,我盡當會爲你決斷其疑。)
(世尊我已允許你了,日天〔釋帝天〕求見的真義,我都見到了。在此摩竭陀國,賢者-婆娑婆〔帝釋天〕,盡管放心的問吧!)
于是,天王釋白佛說:「世尊!諸天、人、阿修羅、揵沓惒(幹闼婆)、羅剎,以及其余種種身份的衆生,各各(他們)到底有幾結呢?」(有好多的煩惱呢?)
世尊聽後,回答而說:「拘翼!諸天、人、阿修
羅、揵沓惒、羅剎,以及其余種種身份的衆生,各各都有二結,所謂悭,以及嫉是。他們各各都作如是之念:使我爲無杖、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無鬥、無苦,而能安樂遊行。他們雖然曾作如是之念,然而仍然如故的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诤、有鬥、有苦,而不能安樂遊行。」
這時,天王釋聽後,白佛說:「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諸天、人、阿修羅、揵沓惒、羅剎,以及其余種種身份的衆生,各各都有二結。他們都作如是之念:使我無杖(沒有刀杖之須)、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無鬥、無苦,而能安樂遊行。他們雖然作如是之念,然而仍然如故的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诤、有鬥、有苦,而不得安樂遊行。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陀您所說之法,我都知道,我已斷疑度惑,已沒有猶豫不決的了,都是聽佛所說之故。」(從來的疑問,都由于佛陀之解釋,而冰釋)。這時,天王釋,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帝釋天又問說:「大仙人!悭與嫉,乃由于甚麼因,甚麼緣?爲從甚麼而生,由于甚麼而有的呢?又由于甚麼因由,才能沒有悭,沒有嫉呢?」世尊聽後,回答說:「拘翼!悭與嫉之二結,乃起因于愛、不愛(憎),緣于愛、不愛,從于愛、不愛而生,由于愛、不愛而有的。如果沒有愛與不愛的
話,就不會有悭與嫉的了。」
這時,天王釋聽後,白佛說:「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悭與嫉的二結,都由于愛與不愛(憎),緣于愛與不愛,從于愛與不愛而生,由于愛與不愛而有的。如果沒有愛與不愛的話,就沒有悭與嫉的。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之法,我都了知,我已斷疑度惑,已沒有猶豫,因爲聽佛所說之故,乃能如是。」這時,天王釋,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天王釋又問說:「大仙人!愛與不愛(憎),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由于甚麼緣?從于甚麼而生?由于甚麼而有的呢?又由于甚麼因由,而會爲愛與不愛(憎)呢?」世尊聽後,回答說:「拘翼!愛與不愛(憎),乃因于欲(希求),緣于欲,從于欲而生的,由于有了欲之故,而有了愛與不愛的。如果沒有欲的話,就不會有愛與不愛的了。」
這時,天王釋聽後,白佛說:「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愛與不愛(憎),乃因于欲,緣于欲,從于欲而生,由于有了欲之故,才會有了愛與不愛。如果沒有欲的話,就沒有愛與不愛。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之法,我都已了知了,我已斷疑度惑,已沒有猶豫,都是由于聽佛所說之故。」這時,天王釋,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天王釋又問說:「大仙人!欲,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由何而有的呢?又由于甚麼因由才會沒有欲呢?」世尊聽後,回答說:「拘翼!所謂欲,乃因于念(尋,于對境記憶不忘),緣于念,從于念而生,由于有了念之故,才會有了欲的。如果沒有念的話,就不會有欲。」
這時,天王釋聽後,白佛說:「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所謂欲,乃因于念,緣于念,從于念而生,由于有了念之故,才會有了欲。如果沒有念的話,就不會有欲。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之法,我都能了知,我已斷疑度惑,已沒有猶豫,都是由于聽佛所說之故。」這時,天王釋,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天王釋又問說:「大仙人!所謂念,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由于甚麼緣?從于甚麼而生?由于甚麼而有的呢?又由于甚麼因由,才會沒有念呢?」
世尊聽後,回答而說:「拘翼!所謂念,乃因于思(妄想…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