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P2

  ..續本文上一頁惑是斷欲界修惑的七八品者。2.緣成根就是斷惑而成就無漏根者。3.緣受生就是再于欲界受生一次,此一生爲小的一生,是限受于人,或天的一生。所謂間,乃爲間隔,爲人或天的一生有間隔,而不得證涅槃。或未斷欲界修惑的最後一品(第九品)的間隔,而未能得證不還果。一種爲一種子,爲舊譯。所謂不還向中一種的聖者,雖斷欲界修惑八九品,然而猶有一品或二品的殘余,更可受欲界之生者)。

  (8)向須陀洹(須陀洹譯爲預流,向爲趣向于預流果-初果的人。是由凡夫而積其修行,順次經過七加行-叁賢四善根的次第而證的。所謂預流之流就是指聖道而言,預乃爲之入,已入聖道之故,名叫預流。又流爲類之義,是聖者之入流類之謂。)

  (9)得須陀洹(就是指須陀洹果,也就是預流果,爲初果的阿羅漢,其它如前述,或劣譯俱舍學曾有譯述。)

  (10)向斯陀含(斯陀含譯爲一來。由于預流果的聖者,進而斷盡欲界修惑的一品,乃至五品者,就爲之一來向,也就是趣向于一來果之義。)

  (11)得斯陀含(就是斯陀含果。斷欲界的六品者,則唯殘留引一大生之惑〔下叁品〕之故,于人天一往來後,而般涅槃-得寂滅而爲阿羅漢。一來果即爲二果阿羅漢。)

  (12)向阿那含(爲阿那含向,阿那含譯爲不還,是一來果的聖者,更進而斷欲界修惑的七品或八品者,就是不還向,是趣向于不還果之位之故。)

  (13)得阿那含(爲阿那含果,也就是叁果阿羅漢。斷盡欲界第九品的修惑之位就是不還果,因爲不再還來欲界受生之故,而名。)

  (14)中般涅槃(在于欲界與色界之二趣的中間而般涅槃-入滅,故名。不遠果的聖者,在于欲界死後,于色界之中有身,而起聖道,斷余惑而般涅槃。余詳俱舍學。)

  (15)生般涅槃(生色界後不久,能起聖道,斷余惑而般涅槃者。此爲修道而具有勤修,與速進的二道故,生後不久就能般涅槃。)

  (16)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生色界後,長時修

  加行,依于多功用,而斷余惑,而般涅槃。此爲具勤修道,不具速進道,而有行就是有此勤修之行之義。)

  (17)無行般涅槃(生色界後,長久懈于加行,不多積功用,這樣的經久後,而斷除余惑,而般涅槃。此爲勤修、速進二道俱缺者。

  (18)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槃。流爲行,生色界,初依靜慮,漸次向上地去轉生,終于般涅槃。上流,由于因與果的差別,而分爲樂慧與樂定之二。如因之差別,即樂慧者雖雜修靜慮,樂定者即不雜修。如果之差別,即樂慧者生于色究竟天,不生于無色界,樂定者,即生于有頂天-無色界。其它詳解均在劣譯俱舍學)。

  這叫做十八種有學的人。居士!甚麼叫做九種無學的人呢?(九種阿羅漢均附有法字,爲種性之義,也就是示某某人之義。)

  (1)思法(雖然得阿羅漢果,但怕所得的會退失,故恒思自害,早入涅槃〔寂滅,離開此肉體〕。)

  (2)升進法(堪達法。其性堪能,善能練根修行,早速得達不動種性。)

  (3)不動法(不動即爲不傾動,爲利根者,能斷盡一切煩惱,是盡智之後,起無生智者。所謂修練爲因而得者就稱爲不動。)

  (4)退法(雖得阿羅漢果,但僅遇疾病等陣緣,即會忽然再起修惑,而退失其所得,而爲叁果、二果、初果,如不遇障緣就不會退失,故不是決定會退失,是可能之義。)

  (5)不退法(也是利根者,是依本來的種性而稱爲不退。不退即不退失,也就是不會退失其所得的功德。)

  (6)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對于所得的法,不令退失,而常防護。此法的經文乃兼解說,說防護就不會退失,如果怠而不防護的話,就會有退失之懼。)

  (7)實住法(爲安住法。所謂離強勝的退綠與優勝的加行,而安住于自位,也就是如無特勝的退緣,就不退,若無特勝的加行,則不會轉優,而實住的種性。)

  (8)慧解脫(依無漏的慧力,而將障慧的煩惱障除離,可說就是了斷慧障的煩惱,于慧得自在之義。)

  (9)俱解脫(更得滅盡定,而將幸定的解脫障除離,也就是慧障與定障二者俱解脫,而于定慧均能自在的聖者。前七法爲依根的利鈍而分,後二乃爲所離之障而分的,因此而知,後二畢竟爲前七而已。又俱舍學的次序,與此經略有變動,詳義均在劣譯俱舍學裏。)

  這就是所謂九種無學的人。」

  于是,世尊說此偈頌而說: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複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在世間裏,已成就而爲有學的人,或無學的人,均爲可尊重,可奉敬的聖者。他們能端正其身,其口與意也是同樣的端正谛實。)

  (居士!有學、無學的果位,就是良福田。如果布施供養他們的話,必定能得大福德,大果報!)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八、優婆塞經第十二(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如優婆塞能善護五戒,也就是不殺、不偷、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以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之四增上心的話,就能在于現法樂居,而得證果。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

  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給孤獨居士,與大優婆塞之衆,有五百人,都俱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五百名優婆塞也來禮拜,然後都退坐在同一旁。給孤獨居士和五百位優婆塞們,都坐在一邊後,尊者舍梨子就爲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爲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後,就從其座位站起,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尊者舍梨子到佛處後不久時,給孤獨居士,以及五百位的優婆塞們,也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

  尊者舍梨子,及衆人都坐定後,世尊就告訴他們說:「舍梨子!假若你知道一位白衣的聖弟子(在家學佛的居士),能善護而行五法(五學處、五戒),以及得四增上心(四不壞淨。四種不壞的淨信),在于現法當中,能得樂居,容易而得,不難而得的話,則舍梨子!你就應當記莂這位在家學佛的聖弟子,其與地獄之業緣已盡,與畜生、餓鬼,以及諸惡處的業緣也同樣的都已滅盡,已不會再墮惡法(惡道),必定能趣于正覺,極受七有(最多還爲人天各七生),在天上人間七往來後,就能得盡苦邊(與苦絕緣)。

  舍梨子!甚麼叫做白衣的聖弟子的善護而行五法

  呢?白衣的聖弟子者,離開殺生、斷除殺生,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更進而有慈悲的心,能饒益一切,乃至于蜫蟲,他對于殺生一事,已經淨除其心。白衣的聖弟子之善護而行,這就是其第一法(不殺生)。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善能離開不與而取、斷除不與而取,別人給與他,然後才去取,樂于人與而取,更進而常好布施,歡喜而不悋的布施給人,而不希望其報應,不會被偷盜心所蓋覆,而常自守護而行後,他對于不與而取的事,已經淨除其心。白衣的聖弟子的善護行,這就是其第二法(不偷盜)。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善能離開邪淫、斷除邪淫。他對于我者有父親之所護,或者有母親之所護,或者有父母親之所護,或者有兄弟之所護,或者有姊妹之所護,或者有婦之父母之所護,或者有親親之人之所護,或者有同姓之所護,或者爲他人的婦女等,都知道一旦去侵犯,就會被鞭罰等的恐怖,以及有名雇賃(受人雇用的人),乃至華鬘親(已有婚約而裝飾華鬘等物的女子)等女人,都不去侵犯如是等女人,他對于邪淫,已淨除其心。白衣的聖弟子的善護行,這就是其第叁種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善能離開妄言、

  斷除妄言,講真谛之言(說實在的話),樂于真谛之語,安住于真谛而不哆動,一切都可信之語,不欺诳世人之語,他對于妄言一事,已淨除其心。白衣的聖弟子之善護其行,這就是其第四種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乃離開飲酒,斷除飲酒,他對于飲酒一事,已淨除其心。白衣的聖弟子之善護其行,這就是其第五種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甚麼爲之其得四種增上之心,在于現法當中能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呢?白衣的聖弟子,都念如來,是這樣的念:那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爲佛,是衆佑。像如是而念如來後,假若有惡的欲念的話,就便會得消滅,心中如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時,也都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而得法喜,假若有惡欲的話,也就會得以消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時,也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就這樣的得第一增上之心,在現法當中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到。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都念法,是這樣的念:世尊乃善說法,其法會令人必至究竟,會沒有煩,沒有熱,常有此法而不哆動。像如是的觀察,如是而覺,如是而知,如是而念法後,如是有惡欲的話,就便會得以消滅,心中如有不善、穢汙、愁

  苦、憂戚的話,也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攀緣于法,其心靖而得法喜,假若有惡欲的話,就便會得以消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的話,也就會得消滅。白衣的聖弟子就這樣的得此第二種的增上之心。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都念衆(僧),是這樣的念:如來的聖衆乃爲善于趣,正于趣,是向于法,次于法(依法的次第),順行如法的。他們的大衆當中,確實有阿羅诃,也有趣向于阿羅诃(阿羅漢向)的。也有阿那含(叁果羅漢),也有趣向于阿那含(阿那含向)的。也有斯陀含(二果阿羅漢),也有趣向于斯陀含(斯陀含向)的。也有須陀洹(初果阿羅漢),也有趣向于須陀洹(須陀洹向)的。這叫做四雙八輩…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