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是断欲界修惑的七八品者。2.缘成根就是断惑而成就无漏根者。3.缘受生就是再于欲界受生一次,此一生为小的一生,是限受于人,或天的一生。所谓间,乃为间隔,为人或天的一生有间隔,而不得证涅槃。或未断欲界修惑的最后一品(第九品)的间隔,而未能得证不还果。一种为一种子,为旧译。所谓不还向中一种的圣者,虽断欲界修惑八九品,然而犹有一品或二品的残余,更可受欲界之生者)。
(8)向须陀洹(须陀洹译为预流,向为趣向于预流果-初果的人。是由凡夫而积其修行,顺次经过七加行-三贤四善根的次第而证的。所谓预流之流就是指圣道而言,预乃为之入,已入圣道之故,名叫预流。又流为类之义,是圣者之入流类之谓。)
(9)得须陀洹(就是指须陀洹果,也就是预流果,为初果的阿罗汉,其它如前述,或劣译俱舍学曾有译述。)
(10)向斯陀含(斯陀含译为一来。由于预流果的圣者,进而断尽欲界修惑的一品,乃至五品者,就为之一来向,也就是趣向于一来果之义。)
(11)得斯陀含(就是斯陀含果。断欲界的六品者,则唯残留引一大生之惑〔下三品〕之故,于人天一往来后,而般涅槃-得寂灭而为阿罗汉。一来果即为二果阿罗汉。)
(12)向阿那含(为阿那含向,阿那含译为不还,是一来果的圣者,更进而断欲界修惑的七品或八品者,就是不还向,是趣向于不还果之位之故。)
(13)得阿那含(为阿那含果,也就是三果阿罗汉。断尽欲界第九品的修惑之位就是不还果,因为不再还来欲界受生之故,而名。)
(14)中般涅槃(在于欲界与色界之二趣的中间而般涅槃-入灭,故名。不远果的圣者,在于欲界死后,于色界之中有身,而起圣道,断余惑而般涅槃。余详俱舍学。)
(15)生般涅槃(生色界后不久,能起圣道,断余惑而般涅槃者。此为修道而具有勤修,与速进的二道故,生后不久就能般涅槃。)
(16)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生色界后,长时修
加行,依于多功用,而断余惑,而般涅槃。此为具勤修道,不具速进道,而有行就是有此勤修之行之义。)
(17)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长久懈于加行,不多积功用,这样的经久后,而断除余惑,而般涅槃。此为勤修、速进二道俱缺者。
(18)上流色究竟(上流般涅槃。流为行,生色界,初依静虑,渐次向上地去转生,终于般涅槃。上流,由于因与果的差别,而分为乐慧与乐定之二。如因之差别,即乐慧者虽杂修静虑,乐定者即不杂修。如果之差别,即乐慧者生于色究竟天,不生于无色界,乐定者,即生于有顶天-无色界。其它详解均在劣译俱舍学)。
这叫做十八种有学的人。居士!甚么叫做九种无学的人呢?(九种阿罗汉均附有法字,为种性之义,也就是示某某人之义。)
(1)思法(虽然得阿罗汉果,但怕所得的会退失,故恒思自害,早入涅槃〔寂灭,离开此肉体〕。)
(2)升进法(堪达法。其性堪能,善能练根修行,早速得达不动种性。)
(3)不动法(不动即为不倾动,为利根者,能断尽一切烦恼,是尽智之后,起无生智者。所谓修练为因而得者就称为不动。)
(4)退法(虽得阿罗汉果,但仅遇疾病等阵缘,即会忽然再起修惑,而退失其所得,而为三果、二果、初果,如不遇障缘就不会退失,故不是决定会退失,是可能之义。)
(5)不退法(也是利根者,是依本来的种性而称为不退。不退即不退失,也就是不会退失其所得的功德。)
(6)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对于所得的法,不令退失,而常防护。此法的经文乃兼解说,说防护就不会退失,如果怠而不防护的话,就会有退失之惧。)
(7)实住法(为安住法。所谓离强胜的退绿与优胜的加行,而安住于自位,也就是如无特胜的退缘,就不退,若无特胜的加行,则不会转优,而实住的种性。)
(8)慧解脱(依无漏的慧力,而将障慧的烦恼障除离,可说就是了断慧障的烦恼,于慧得自在之义。)
(9)俱解脱(更得灭尽定,而将幸定的解脱障除离,也就是慧障与定障二者俱解脱,而于定慧均能自在的圣者。前七法为依根的利钝而分,后二乃为所离之障而分的,因此而知,后二毕竟为前七而已。又俱舍学的次序,与此经略有变动,详义均在劣译俱舍学里。)
这就是所谓九种无学的人。」
于是,世尊说此偈颂而说:
世中学无学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复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在世间里,已成就而为有学的人,或无学的人,均为可尊重,可奉敬的圣者。他们能端正其身,其口与意也是同样的端正谛实。)
(居士!有学、无学的果位,就是良福田。如果布施供养他们的话,必定能得大福德,大果报!)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八、优婆塞经第十二(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如优婆塞能善护五戒,也就是不杀、不偷、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之四增上心的话,就能在于现法乐居,而得证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给孤独居士,与大优婆塞之众,有五百人,都俱往诣尊者舍梨子之处,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五百名优婆塞也来礼拜,然后都退坐在同一旁。给孤独居士和五百位优婆塞们,都坐在一边后,尊者舍梨子就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用无量的方便,为他们说法,劝发他们的渴仰,成就他们的欢喜心后,就从其座位站起,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尊者舍梨子到佛处后不久时,给孤独居士,以及五百位的优婆塞们,也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尊者舍梨子,及众人都坐定后,世尊就告诉他们说:「舍梨子!假若你知道一位白衣的圣弟子(在家学佛的居士),能善护而行五法(五学处、五戒),以及得四增上心(四不坏净。四种不坏的净信),在于现法当中,能得乐居,容易而得,不难而得的话,则舍梨子!你就应当记莂这位在家学佛的圣弟子,其与地狱之业缘已尽,与畜生、饿鬼,以及诸恶处的业缘也同样的都已灭尽,已不会再堕恶法(恶道),必定能趣于正觉,极受七有(最多还为人天各七生),在天上人间七往来后,就能得尽苦边(与苦绝缘)。
舍梨子!甚么叫做白衣的圣弟子的善护而行五法
呢?白衣的圣弟子者,离开杀生、断除杀生,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更进而有慈悲的心,能饶益一切,乃至于蜫虫,他对于杀生一事,已经净除其心。白衣的圣弟子之善护而行,这就是其第一法(不杀生)。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善能离开不与而取、断除不与而取,别人给与他,然后才去取,乐于人与而取,更进而常好布施,欢喜而不悋的布施给人,而不希望其报应,不会被偷盗心所盖覆,而常自守护而行后,他对于不与而取的事,已经净除其心。白衣的圣弟子的善护行,这就是其第二法(不偷盗)。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善能离开邪淫、断除邪淫。他对于我者有父亲之所护,或者有母亲之所护,或者有父母亲之所护,或者有兄弟之所护,或者有姊妹之所护,或者有妇之父母之所护,或者有亲亲之人之所护,或者有同姓之所护,或者为他人的妇女等,都知道一旦去侵犯,就会被鞭罚等的恐怖,以及有名雇赁(受人雇用的人),乃至华鬘亲(已有婚约而装饰华鬘等物的女子)等女人,都不去侵犯如是等女人,他对于邪淫,已净除其心。白衣的圣弟子的善护行,这就是其第三种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善能离开妄言、
断除妄言,讲真谛之言(说实在的话),乐于真谛之语,安住于真谛而不哆动,一切都可信之语,不欺诳世人之语,他对于妄言一事,已净除其心。白衣的圣弟子之善护其行,这就是其第四种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乃离开饮酒,断除饮酒,他对于饮酒一事,已净除其心。白衣的圣弟子之善护其行,这就是其第五种法。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甚么为之其得四种增上之心,在于现法当中能乐居,容易而不难得呢?白衣的圣弟子,都念如来,是这样的念:那位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为佛,是众佑。像如是而念如来后,假若有恶的欲念的话,就便会得消灭,心中如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时,也都会得以消灭。白衣的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而得法喜,假若有恶欲的话,也就会得以消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时,也会得以消灭。白衣的圣弟子就这样的得第一增上之心,在现法当中乐居,容易而不难得到。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都念法,是这样的念:世尊乃善说法,其法会令人必至究竟,会没有烦,没有热,常有此法而不哆动。像如是的观察,如是而觉,如是而知,如是而念法后,如是有恶欲的话,就便会得以消灭,心中如有不善、秽污、愁
苦、忧戚的话,也会得以消灭。白衣的圣弟子攀缘于法,其心靖而得法喜,假若有恶欲的话,就便会得以消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的话,也就会得消灭。白衣的圣弟子就这样的得此第二种的增上之心。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圣弟子都念众(僧),是这样的念:如来的圣众乃为善于趣,正于趣,是向于法,次于法(依法的次第),顺行如法的。他们的大众当中,确实有阿罗诃,也有趣向于阿罗诃(阿罗汉向)的。也有阿那含(三果罗汉),也有趣向于阿那含(阿那含向)的。也有斯陀含(二果阿罗汉),也有趣向于斯陀含(斯陀含向)的。也有须陀洹(初果阿罗汉),也有趣向于须陀洹(须陀洹向)的。这叫做四双八辈…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