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P3

  ..續本文上一頁(向與果爲一雙,有四向四果故,爲之四雙、八輩)。所謂如來的弟子衆,都成就屍賴(戒),成就叁昧(定),成就般若(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爲五分法身)的聖衆,是可敬可重,可奉可供,是世間的最良的福田。白衣的聖弟子這樣的念如來的僧衆時,假如有惡欲的話,就便會得以消滅,心中如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的話,也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這樣的攀緣如來之衆的話,其心就會靖而得法喜,如果有惡的欲念,也就會得以消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

  苦、憂戚,也都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就這樣的叫做得第叁種的增上之心,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到。

  又次,舍梨子!白衣的聖弟子都自念屍賴(戒),是這樣的念戒的:此屍賴(戒),乃爲不缺不穿(沒有破洞),沒有穢、沒有濁,住于如地,而不虛妄(如住實地而不虛),是聖者所稱譽,是具善于受持。白衣的聖弟子像如是的自念屍賴的話,假如有惡欲,就便會得以消滅,心中有不善,有穢汙、愁苦、憂戚的話,也會得以消滅。白衣的聖弟子這樣的攀緣屍賴時,其心就會靖而得法喜,如有惡欲,就便會得以消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的話,也會得以消滅。這就是白衣的聖弟子之得第四種增上的心,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到。

  舍梨子!如果你知道白衣的聖弟子善于守護行持此五法(五戒),也得此四種增上心(念佛法僧戒),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則舍梨子!你就可以記莂這位白衣的聖弟子之對于地獄之業已盡,畜生、餓鬼,以及諸惡處之業也已盡,而得須陀洹(入流,初果阿羅漢),已不會再墮于惡法,必定會趣于正覺,極受七有(最多七次的人天往來),在天上人間七往來後,就已得盡苦邊(而得涅槃)。」于是,世尊乃說此頌而說:

  慧者住在家 見地獄恐怖 因受持聖法 除去一切惡

  不殺害衆生 知而能舍離 真谛不妄言 不盜他財物

  自有婦知足 不樂他人妻 舍離斷飲酒 心亂狂癡本

  常當念正覺 思惟諸善法 念衆觀屍賴 從是得歡喜

  欲行其布施 當以望其福 先施于息心 如是成果報

  我今說息心 舍梨子善聽 若有黑及白 赤色之與黃

  尨色愛樂色 牛及諸鴿鳥 隨彼所生處 良禦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 善速往來快 取彼之所能 莫以色爲非

  如是此人間 若有所生處 剎帝利梵志 居士本工師

  隨彼所生處 長老淨持戒 世無著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癡無所知 無慧無所聞 施彼得果少 無光無所照

  若光有所照 有慧佛弟子 信向善逝者 根生善堅住

  彼是生善處 如意往人家 最後得涅槃 如是各有緣

  (有智慧的人,雖住在于家庭裏,然而能知見地獄的可恐怖之事,因之而受持聖法,而除去一切的惡法。此人不殺害衆生,不但知殺生之可惡,也能舍離其財物去布施與人〔不殺生〕,所說的都是真實的谛語,而不妄言〔不妄語〕,不盜取他人的財物〔不盜,不不與而取〕,自己有婦女,就已知足,不樂于侵淫他人的妻女〔不淫〕,舍離而斷除飲酒〔不飲酒〕,知道飲酒爲心亂狂癡之本。)

  (常常的當應心念正覺〔念佛〕,思惟諸善之法〔念法〕,心念聖衆〔念衆-念僧〕,觀守屍賴〔念戒〕,由于此,而得歡喜心。欲行其布施的話,應當要祈望其福德,首先就應施息心,像如是的話,就能成就其果報的。我現在要說息心之法,舍梨子!你應當要善于谛聽:)

  (如有黑色的衆生,以及白色的,赤色的,和黃色的,也有尨色的〔雜色〕,也有令人愛樂之色的,那些牛,以及諸鴿鳥,都隨著牠們所生之處,而良禦之牛,則在于最前面。其身力乃成就而具足,能善于快速往來而疾快的話,則應取牠之所能,不可以牠之色爲不是。)

  (像如是的,在此人間裏,如果有所生之處,如剎帝利〔王種〕、梵志、居士、本工師等,則隨著

  其所生之處,能發心去跟長老們守持清淨之戒,向于世間的無著、善逝〔指佛陀〕去布施他們的話,就能得證大的果報。假如向于愚癡而無所知,無智慧而無所聞的人,布施這些人的話,得到的果報爲少,爲無光,而不能有所普照的。)

  (假如對方爲有光明而能普照,而有智慧的話,則佛的弟子,能信向于這位善逝的話,則能生善根,能善于堅住。這種人必定能生于善處,能如意的往來于人家,最後能得證涅槃。像如是的,各各均有其因緣的。)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舍梨子,以及諸比丘們,和給孤獨居士、五百名的優婆塞,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九、怨家經第十叁(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于七怨家法,而作怨家,都由于男女們之瞋恚時而來的。即所謂怨家,乃不欲怨家有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稱譽、大富、生天等七事。佛陀並用偈頌道出瞋恚之害,以及無瞋恚的功德。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種怨家之法,而作爲怨家,所謂都由于男女之輩之瞋恚而來的。那七種呢?

  (1)所謂怨家的話,則不欲使他的怨家有好色(美好的形相)。爲甚麼呢?因爲一旦爲怨家的話,就不樂于(不希望)他的怨家有好色。此人有瞋恚心,而一再的習于瞋恚,而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的話,則他雖然有好好的沐浴,沐浴後,以名香塗在于其身,但是其色(形相)仍然故我的爲惡的。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覆,其心不舍棄瞋恚之故。這叫做第一怨家之法,而作怨家,謂男女之輩的瞋恚之時而來的。

  (2)又次,所謂怨家者,不欲使他的怨家安隱睡眠。爲甚麼呢?因爲怨家者,不樂于他的怨家安隱睡眠之故。此人有瞋恚心,而又習于瞋恚,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乃不能舍離瞋恚。這樣,則他雖然以禦床(帝王之床)而爲其臥床,上面敷置以氍氀(毛織品,毛席)、毾氈,蓋覆以錦绮羅縠,有襯體之被,兩頭的安枕,都以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以羚鹿之最好的皮毛製造的敷物),然而他乃仍然如故的爲憂苦的睡眠(睡得不安隱)。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覆,其心不能舍離瞋恚之故,

  這叫做第二種之怨家法,而作爲怨家,所謂男女之輩的瞋恚之時而來的。

  (3)又次,所謂怨家的話,則不欲使他的怨家得大利。爲甚麼呢?因爲所謂怨家者,乃不樂于他的怨家得大利之故。此人有瞋恚,而習于瞋恚,被瞋恚所覆蓋,其心不舍離瞋恚,他應該能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卻會得利。他對于此二法,都更互相違,而大得不利。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之故,這叫做第叁種的怨家之法,而作爲怨家,所謂男女輩的瞋恚之時而來的。

  (4)又次,所謂怨家的話,乃不欲使他的怨家有朋友的。爲甚麼呢?因爲怨家者,乃不樂于他的怨家有朋友之故。此人有瞋恚,而習于瞋恚,而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他如有親的朋友的話,就會舍離而逃避而去,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之故,這叫做第四種怨家之法,而作爲怨家,所謂男女輩的瞋恚之時而來的。

  (5)又次,所謂怨家的話,就不欲使他的怨家有被人稱譽。爲甚麼呢?因爲怨家者,不樂于他的怨家有名稱(被人贊稱)之故。此人有瞋恚,而習瞋恚,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則此人就會有惡名、醜聞,周聞于諸方。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之故,這叫做第五種怨

  家之法,而作爲怨家,所謂男女輩之瞋恚之時而來的。

  (6)又次,所謂怨家的話,就不欲使他的怨家有極大的富有。爲甚麼呢?因爲怨家的話,就不樂于他的怨家極大富有之故。此人有瞋恚,而習瞋恚,而被瞋恚所覆蓋,其心不舍離瞋恚的話,則他作如是之身、口、意之行之故,就會使他大失財利。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之故,這叫做第六種怨家之法,而作爲怨家,所謂男女之輩的瞋恚之時而來的。

  (7)又次,所謂怨家的話,就不欲使他的怨家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至善處,而生于天上之事。爲甚麼呢?因爲怨家的話,就不樂于他的怨家往生而至于善處之故。此人有瞋恚,而習瞋恚,被瞋恚所蓋覆,心不舍離瞋恚的話,則其身、口、意就有惡行。他由于其身、口、意的惡行後,在其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至于惡處,而生于地獄之中。爲甚麼呢?因爲被瞋恚所蓋覆,其心不舍離瞋恚之故,這叫做第七種怨家之法,所謂男女之輩的瞋恚時而來的。由于此七種怨家之法,而作爲怨家,就是所謂男女輩的瞋恚時而來的。」

  于是,世尊乃說此偈頌而說:

  瞋者得惡色 眠臥苦不安 應獲得大財 反更得不利

  親親善朋友 遠離瞋恚人 數數習瞋恚 惡名流諸方

  瞋作身口業 恚纏行意業 人爲恚所覆 失一切財物

  瞋恚生不利 瞋恚生心穢 恐怖生于內 人所不能覺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曉法 無目盲闇塞 謂樂瞋恚人

  恚初發惡色 猶火始起煙 從是生憎嫉 緣是諸人瞋

  若瞋者所作 善行及不善 于後瞋恚盛 煩熱如火燒

  所謂煩熟業 及諸法所纏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瞋者逆害父 及于諸兄弟 亦殺姊與妹 瞋者多所殘

  所生及長養 得見此世間 因彼得存命 此母瞋亦害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人爲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造作癡罪業 而自夭其命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系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雖愛念己身 瞋者亦自害

  以刀而自剌 或從岩自投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如是像瞋恚 是死依于恚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