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P5

  ..續本文上一頁

  被人罵,而不反罵,被人瞋,而不反瞋,被人破壞,也不反破壞,被人打,也不反手去打人。像如是的,昙彌!這就是沙門之安住于沙門之法。」

  于是,尊者曼彌,就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淚,白佛而說:「世尊!我從來並沒有資格爲沙門,未能安住于沙門之法,從今日起,我要爲沙門,而安住于沙門之法。」

  世尊告訴他說:「昙彌!往昔之時,有一位大師。名叫善眼(古時七大師之一,是離欲而寂靜的大師。能教弟子生天,自己也生在光音天,但未究竟。爲世尊的前生,卷二,七日經曾示過)。他乃被外道仙人之所師崇的大師,已舍離欲愛,而得如意足(有神通)。昙彌!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算不盡)的弟子。昙彌!善眼大師能爲諸弟子說梵世之法(四無量心爲四梵室)。昙彌!如果善眼大師爲人說梵世法之時,諸弟子們,有不具足奉行其法的話,在那位弟子命終之後,或生在四王天(第一層天),或者生在叁十叁天(第二層天),或者生在焰磨天(時分天,第叁層天),或者生在兜率哆天(知足天,第四層天),或者生在化樂天(第五層天),或者生在于他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異彌!如果善眼大師爲人說梵世法時,其諸弟子們,有具足奉行其法的話,那位弟子就會修四梵室(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會舍離欲愛,在

  他命終之後,得生于梵天(色界天)。昙彌!那時善眼大師曾作如是之念:我不應該和我的弟子們同俱而至于後世,而共生于一處(師父和弟子的功行相同的話,怕人譏笑),我現在甯可更修增上之慈。如果能修習增上之慈後,則在命終之時,就能得生于晃昱天中(光音天,色界二禅的第叁天)。

  昙彌!那個時候,善眼大師,就這樣的在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習增上慈後,在其命終之後,得生于晃昱天中。曼彌!善眼大師及他的諸弟子,他們之學道,都不空虛,都得大果報。像善眼大師那樣,像如是的,那些大師,如牟梨破群那、阿羅那遮婆羅門、瞿陀梨舍哆、害提婆羅摩納、儲提摩麗憍鞞陀邏,以及薩哆富樓奚哆等人,也是同樣的。

  昙彌!這七位富樓奚哆師等人,也有無量百千(算不盡)的弟子。昙彌!七富樓奚哆師曾爲其弟子們說梵世法。如果七富樓奚哆師爲他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們如有不具足奉行其法的話,則在那位弟子命終之後,或者生于四王天,或者生于叁十叁天,或者生于焰磨天,或者生于兜率哆天,或者生于化樂天,或者生于他化樂天。假若七富樓奚哆師爲他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們,如果有具足奉行其法的話,他就會修習四梵室,會舍離于欲愛,在其命終之後,就得生梵天。昙彌!七富樓奚哆師,曾作如是之念:我不應該和諸弟子們同俱至于後世,

  共生在于一處,我現在甯可更修增上慈,如修增上慈之後,在命終之後,會得生于晃昱天中。

  昙彌!那時七富樓奚哆師,就在于後時更修增上慈,修習增上慈後,在其命終之後,得生于晃昱天中。昙彌!七富樓奚哆師,及他們的諸弟子們,學道並不空虛,都得大果報。昙彌!如果有人罵詈那些七師,以及他們的無量百千的眷屬,對他們加以打跛、瞋恚、責數的話,必定會受無量的罪過。假若有一位成就正見的佛的弟子比丘,曾經得過小果的聖者,對于此人加以罵詈、打破、瞋恚、責數的話,則此人所受的罪過,乃多于罵詈七師們的。因此之故,昙彌!你們各各(各人)應該要更疊相護(要互相愛護,不可瞋恚他人)。爲甚麼呢?因爲離開這種罪過後,再也找不到有甚麼過錯的了。」

  于是,世尊乃說此偈頌而說:

  須涅 牟梨玻群那 阿羅那遮婆羅門 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羅摩納 儲提摩麗 橋鞞陀邏 薩哆富樓奧哆

  此在過去世 七師有名德 無愛縛樂悲 欲結盡過去

  彼有諸弟子 無量百千數 彼亦離欲結 須臾不究竟

  若彼外仙人 善護行苦行 心中懷憎嫉 罵者受

  罪多

  若一得正見 佛子住小果 罵詈責打破 受罪多于彼

  是故汝昙彌 各各更相護 所以更相護 重罪無過是

  如是甚重苦 亦爲聖所惡 必得受惡色 橫取邪見處

  此是最下人 聖法之所說 謂未離淫欲 得微妙五根

  信精進念處 正定及正觀 如是得此苦 前所受其殃

  自受其殃已 于後便害他 若能自護者 彼爲能護外

  是故當自護 慧者無殃樂

  (須涅〔善眼〕、牟梨玻群那、阿避那遮婆羅門、櫻陀梨舍哆、害提婆羅摩納、儲提摩麗、橋埤陀運、薩哆富樓奧哆。這些人乃爲過去世時的七位大師,有很大的名德。他們均已沒有愛、縛、樂、悲,欲結已盡于過去。他們有好多的諸弟子,是無量的百千之數。諸弟子們也是離開欲結的人,然而一點也不究竟〔不得涅槃〕。)

  (如果對于這些外道的諸仙人,對于這些善護而行苦行的人,心中懷有憎嫉,而罵詈他們的話,所受的罪報是非常的多的。假若對于一位得正見的佛

  的弟子,雖然是住于小果,但是如果罵詈、責數而打破他們的話,則所受的罪過,乃多于對于諸外仙人的。因此之故,昙彌!你們各各都應更互相護才是。爲甚麼須要更互相護呢?因爲所謂重罪,乃不能超過于此種業的啊!像如是的甚重之苦,也是聖者所嫌惡的。這必定會得受惡色,爲橫取邪見之處〔會生邪見的淵源〕。)

  (這是最下之人之所作爲,是聖法之所說的。所謂未離開淫欲,雖得微微的五根〔遲鈍者〕,所謂信、精進、念處、正定,以及正觀〔慧〕。像如是的五根遲鈍的比丘,會得此苦,會首先自受其災殃〔等于自己被害〕。自己受災殃後,而後便會惱害他人。如果能自護的話,他就等于是能護外人。因此之故,應當要自護,有智慧的人,會無有災殃的快樂。)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昙彌,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叁一、降魔經第十五(第叁念誦)

  大意:本經敘述魔王化作細形,而入于大目揵連的腹中。大目揵連在入定之時,觀察而得知,魔王乃懼恐而自出。尊者曾對魔王講說本生譚,魔王波旬聽後內心悸怖,就在于其處隱沒。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波奇瘦(跋祇國)內,住在于鼍山的怖林的鹿野園中。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受佛的教令,爲佛而作禅屋(監督工事),而正在于露地經行。那個時候,魔王曾化作細形(身體變爲隱微而細小),而侵入于尊者大目揵的腹肚之中。于是,尊者大目揵連,即作如是之念:我現在的肚子裏,好像在食豆類那樣,我甯可進入如其像定(禅定),以如其像定,自觀自己的腹中。這時,尊者大目揵連到了經行的道頭,敷一尼師檀(坐具),結跏趺之坐,而進入于如其像定(入定),以如其像定,去自觀其腹。尊者大目揵連經一觀察,便知爲魔王在他的腹內。

  尊者大目揵連就從禅定啓寤,而對魔王說:「你這位波旬(魔王惡者),快出來!你要快速的出來啊!不可觸娆如來,也不可觸娆如來的弟子。不可在于長夜(長時)作無義無饒益之事。你這樣做的話,必定會生于惡處,會受無量之苦的。」

  那個時候,魔王便作如是之念:這位沙門並不看見,也不知道,而作如是之說:『你這位波旬快出來!你這位波旬快出來!不可觸娆如來,也不可觸娆如來的弟子,不可在于長夜作無義無饒益之事。如這樣的話,必定會生于惡處,會受無量之苦的。』你的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

  佑,有大威神,他尚且不能速知速見,更何況你是其弟子,怎麼能知見呢?

  尊者大目揵連又對魔王說:「我又知道你的心意了,你作如是之念:這位沙門不知不見,而作如是之說:『你波旬快出來!你波旬快出來!不可以觸娆如來,也不可以觸娆如來的弟子,不可以在于長夜作無義無饒益之事。這樣做的話,必定會生于惡處,會受無量之苦的。』你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他尚且不能像如是之速知速見,更何況你是他的弟子,怎麼能知見呢?」

  那位魔王波旬又作如是之念:現在這位沙門已知見我的動作之故,才會作如是之說的。于是,魔王波旬乃化作細形,從大目揵連尊者的口中逃出來,然後在于大目揵連尊者的前面站立不動。

  尊者大目揵連告訴他說:「波旬!往昔之時,有一位如來,名叫覺礫拘荀大(拘留孫佛,過去七佛的第四佛,現在賢劫之第一佛),爲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徧知)。我在那個時候爲一惡魔,名叫做惡。我有妹妹,名叫黑(女魔),你就是她的兒子。波旬!因此之故,你就是我的外甥。波旬!覺礫拘荀大(拘留孫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二位的弟子,一名叫做音,第二位之名叫做想。波旬!爲甚麼緣故,音尊者的名,叫做音

  呢?波旬!因爲音尊者,乃住在于梵天上,以常音聲遍滿于千世界,更沒有其它的弟子的音聲能與他齊等、相似,或勝過于他的。波旬!由于此義之故,尊者音,其名才叫做音。

  波旬!又以何意義(爲甚麼緣故),想尊者的名,名叫做想呢?波旬!想尊者所依而遊行在于村邑,在那裏過夜而至于平旦時,就著衣持缽,而進入村內去乞食。都善護其身,善攝諸根,都立于正念。他乞食後,吃食完畢,就在于中午之後,收舉衣缽,澡洗其手足,將尼師檀(坐具)著在于肩上,至于無事處,或者至于山林樹下,或至于閑居靜處,敷其尼師檀,而結跏趺之坐,就速入于想知滅定。在那個時候,如果有放牛羊的人,或者取樵草的人,或行路的人(過路的人),進入那個山林,看見那位尊者入想知滅定時,便會作如是之念:現在這位沙門,在于此無事處禅坐,已經命終了,我們甯可去拾燥樵與草後,積聚而覆在于其身上,而把他耶維(荼毘,火葬)吧!就去拾取樵與草,積覆在于尊者的身上,點火燃他,然後便舍而去。那位想尊者經過其夜,到了翌日的平旦,從其禅定寤起,抖…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