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及對于過去、未來,和今現在,不愛、不樂、不著、不住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盡苦際,而解脫)。那些欲使、恚使、有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和鬥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兩舌,以及無量的惡不善之法(都消滅迨盡),也是所說的苦邊。他們又作如是之念:在諸位賢者當中,到底是那一位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呢?他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也被諸有智的梵行之人所稱贊。這位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諸位賢者!我們應共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去請他闡說此義,

  如尊者大迦旃延爲我們分別解說的話,我們當應善于受持!

  于是,諸比丘們,就往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大衆白而說:「尊者大迦旃延!當知!世尊曾略說此義,並不廣分別,就從座起而入室內去燕坐。只說:比丘!若人所因念(發心),去出家學道,而思想修習,如對于過去、未來,和今現在之法,不愛、不樂、不著、不住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那些欲使、恚使、有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和鬥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兩舌,以及無量的惡不善之法(都消滅的話),也是所說的苦邊。我們便作如是之念:諸位賢者當中,到底是那一位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我們又作如是之念:尊者大迦旃延,乃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被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贊稱,尊者大迦旃延一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延您,慈愍我們之故,爲我們廣說其義!」

  那時,尊者大迦旃延告訴他們說:「諸位賢者們!且聽我說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後,就能了解其義。諸位賢者!猶如有人,欲得求實(樹心,堅材),而爲了求堅實的材料之故,就持斧頭而進入林內。他雖然看見大樹的成根、莖、節、枝、葉、華、實等,但是那個人卻不去觸其根、莖、節、

  實,唯觸及枝與葉而已。諸位賢者所說的,也是如是。你們舍棄世尊,現在舍棄他老人家,卻來就我而問此義。爲甚麼呢?諸位賢者!應當要知道!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可說就是法主、法將,而說真實的義理。顯現一切之義,乃由于我們的世尊。諸位賢者!你們應該往詣世尊之處,去請問此義,要問世尊而說:『世尊!您所說的是甚麼?所說的是甚麼意義?』假如世尊回答而解說的話,諸位賢者們就應當善于受持!」

  這時,諸比丘們回答說:「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就是眼,就是智,就是義,就是法,可說就是法主、法將。闡說真谛之義,額現一切之義,乃由我們的世尊。我們應當會往詣世尊之處,去請此義而說:『世尊!您所說的是甚麼?所說的爲甚麼意義?』假如世尊將其解說的話,我們當會善于受持。然而,尊者大迦旃延!您乃常被世尊之所稱譽,以及諸有智的梵行人所贊稱的人。尊者大迦旃延!您一定能廣分別世尊剛才所略說之義,唯願尊者大迦旃廷您,爲了慈愍我們之故,爲我們廣說其義!」

  尊者大迦旃延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請聽我所說。諸位賢者!緣于眼根,以及色境,而生眼識,此叁事共會,便會有了更觸(根、境、識之叁,相觸),緣于更觸,便會有了所覺,如果有

  所覺的話,便會有想,如果有所想的話,便會有了所思,如果有了所思的話,便會有了所念,如果有了所念的話,便會有了分別。當比丘的,乃因于此念而出家去學道,而思想修習。就中,對于過去、未來,和今現在之法,如果不愛、不樂、不著、不住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窮盡苦際,而解脫)。對于欲使、恚使、有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鬥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兩舌,以及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能滅盡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像如是的,對于耳、鼻、舌、身,也是同樣的道理。緣于意與法,而生意識,此叁事共會,便會有更觸(根、境、識之相觸),緣于更觸,便會有了所覺,如果有所覺的話,便會有了所想,如果有了所想的話,便會有了所思,如果有了所思的話,便會有了所念,如果有了所念,便會有了分別。當比丘的,就是因于此念,而出家去學道,而思想修習,對于此中的過去、未來,及今現在之法,都不愛、不樂、不著、不住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對于欲使、恚使、有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鬥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兩舌,以及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能滅盡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

  諸位賢者!當比丘的,如果除去眼根,除去色境,除去眼識,而說有了更觸,而施設更觸的話,

  是處不然(是沒有這道理的)。如果不施設更觸,而說有了覺受,而施設覺受的話,也是沒有這道理的。如果不施設覺受,而說有了念,而施設念,而出家去學道,去思想修習的話,是處不然(是沒有這道理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等,也是同樣的道理。除去了意根,除去了法境,除去了意識,而說有了更觸,而施設更觸的話,是處不然(是沒有這道理的)。如果不施設更觸,而說有了覺受,而施設覺受的話,是沒有這道理的。如果不施設覺受,而說有念,而施設念,而去出家學道,而去思想修習的事,是處不然(是沒有這道理的)。

  諸位賢者!當比丘的,因于眼根,因于色境,因于眼識,而有更觸,而施設更觸的話,必有此處(必定有這道理的)。因于施設更觸,而有了覺受,而施設覺受的話,是有這道理的。因于施設覺受,而有施設念,而出家去學道,而思想修習的話,必定會有這道理的。像如是的,耳、鼻、舌、身等,也是同樣的道理。因于意根,因于法境,因于意識,而有更觸,而施設更觸的話,必定會有這道理。因于施設更觸,而有了覺受,而施設覺受的話,必定會有這道理的。因于施設覺受,而有施設念,而去出家學道,去思想修習的話,必定會有這道理的。諸位賢者!所謂世尊咯說此義,並不廣分

  別解說,就從座起,而進入室內去燕坐,而來此叫我解說,我就是如是之說的。

  比丘們!如果有人,由于其所念之因,而出家去學道,而思想修習,以及對于過去、未來,和今現在之法,不愛、不樂、不著、不住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對于欲使、恚使、有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鬥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兩舌,以及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如能滅盡的話),就是所說的苦邊。這就是世尊略說,而不廣分別之義,我乃以此文,而廣說如是。諸位賢者!你們可去向佛具陳,假若世尊有所說義的話,諸位賢者們便可以受持。」

  于是,諸比丘們聽尊者大迦旃延所說,都善受持誦,就從各人的座位站起,遶尊者大迦旃延叁匝後離去。都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白佛而說:「世尊!剛才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就從座起,而進入室內去燕坐。尊者大迦旃延,乃以此句,乃以此文,而廣說其義。」

  世尊聽後,感歎而說:「善哉!善哉!在我弟子當中,他乃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的比丘。爲甚麼呢?因爲當人師的,爲弟子略說此義,並不廣于分別解說,而那位弟子卻能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其義。如迦旃延比丘所說的,你們應該要如是的受持。爲甚麼呢?因爲以說,而去觀其義,應該就是

  這樣之故。比丘!猶如有人,由于到了無事處、山林樹間,忽然得到蜜丸,就隨其所食而得其味那樣。像如是的,一位族姓子,對于我此正法與律,隨著其所觀而得其味,觀眼而得其味,觀耳、鼻、舌、身,也同樣的得其味,觀意,也一樣的得其味哩!」

  那時,尊者阿難,正執拂而侍佛,于是,尊者阿難,乃叉手向佛,而白佛說:「世尊!此法之名叫做甚麼?我們應該要怎樣的去奉持?」世尊告訴他說:「阿難!此法名叫蜜丸喻,你們應當要受持!」

  于是,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受此蜜丸喻法,應當要諷頌誦讀。爲甚麼呢?比丘!因爲此蜜丸喻乃有法有義,爲梵行之本,是趣于道,趣于覺,趣于涅槃之法。如果族姓子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學道者,就當善于受持此蜜丸喻之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六、瞿昙彌經(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叁次請求出家,佛陀曾叁次止住她之念,後因阿難代爲請求,佛陀乃說八尊師法。也就是女人須遵守八尊師法才允其出家。並說因女人出家,遂使當住千年之正法,乃減爲五百年。又說女人不得行五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釋羇瘦,住在于迦維羅衛的尼拘類樹園,和大比丘衆,都俱受夏坐(結夏安居)。

  那時,瞿昙彌大愛道(佛母之妹,佛陀幼年時,即由其養育成大。因佛母摩耶夫人生下世尊後不久,就逝世之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然後退在一邊,而白佛說:「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門果(阿羅漢果)嗎?由于此之故,女人在于此正法與律當中,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學道之人嗎?」

  世尊告訴她說:「止!止!(休止吧!不要提起此事啊!)瞿昙彌!妳不可以作此念:女人欲在于此法與律當中,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去學道之念。瞿昙彌!像如是的,妳不可以欲剃除頭發,而著袈裟衣,而盡其形壽去淨修梵行。」于是,瞿昙彌大愛道,被佛所製止,就

  稽首佛足,繞佛叁匝後離去。

  那時,諸比丘們正在爲佛治衣(縫衣、補衣),因爲世尊將于不久,在于釋羇瘦受夏坐完畢後,補治衣服完了時,也就是經過叁個月的結夏安居完了後,會攝衣持缽,而當遊行于其它的人間中。瞿昙彌大愛道聽諸比丘爲佛治衣,世尊將于不久,在釋羇瘦的受夏坐完了後,補治其衣服完了之時,也就是經過叁個月後,會攝衣持缽,當會遊行于其它人間。瞿昙彌大愛道聽後,就又再次的詣佛之處,到後,稽首佛足,然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