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止,是否得最上慧觀法,或得前者,或得後者,或二者皆不得。如果知道自己已得內止、最上慧觀法的話,就當更求漏盡智通作證。如果畜衣等四資具或狎習一切人而增長善法的話,得可以畜衣等或狎習一切人,不然,就不得畜積、狎習。又當分辨可習法,和不可習法,以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之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
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不能善觀于他心的話,當自善觀察于自己的心,應學如是。甚麼叫做比丘之善自觀心呢?一位當比丘的人,如果有此觀的話,必定會有多所饒益。我到底是得內止(內心寂止),而不得最上慧觀法(勝智法觀)呢?或者我爲最上慧觀法,而不得內心之寂止呢?我爲不得內心之寂止,也不得上慧觀法呢?我爲得內心寂止,也得最上慧觀法呢?
(1)如果比丘這樣的觀察後,已能知道我乃得內心的寂止,而不得最上慧之觀法的話,那位比丘得內心之寂止後,當會尋求最上慧觀法(勝智法觀),他在于後來之時,便能得到內心的寂止,也能得到最上慧觀法。(2)如果比丘觀察後,則知我乃得最上慧觀法,而不得內心之寂止的話,則那位比丘住于最上慧觀法後,當會追求內心之寂止,他就這樣的在于後來之時,能得最上慧觀法,也能得內心的寂止。(3)如果比丘觀察後,則知我不得內心的寂止,也不得最上慧觀法的話,則像如是的比丘,因爲不得此善法,而欲得此善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進,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轉。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著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那樣。像如是的,當比丘的,因不得此善法,而爲了欲得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學極精
勤,正念而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轉的話,則那位比丘在于後來之時,即得內心的寂止,也得最上慧觀法。(4)如果比丘觀察後,則知我已得內心的寂止,也得最上慧觀法的話,則那位比丘住于此善法之後,當會追求漏盡智通作證(會努力于滅盡諸漏之智-漏盡智)。爲甚麼呢?因爲我說不得畜積一切之衣,也說可得畜積一切衣。
甚麼叫做對于衣,我說不可得以積畜呢?如果畜衣便會增長惡不善之法,會衰退善法的話,像如是之衣,我就說不可得以畜積的。甚麼叫做衣,我說可得以畜積呢?如果畜衣便會增長善法,便會衰退惡不善之法的話,像如是的衣,我乃說可得以畜積的。如衣之理那樣,是否可得畜積飲食。床榻,乃至村邑,也是同樣之理。我說不得狎習(熟習、親近)一切人,也說可得狎習一切人。那一種人我說不得狎習呢?如果狎習那種人便會增長惡不善之法,會衰退善法的話,像如是之人,我乃說不得狎習他。那一種人我說得以與狎習(親近)呢?如果狎習此人,便能增長善法,便能衰退惡不善之法的話,像如是之類的人,我乃說得與他狎習。
當比丘的,對于可習之法知如真(如實而知道可習之法),不可習之法,也知如真。他對于可習之法與不可習之法,都能知如真後,那些不可習之法,便不會去習,可習之法,便會去修習。他對于
不可習之法不去學習,對于可習之法,則積極的去修習後,便會增長善法,便會衰退惡不善之法。這叫做比丘之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是。」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後,都歡喜奉行!
一一○、自觀心經(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當一位比丘的,應當善自觀心。如果多行增伺(貪欲)、瞋恚心、睡眠纏、行掉貢高、疑惑、身诤、穢汙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的話,就應該速求方便,應該學極精進,去滅此惡不善之法。假若沒有此惡不善之法的話,就可更求漏盡智通作證(漏盡通)。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不能善于觀察他人之心的話,就當應該自己善于觀察自己的心,應該要如是而學。甚麼叫做比丘應善自
觀心呢?當比丘的,如果有此觀察的話,必定會有多所饒益。比丘應這樣的觀察:我爲多行增伺(貪欲)嗎?爲多行無增伺嗎?我爲多行瞋恚心嗎?爲多行無瞋恚心嗎?我爲多行睡眠纏(昏沈睡眠之所纏縛)嗎?爲多行無睡眠纏嗎?我爲多行掉貢高(掉舉不定而憍慢)嗎?爲多行無掉貢高嗎?我爲多行疑惑嗎?爲多行無疑惑嗎?我爲多行身诤(身暴躁)嗎?爲多行無身诤嗎?我爲多行穢汙心嗎?爲多行無穢汙心嗎?我爲多行信(正信)嗎?爲多行不信嗎?我爲多行精進嗎?爲多行懈怠嗎?我爲多行念(正念)嗎?爲多行無念(無正念)嗎?我爲多行定嗎?爲多行無定嗎?我爲多行惡慧嗎?爲多行無惡慧嗎?
如果比丘觀察時,則知(發覺)我乃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纏、掉貢高、疑惑、身诤、穢汙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多行惡慧的話,則那位比丘乃欲滅此惡不善之法之故,便會以速求方便,會學極精勤,會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退轉。猶如有人、被火燒著其頭,燒著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撲滅頭衣上之火,免得燒頭、燒身,而致于死亡)。像如是的,比丘乃欲滅此惡不善之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學極精勤,而起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去退轉。如果比丘觀察時,則知我乃多行無增伺、無瞋恚心、無睡眠纏、
無掉貢高、無疑惑、無身诤、無穢汙心、而有信、有進、有念、有定,而多行無惡慧的話,則那位比丘便會住于此善法之後,當會求漏盡智通作證(漏盡通)。爲甚麼呢?因爲我說不得畜積一切衣,亦說可得畜積一切衣。
甚麼衣,我乃說不可得以畜積呢?如果畜積衣的話,便會增長惡不善之法,便會廣退善法的話,則像如是的衣,我乃說不可得以畜積的。甚麼衣,我乃說可得以畜積呢?如果畜衣時,便會增長善法,便會衰退惡不善之法的話,則像如是之衣,我乃說得以畜積。如衣之事一樣,對于飲食、床榻…乃至村邑,也是如是之理。我說不可得以狎習一切人,也說可得以狎習一切人。甚麼人是我說不可得以狎習的人呢?如果狎習此人,便會增長惡不善之法,便會衰退善法的話,則像如是的人,我乃說不可得以狎習。甚麼人我說可得以與之狎習呢?如果狎習此人,便會增長善法,便會衰退惡不善之法的話,則像如是之人,乃爲我說可得與之狎習的人。
如果有人對于可習之法,知如真(如實而知),不可習之法,也知如真的話,則對于那可習之法與不可習之法都知如真後,那些不可習之法,便不會去修習,對于可習之法,便會去修習。那些不可習之法,不去學習,可習之法,則去學習後,便會增長善法,便會衰退惡不善之法。這叫做比丘之善自
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一、達梵行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提示知漏、知漏因、知報、知勝如、知盡、知滅道;如是覺、想、欲、業、苦、知因、乃至知道,就名叫達梵行,而能盡一切苦。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拘樓瘦(國),住在于名叫劍磨瑟昙的拘褛國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當爲你們說法。要說之法,乃初也妙,中也妙,竟(後)也妙,是有文有義。而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所謂名叫達梵行,爲能盡諸漏。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這時,諸比丘們就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你們應當要知道所謂漏是甚麼?知道漏所生之因,知道漏之有果報,知道漏之
勝如(差別),知道漏之滅盡,知道漏之滅之道。你們應當要知道覺(受,領納諸境),要知道覺所生之因,知道覺之有果報,知道覺之勝如(不同之性),知道覺之滅盡,知道覺之滅之道。你們應當要知道想(心性作用之一,事物之相浮于心上,而起身口上的動作之因),要知道想所生之因,知道想之有果報,知道想之勝如(勝劣),知道想之滅盡,知道想之滅之道。你們應當要知道欲(希求),要知道欲之所生之因。知道欲之有果報,知道欲之勝如,知道欲之滅盡。知道欲之滅之道。你們應當要知道業(造作),要知道業之所生之因,知道業之有果報,知道業之勝如,知道業之滅盡,知道業之滅之道。你們應當要知道苦(痛苦逼迫身心),要知道苦所生之因,知道苦之有果報,知道苦的勝如,知道苦的滅盡,知道苦之滅之道。
甚麼叫做知道漏呢?所謂有叁漏,爲:欲漏、有漏、無明漏,就叫做知道漏。甚麼叫做知道漏所生之因呢?所謂無明是,由于無明,則便會有了漏,叫做知漏所生之因。甚麼叫做知漏之有果報呢?因爲被諸漏所漬潤,他就因此而受其果報,或者得生善處,或者得生惡處,就叫做知道漏之有果報。甚麼叫做知道漏之勝如呢?所謂有一種漏會生在地獄中,或者有一種漏會生在畜生中,或者有一種漏,會生在于餓鬼中,或者有一種漏會往生于天上,或
者有一種漏會轉生于人間,這叫做知道漏之勝如。甚麼叫做知道漏的滅盡呢?所謂無明滅除的話,則漏便會消滅,就叫做知道漏的滅盡。甚麼叫做知道漏之滅之道呢?所謂有八支聖道,爲正見……乃至正定之八。就叫做知道漏之滅盡。如果比丘,像如是的知道漏,知道漏所生之因,知道漏之受報,知道漏之勝如,知道漏之滅盡,知道漏之滅之道的話,就叫做達梵行,而能盡一切漏。
甚麼叫做知覺(受)呢?所謂有叁種覺,爲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樂、苦、舍之叁受),就叫做知道覺。甚麼叫做知道覺之所困生(所生之因)呢?所謂更樂(觸,根境識叁者和合之心作用)是。由于更樂之故,便會有了覺,就叫做知道覺所生之因。甚麼叫做知道覺之有果報呢?所謂愛(渴愛)是。渴愛而染著,就是覺(觸)之覺的果報,就叫做知道覺之有果報。甚麼…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