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揵!你們爲甚麼緣故,而行這種不坐之行,都常立不坐,而受如是之苦呢?』他們乃如是的說:『瞿昙!我們有尊師尼揵,名叫親子(六師外道之一),他乃教我們而作如是之說:諸位尼揵們!你們如果宿命有不善之業,則因此苦行之故,必當會得以滅盡。如果現在行身的妙行,而

  護持,口與意都行妙行而護持的話,則因緣于此之故,就不會再作惡不善之業。」

  摩诃男!我又再問他們說:『諸位尼揵們!你們都信尊師,而沒有疑嗎?』他們就又回答我而說:『如是,瞿昙!我們都信我們的尊師,並沒有疑惑。』摩诃男!我又問說:『尼揵!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們的尊師尼揵,本來屢次的作惡不善之業。他本來(宿世)曾爲尼揵,死後,現在生在于人間,出家而作尼揵,而行不坐之行,常立而不坐,而受如是之苦,都像你們這些人,及諸弟子嗎?』他們又回答我而說:『瞿昙!樂乃不因于樂而得,乃因于苦而得。如頻鞞娑羅之樂,乃爲沙門瞿昙你所不如的。』(王之享受而安住于樂,乃比出家人更安住于樂,故如以樂會得樂,則瞿昙乃不如那位王者)。

  我就又問他們說:『你們爲甚麼這樣的癡狂,所說的都不符于義呢?爲甚麼呢?因爲你們乃不善,而無所曉了,而不知時宜。你們所作的此說:如頻鞞娑羅之樂,乃沙門瞿昙所不如的。尼揵啊!你們本來應該要作如是之問:到底是誰之樂爲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或者是沙門瞿昙呢?尼揵啊!如果那時我乃作如是之說,而說我爲勝,頻鞞娑羅王乃不如我的話,尼揵啊!你們就可得作如是語:如頻鞞娑羅王之樂,乃沙門瞿昙之所不如的。』那些諸位

  尼揵就作如是之說:『瞿昙!那麼,我們現在重新請問沙門瞿昙你,到底是誰之樂爲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是沙門瞿昙你呢?』我就又對他們說:『尼揵!我現在問你們,你們就隨你們所解的來回答。諸尼揵們!你們的意見如何呢?頻鞞娑羅王可得如意而靜默無言,因此而經過七日七夜,得到歡喜快樂嗎?』尼揵回答說:『弗也!瞿昙!』我又問:『六、五、四、叁、二日,或一日一夜,得如意靜默無言的歡喜快樂嗎?』尼揵回答說:『弗也!瞿昙!』又問說:『尼揵!我是否可得如意的靜默無言,因此而能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嗎?』尼揵回答說:『如是!瞿昙!』我又說:『二、叁、四、五、六日,或七日七夜,得如意的靜默無言的歡喜快樂嗎?』尼揵回答說:『如是!瞿昙!』我又問說:『諸尼揵們!你們的意見如何呢?到底是誰的樂爲勝?是頻鞞娑羅王呢?是我呢?』尼揵們回答說:『瞿昙!如我們納受而了解沙門瞿昙你所說的,則知瞿昙之樂爲勝,頻鞞娑羅王乃不如你啊!』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乃沒有快樂,乃有無量的苦患。如多聞的聖弟子,不見如真(不如實而見)的話,則他會被欲所覆,會被惡不善所纏,不得舍之樂,以及無上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類的多聞的聖弟子,會被欲而退轉。摩诃男!我乃知

  道欲乃沒有樂,有無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如實而知)後,就不會被欲所覆,也不會被惡不善之法所纏,便得舍之樂,以及無上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被欲,而退轉。」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釋摩诃男,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于!

  一○一、增上心經第五(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話,富常常念于五相:1.念相與善相應,21.觀念惡患,3.不念念,4.以思行漸減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當數數(常常)念五種相,數念五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其心便會常住,會守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心。

  那五種相呢?(1)當比丘的,應念與相之善的相應,這時如果生不善之念的話,他就因于此相,又更念和異相之善相應,使惡不善之念不會發生。他乃因于此相,更念與異相之善相應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在于內而止息,而一意得定。猶如木工師、木工的弟子們,他們持墨繩,用絣在于木材上,然後就用利斧,斫治而令其直。像如是的,比丘!因于此相,又更用與異相之善的相應之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就因于此相,更念和異相之善相應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當應以數數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內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2)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應時,如果會生不善之念的話,他就應該觀此念爲惡的,爲有災患,此念乃爲不善,此念乃爲惡的,此念乃爲智者所惡的,此念如滿具的話,就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因爲會使其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觀察爲惡的話,則所生的不善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人在年少時,端正可愛,而沐

  浴澡洗,著明淨之衣,用香塗身,修治他的頭發,極使其淨潔。對于此人,或者用死蛇,或者用死狗,或者以死人殘余爲半的青色(半瘀青),已經膨脹臭爛,都有不淨之物流出等東西,系著在其頸上時,他便會厭惡其汙穢,會不喜不樂那樣。像如是的,比丘!他觀察此念爲惡,爲有災患,此念爲不善,此念是惡,此念乃爲智者所厭惡,此念如果滿具的話,就不得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因爲會使人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觀察爲惡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3)又次,比丘!念與相的善相應時,生不善之念,觀察念之惡患時,又生不善之念的話,那位比丘就不應念此念,因爲會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有目之人,光色(有形的物體)現在于光明之處,而不用見(不想見它)那樣。他或者閉目,或者將其身避而過去,則你們的意見如何呢?色雖在而光明,而那個人可得納受其色相嗎?回答

  說:『弗也!』像如是的,比丘不應念此念,因爲會生惡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叁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4)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應時,而生不善之念,觀察念的惡患時,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時,仍然生不善之念的話,則那位比丘乃爲此念:應當以思行而漸減其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爲此念:當用思行而漸減其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人的行路,進路過于急速時,他就會作此念:我爲甚麼要這樣的快速而行呢?我現在甯可徐徐而行耶(是否可以慢慢的走?應慢慢的走)。他就這樣的徐行(慢慢而走)那樣。又作如是之念:我爲甚麼要慢慢的走?甯可住耶(是否可以停住下來?)他就這樣的便于停住下來。又作如是之念:我爲甚麼爲住呢?是否可以坐下嗎?他就這樣的,便于坐下來。又作此念:我爲甚麼爲坐呢?是否可以倒臥嗎?他就這樣的便于以倒臥。像如是的,那個人就漸漸的息身之粗行。當知!比丘也是如是。他爲的此念:

  當用思行漸減其念,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爲的此念:當用思行漸減其念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常住,便在于內而止息,便會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當以數數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而一意得定。

  (5)又次,比丘!念與相的善相應時,會生不善之念,觀念惡之患時,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時,也生不善之念,當以思行,去漸減其念時,又是一再的生不善之念的話,則那位比丘,就應該作如是之觀:當一位比丘的,因此念故,生不善之念,則那位比丘,便應將其齒與齒相著,舌頭要在上腭,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而降伏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猶如二位力士捉執一號羸贏弱的人,可受持而降伏那樣。像如是的,比丘!齒和齒相著,舌頭逼在于上腭,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惡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應當要數數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後,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

  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

  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話,就應該要常常的念此五相,數數的念此五相後,所生的惡不善之念,就便會得以消滅。惡念消滅後,心便會常住,會在于內而止息,會一意而得定。如比丘念和相的善相應時,而不生惡念,觀念惡患時,也不生惡念,不念其念時,也不生惡念,如用思行,漸減其念時,也不生惡念,而以心修心,而受持降伏時,也不生惡念的話,便能自在。便能欲念則念,不想念就得不念。如果比丘,欲念則能念,不欲念則不念的話,就叫做比丘之隨意諸念…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