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哉!阿那律陀!我
說:你在安靜處燕坐思惟時,心內曾作此念:道乃從無欲,並不是有欲而能得;道乃從知足,並不是無厭足而能得;道乃從遠離,而不是樂聚會,不是住聚會,不是合聚會而能得的;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能得的;道乃從正念,而不是邪念而能得的;道乃從定意,而不是亂意而得的;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能得的。
阿那律陀!你應該從如來之處更受第八大人之念,受後,便思惟:道乃從不戲,乃樂于不戲,乃行于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阿那律陀!如果你成就這大人的八念的話,你就必定能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而至于得證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1)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之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初禅至第四禅之四種禅),在于現法而樂居,而容易不難得的話,就如國王、王臣之有好的緘簏(衣箱),而盛滿種種之衣,在中前(午前,上午)欲穿著,便能取而穿上,中時(中午)、中後(午後,下午)欲穿著衣時,便能取而穿上,能隨意自在的使用一樣。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得糞掃衣(衲衣,將棄不用在巷野之布,洗後縫製之衣,十二頭陀行之一)爲第一衣服,你的心無欲,實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2)阿那律陀!你如是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種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現法樂居,而容易不難得的話,就如國王、王臣之有好的廚宰,有種種淨妙甘美的肴膳那樣。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你常行乞食,而爲第一馔,你的心無欲,而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3)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種增上之心,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就如國王、王臣之有好的屋舍,或樓閣宮殿那樣。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你能依于樹下而止住爲第一的屋舍,你的心無欲,而行于此行,住止于此行。
(4)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之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就如國王、王臣之有好的床座,座上敷氍氀、毾氈,用錦绮、羅縠覆在其上,有襯體之被,有兩頭的安枕,都用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移羅那(羚羊,也就是毛皮製造之最好的毛氈)。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以草座、葉座爲第一座,你的心無欲,而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5)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則像如是的,你如遊行東方,必定能得安樂,沒有衆苦之患,如遊行南方、西方、北方的話,必定能得安樂,並沒有衆苦的災患。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不難而得的話,我尚且不說你對于諸善法會止住,更何況說會衰退?可以說,唯有當會晝夜都會增長善法,而不會衰退的。
(6)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的話,你就在于二果當中,必能得其一果的,或者在現世當中,會得究竟智,或者又有余,而得阿那含果(叁果)的。阿那律陀!你應該成就此大人的八念,也應該得此四增上心(四禅),在于現法樂居,容易而不難得後,然後在于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林中,去受夏坐。(究竟智爲四果,二果乃指叁果與四果)那時,世尊爲尊者阿那律陀說法,勸發其渴仰,而成就其歡喜。用無量的方便爲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入如其像定(禅定),而用如其像定的神力,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像如是的,世尊乃從那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林中忽然隱沒不見,而住在于婆奇瘦的鼍山的怖林鹿野園中(鹿野苑)。
那時,尊者阿難正在執拂塵侍奉在佛的身邊,于是,世尊便從禅定覺起,回顧而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有比丘,遊行在鼍山的怖林鹿野園林的話,就叫他們一切都集合在講堂。等他們都集合在講堂後,就回來告訴我。」
尊者阿難受佛教言後,就稽首禮佛之足,實時去宣敕:諸有比丘!如遊行在于鼍山的怖林鹿野園中的話,就叫他們統統集合在講堂裏。等大衆都集合在講堂後,就回去佛所,頭面禮足,卻住在另一邊,而仰白佛說:「世尊!諸有比丘遊行在鼍山的怖林鹿野園中的,都已令其統統集合在講堂了,唯願世尊自當知時!」
于是,世尊就帶阿難尊者,往詣講堂,在于比丘衆之前敷座而坐在那裏。坐後,告訴諸比丘們說:「諸比丘們!我現在將爲你們講說大人的八念,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而正在傾聽佛的教言。
佛陀說:「大人的八念就是:所謂道乃從無欲,道不是有欲而得的;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道乃從遠離,而不是樂于聚會,不是住聚會,不是合聚會而得的;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道乃從正念,而不是邪念而得;道乃從定意,而不是亂意而得;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
(1)甚麼叫做道乃從無欲,而不是有欲而得的呢?所謂比丘得無欲,自知已得無欲,不使他人知道我爲無欲。得知足、得遠離、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戲,而自知已得不戲等,而不欲使他人知道我乃無欲,這叫做道乃從無欲,而不是有欲而能得到的。
(2)甚麼叫做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呢?所謂比丘,其行知足,衣只取來覆身形,食只取來充軀之饑,這叫做道乃從知足,
而不是無厭足而得的。
(3)甚麼叫做道乃從遠離,而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而得的呢?所謂比丘,行遠離,而成就二遠離,也就是身及心都俱遠離,這叫做道乃從遠離,而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而得的。
(4)甚麼叫做道乃從精進,而不是懈怠而得呢?所謂比丘,常行精進,而斷惡不善法,而修諸善法,恒自起意(發心),專一而堅固,爲諸善的根本,而不舍方便,這叫做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的。
(5)甚麼叫做道乃從正念,而非邪念而得呢?所謂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內覺(受)、心、法如法(身受心法都如法),這叫做道乃從正念,而不是由邪念而得的。
(6)甚麼叫做道乃從定意(禅定),而不是由亂意而得的呢?所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其中,這叫做道乃從定意,而不是由亂意而得的。
(7)甚麼叫做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呢?所謂比丘,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而聖慧明達,而分別曉了一切,以正盡苦惱,這叫做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得的。
(8)甚麼叫做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呢?所謂比丘之意,都常滅戲,樂住于無余涅槃,心恒樂住,歡喜意解,這叫做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而得的。
諸比丘們!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的八念後,然後,在枝提瘦(枝提國)的水渚的林中受夏坐(結夏安居)。我乃用這種法教授他,他乃在于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他在遠離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後,則如同族姓子之所爲,如剃除須發,穿著袈
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而爲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學道的話,就由于無上的梵行已訖,而在于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而遊止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
這時,尊者阿那律陀,已得阿羅诃(阿羅漢),心正解脫,得長老上尊,就在于那個時候,說頌而說:
遙知我思念無上世間師正身心入定乘虛忽來到
如我心所念爲說而複過諸佛樂不戲遠離一切戲
既從彼知法樂住正法中逮得叁昧達佛法作已辦
我不樂于死亦不願于生隨時任所適立正念正智
鞞耶離竹林我壽在彼盡當在竹林下無余般涅槃
(在遙遠之處,則能知道我所思念的一切。我師爲無上的世間之師,正身心入定,而發神力,而乘虛空,忽然來到我這裏。如我的心內所念的,而爲我闡說,而又過去了。)
(諸佛都是樂于不戲,都是遠離一切之戲。既從他而知道正法,而樂住于正法中,則逮得叁昧,而通達于叁昧,對于佛法的工作,都已辦完。)
(我已不喜樂于死,也不願更有生,都隨時隨地,任其所適,而立正念正智。在鞞耶離〔跋者國的首都〕的竹林裏,我的壽命會在那個地方滅盡。當會在于竹林之下,入于無余的般涅槃。)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那律陀,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十五、淨不動道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乃毀呰一切之欲、色、欲想、色想。以欲爲無常,爲虛僞,爲妄言,爲魔餌,爲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的本。假若能善觀,就能淨不動、淨無所有處想、淨無想處而次第升進,以至于舍我、我所之本有。然而如又執著此舍的話,就不得般涅藥(因法執)。如果不樂、不住、不著此舍的話,就能得般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于拘樓瘦,而住在于劍磨瑟昙(雜色牧牛聚落)的拘樓都邑(拘樓國的都邑)。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欲,就是無常的,是虛僞的,是妄言的(虛妄),是妄言之法(愚癡之法)。可以說,就是幻化的,是欺诳的,是愚癡的。如若現世之欲,以及後世之欲,如若現世之色,以及後世之色,那一切的一切,均爲是魔的境界,也就是魔之餌,因此,而會使吾人的心,生無量的惡不善之法,會增衆生之伺(思念,貪欲)和瞋恚,以及鬥诤(激憤)等,是所謂聖弟子在修學時,會作爲大障礙的。多聞的聖弟子應作如是的觀察:世尊所說的:欲就是無常,是虛僞,是妄言(虛妄),是妄言之法,也則是幻化、欺诳、愚癡。如若現在之欲,以及後世之欲,或者是現在之色,以及後世之色,那一切均爲是魔的境界,則是魔之…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