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P2

  ..续本文上一页善哉!阿那律陀!我

  说:你在安静处燕坐思惟时,心内曾作此念:道乃从无欲,并不是有欲而能得;道乃从知足,并不是无厌足而能得;道乃从远离,而不是乐聚会,不是住聚会,不是合聚会而能得的;道乃从精勤,而不是懈怠而能得的;道乃从正念,而不是邪念而能得的;道乃从定意,而不是乱意而得的;道乃从智慧,而不是愚痴而能得的。

  阿那律陀!你应该从如来之处更受第八大人之念,受后,便思惟:道乃从不戏,乃乐于不戏,乃行于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而得的。阿那律陀!如果你成就这大人的八念的话,你就必定能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而至于得证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1)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之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初禅至第四禅之四种禅),在于现法而乐居,而容易不难得的话,就如国王、王臣之有好的缄簏(衣箱),而盛满种种之衣,在中前(午前,上午)欲穿着,便能取而穿上,中时(中午)、中后(午后,下午)欲穿着衣时,便能取而穿上,能随意自在的使用一样。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得粪扫衣(衲衣,将弃不用在巷野之布,洗后缝制之衣,十二头陀行之一)为第一衣服,你的心无欲,实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2)阿那律陀!你如是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种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现法乐居,而容易不难得的话,就如国王、王臣之有好的厨宰,有种种净妙甘美的肴膳那样。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你常行乞食,而为第一馔,你的心无欲,而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3)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种增上之心,而在于现法乐居,容易而不难得的话,就如国王、王臣之有好的屋舍,或楼阁宫殿那样。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你能依于树下而止住为第一的屋舍,你的心无欲,而行于此行,住止于此行。

  (4)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之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现法乐居,容易而不难得的话,就如国王、王臣之有好的床座,座上敷氍氀、毾毡,用锦绮、罗縠覆在其上,有衬体之被,有两头的安枕,都用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移罗那(羚羊,也就是毛皮制造之最好的毛毡)。阿那律陀!你也是如是,以草座、叶座为第一座,你的心无欲,而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5)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现法乐居,容易而不难得的话,则像如是的,你如游行东方,必定能得安乐,没有众苦之患,如游行南方、西方、北方的话,必定能得安乐,并没有众苦的灾患。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现法乐居,容易不难而得的话,我尚且不说你对于诸善法会止住,更何况说会衰退?可以说,唯有当会昼夜都会增长善法,而不会衰退的。

  (6)阿那律陀!假若你成就大人的八念,而又得此四增上心(四禅),而在于现法乐居,容易而不难得的话,你就在于二果当中,必能得其一果的,或者在现世当中,会得究竟智,或者又有余,而得阿那含果(三果)的。阿那律陀!你应该成就此大人的八念,也应该得此四增上心(四禅),在于现法乐居,容易而不难得后,然后在于枝提瘦(枝提国)的水渚林中,去受夏坐。(究竟智为四果,二果乃指三果与四果)那时,世尊为尊者阿那律陀说法,劝发其渴仰,而成就其欢喜。用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入如其像定(禅定),而用如其像定的神力,犹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像如是的,世尊乃从那枝提瘦(枝提国)的水渚林中忽然隐没不见,而住在于婆奇瘦的鼍山的怖林鹿野园中(鹿野苑)。

  那时,尊者阿难正在执拂尘侍奉在佛的身边,于是,世尊便从禅定觉起,回顾而告诉他说:「阿难!如果有比丘,游行在鼍山的怖林鹿野园林的话,就叫他们一切都集合在讲堂。等他们都集合在讲堂后,就回来告诉我。」

  尊者阿难受佛教言后,就稽首礼佛之足,实时去宣敕:诸有比丘!如游行在于鼍山的怖林鹿野园中的话,就叫他们统统集合在讲堂里。等大众都集合在讲堂后,就回去佛所,头面礼足,却住在另一边,而仰白佛说:「世尊!诸有比丘游行在鼍山的怖林鹿野园中的,都已令其统统集合在讲堂了,唯愿世尊自当知时!」

  于是,世尊就带阿难尊者,往诣讲堂,在于比丘众之前敷座而坐在那里。坐后,告诉诸比丘们说:「诸比丘们!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大人的八念,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它!」这时,诸比丘们,都受教,而正在倾听佛的教言。

  佛陀说:「大人的八念就是:所谓道乃从无欲,道不是有欲而得的;道乃从知足,而不是无厌足而得的;道乃从远离,而不是乐于聚会,不是住聚会,不是合聚会而得的;道乃从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道乃从正念,而不是邪念而得;道乃从定意,而不是乱意而得;道乃从智慧,而不是愚痴而得;道乃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而得的。

  (1)甚么叫做道乃从无欲,而不是有欲而得的呢?所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已得无欲,不使他人知道我为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戏,而自知已得不戏等,而不欲使他人知道我乃无欲,这叫做道乃从无欲,而不是有欲而能得到的。

  (2)甚么叫做道乃从知足,而不是无厌足而得的呢?所谓比丘,其行知足,衣只取来覆身形,食只取来充躯之饥,这叫做道乃从知足,

  而不是无厌足而得的。

  (3)甚么叫做道乃从远离,而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而得的呢?所谓比丘,行远离,而成就二远离,也就是身及心都俱远离,这叫做道乃从远离,而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而得的。

  (4)甚么叫做道乃从精进,而不是懈怠而得呢?所谓比丘,常行精进,而断恶不善法,而修诸善法,恒自起意(发心),专一而坚固,为诸善的根本,而不舍方便,这叫做道乃从精勤,而不是懈怠而得的。

  (5)甚么叫做道乃从正念,而非邪念而得呢?所谓比丘,观察内身如身,观察内觉(受)、心、法如法(身受心法都如法),这叫做道乃从正念,而不是由邪念而得的。

  (6)甚么叫做道乃从定意(禅定),而不是由乱意而得的呢?所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其中,这叫做道乃从定意,而不是由乱意而得的。

  (7)甚么叫做道乃从智慧,而不是愚痴而得呢?所谓比丘,修行智慧,观察兴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而圣慧明达,而分别晓了一切,以正尽苦恼,这叫做道乃从智慧,而不是愚痴而得的。

  (8)甚么叫做道乃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而得的呢?所谓比丘之意,都常灭戏,乐住于无余涅槃,心恒乐住,欢喜意解,这叫做道乃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而得的。

  诸比丘们!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的八念后,然后,在枝提瘦(枝提国)的水渚的林中受夏坐(结夏安居)。我乃用这种法教授他,他乃在于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他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后,则如同族姓子之所为,如剃除须发,穿着袈

  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弃家庭,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人而学道的话,就由于无上的梵行已讫,而在于现法当中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成就,而游止其中;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知如真(如实而知)。」

  这时,尊者阿那律陀,已得阿罗诃(阿罗汉),心正解脱,得长老上尊,就在于那个时候,说颂而说:

  遥知我思念无上世间师正身心入定乘虚忽来到

  如我心所念为说而复过诸佛乐不戏远离一切戏

  既从彼知法乐住正法中逮得三昧达佛法作已办

  我不乐于死亦不愿于生随时任所适立正念正智

  鞞耶离竹林我寿在彼尽当在竹林下无余般涅槃

  (在遥远之处,则能知道我所思念的一切。我师为无上的世间之师,正身心入定,而发神力,而乘虚空,忽然来到我这里。如我的心内所念的,而为我阐说,而又过去了。)

  (诸佛都是乐于不戏,都是远离一切之戏。既从他而知道正法,而乐住于正法中,则逮得三昧,而通达于三昧,对于佛法的工作,都已办完。)

  (我已不喜乐于死,也不愿更有生,都随时随地,任其所适,而立正念正智。在鞞耶离〔跋者国的首都〕的竹林里,我的寿命会在那个地方灭尽。当会在于竹林之下,入于无余的般涅槃。)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那律陀,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七十五、净不动道经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乃毁呰一切之欲、色、欲想、色想。以欲为无常,为虚伪,为妄言,为魔饵,为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的本。假若能善观,就能净不动、净无所有处想、净无想处而次第升进,以至于舍我、我所之本有。然而如又执着此舍的话,就不得般涅药(因法执)。如果不乐、不住、不着此舍的话,就能得般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于拘楼瘦,而住在于剑磨瑟昙(杂色牧牛聚落)的拘楼都邑(拘楼国的都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欲,就是无常的,是虚伪的,是妄言的(虚妄),是妄言之法(愚痴之法)。可以说,就是幻化的,是欺诳的,是愚痴的。如若现世之欲,以及后世之欲,如若现世之色,以及后世之色,那一切的一切,均为是魔的境界,也就是魔之饵,因此,而会使吾人的心,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会增众生之伺(思念,贪欲)和瞋恚,以及斗诤(激愤)等,是所谓圣弟子在修学时,会作为大障碍的。多闻的圣弟子应作如是的观察:世尊所说的:欲就是无常,是虚伪,是妄言(虚妄),是妄言之法,也则是幻化、欺诳、愚痴。如若现在之欲,以及后世之欲,或者是现在之色,以及后世之色,那一切均为是魔的境界,则是魔之…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